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 但是,中医的现状令人堪忧。僵化的教育体制和相对滞后的中医政策,以及当下西医全球化的特殊环境,竟然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医在国人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逐渐在滋生它的土壤上淡化去。中医中药正离我们的生活远去。虽然它不可能灭绝,但是,长久以往,一旦失去了中医中传统的精髓和本质,作为一门实用医学,它有可能将不复存在。仅仅成为一种古人遗下来的“医学文化”供后人来研究甚或欣赏了,这不仅仅是中医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岖、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节选《大医精诚》)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内经阴阳别论篇》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这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灵枢经经脉》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素问上古天真论》)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别》)。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选自《中藏经》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内经灵枢经九针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侧),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侧),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鼻根)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上关),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同“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同“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心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同“趾”)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毛甲,出三毛。——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大指(同“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选自《灵枢经经脉第十》 督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选自《奇经八脉考》。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选自《奇经八脉考》。 冲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阳、少阴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至大赫……至胸中而散。——选自《奇经八脉考》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带束然。——选自《奇经八脉考》 阳蹻(脉)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选自《奇经八脉考》 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热之攻寒,寒之攻热,此正治也。子虚者补其母,母虚者益其子;培东耗西,增水益火;或治标以救急,或治本以湔缓。譬如兵法,声东击西,奔左备右,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卫其虚,避其实,击其惰,还其锐,兵无常势,医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明;能因病变化而取效者,谓之神医。——《友渔斋医话》 上古神农著本草,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一日而化七十毒,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条晰寒热升降之治。计药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是为方书之祖。 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全在医者圆融变通,活法以行之。必要神以明之,心以会之,投机应病,方为济世婆心。——《齐氏医案》 药有异性,不必医皆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脉有奇经,不必医尽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用奇乘间,一时之捷径也;得心应手,平日之用功也。——《串雅全书绪论》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 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失其传。)——《类经》 以手摸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正,筋断,筋走。——《医宗金鉴正骨心要旨》 盖有莫解之症,必有莫解之脉。人身怪病,起于阴阳之异变,“鬼祟”之说,莫解时之妄语,或果有此论乎?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也应之。——《内经》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经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内经灵枢经》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老子》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是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内经》 以阴阳为总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论治的基石。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也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五季为春,五方为东,五气为风,五化为生,五色为青,五味为酸,五音为角,五脏为肝,六腑为胆,五官为目,五声为呼,情志为怒,形体为筋,变动为握。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五季为夏,五方为南,五气为暑,五化为长,五色为赤,五味为苦,五音为为徵,五脏为心,六腑为小肠,五官为舌,形体为脉,情志为喜,五声为笑,变动为忧。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五季为长夏,五方为中,五气为湿,五化为化,五色为黄,五味为甘,五音为宫,五脏为脾,六腑为胃,五官为口,形体为肉,情志为思,五声为歌,变动为哕。“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五季为秋,五方为西,五气为燥,五化为收,五色为白,五味为辛,五音为商,五腑为肺,放腑为大肠,五官为鼻,形体为皮毛,情志为悲,五声为哭,变动为咳。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五季为冬,五方为北,五气为寒,五化为藏,五色为黑,五味为咸,五音为羽,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五官为耳,形体为骨,情志为恐,五声为呻,变动为栗。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髮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夫道者,统生天、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大道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异同,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内经五常政大论篇》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灵枢经本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之来谓之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鬼谷子《无字天书》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