电影受众接受浅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我们步入一个消费社会。经济价值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里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使消费文化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在消费文化结构中,观众掌控了一定的电影生产与消费的权力,因此电影产业不仅是生产影片,更是生产影片的消费群落。因此,分析研究电影与受众的某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电影与受众的关系,从某一层面上看,可以说是有问题的关系,也可以说,当代中国的电影正遭遇着一个“观众问题”。国产电影与受众的关系,在“离”中求“合”,国产电影也在摸索中寻求振兴之途。毕竟,“电影——这一群众性最广泛的艺术……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影与受众的联系,丢掉了这个,便丢掉了一切。”【1】不需论证,没有受众的电影是没有前途的电影。 把电影受众的减少归罪于电影本身,显然有失公允。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型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随之变化,从而使中国社会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趋向发生巨变。电影受众在这一背景下急剧减少,西方国家已有先例,在美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思潮的迁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视迅速抢占了电影的地盘。电影票房锐减导致的“再投资”减少,使电影制片厂纷纷告急。 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产品,有人说它是高雅艺术,也有人反驳说它是大众艺术,暂先不提它属于什么艺术,面对当代中国电影的遭遇我们更多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抓住尽可能多的观众”。这对中国电影界来说越来越是一个魔鬼的考验。 研究分析电影受众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 (一)究竟他们是一群怎么样的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更多电影院的兴起必将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使人们能更便利地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享受全新的电影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虽然整体消费水平提高了,但是贫富差距还是很大,且“低收入”阶层规模过大,这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是莫大的。2000年成都的“五元票价”事件形成一场名副其实的“轩然大波”,蔓延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并引起大范围的讨论。时过十年之久了,这一问题依然是存在的,那就是:中国的电影票价已经超过了大多人的消费能力,限制了“去电影院看电影”作为观众的一项日常娱乐方式的可能,也阻断了电影渗入观众的生活方式的通道。 受众,通常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其实际含义仍将不断更新。受众是一切文艺创作特别是影视创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生死存亡,是影视成品的生命所在。【3】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何能将更多的观众带入影院仍是电影业发展最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电影无论从多少层次和什么环节进行改革,都必须以“赢得受众”为中心;无论有多少阻力和障碍,都必须在“市场规律”这个尺度下消弭分歧。【4】 中国电影要真正俘虏受众,除了研究受众外,还要研究电影本身,研究中国电影作为商品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为产业和政府机构的关系,作为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策略。把中国电影与民族工业和民族文化的角色恰当的融合,真正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点石成金,再创造为具有时代感的电影“商品”和“艺术品”,占领市场,赢得观众。 中国电影的总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在一套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电影和观众的关系由疏远到亲近,使中国电影依托本土,坚定远航。对于计划机制和丛生与其上的妨碍市场体制的观念,只有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仔细剔别、深入革除,才能在中国一往无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放电影一条生路。
注释: 【1】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2】 摘自《中国广告人网站》。 【3】 黄会林主编:《影视受众论》,27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黄会林主编:《影视受众论》,16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
来自: 丫头&rangrang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