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岛不会是又一个“切尔诺贝利”

 啟明 2011-03-22

本报实习生 谢金晶 记者 刘颖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成为大地震发生后的核心忧患。几大机组为何连续爆炸?核辐射是否会影响到上海?如何看待核安全问题?昨天,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多位专家就上述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余热引发“连环爆炸”

福岛第一核电站有6台机组,均采用沸水堆技术。地震发生时,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反应堆正在运行,4、5、6号反应堆正处于停堆检修。

“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余热引起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郑明光院长说,福岛沸水堆核电站属于二代核电技术,运行中的反应堆能输出439兆瓦的电功率。当反应堆因外部刺激而自动停止运行时,就需要冷却设施来为反应堆内的燃料棒降温。受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影响,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和应急柴油机组均无法提供动力支持,导致冷却水无法循环。而高温余热使反应堆内的水逐渐蒸发,燃料棒无法冷却,随之发生熔化。与此同时,堆内压力不断增大,会导致压力容器发生破损。

核电站链式反应已停

上海核工院院长顾问耿其瑞告诉记者,此次2号机组的爆炸,可能是日方为减轻堆内压力,试图有控制地释放氢气。但由于二代技术的核反应堆内,没有氢气浓度监测器和相应的消氢设备。结果,氢气在释放过程中浓度大大超过警戒标准的4%,便在空气中发生爆炸。他说,我国核电站里都有氢气浓度监测器和相应的消氢设备,不会发生类似福岛核电站爆炸的情况。专家认为,日本福岛不会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因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目前关键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堆芯余热有效导出、冷却,保证其在可控状态之下。

中国不会有“辐射雨”

上海核工院院长助理王勇说,此次核辐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极小,像这样高空、跨国界、大范围地传送放射性气体,其含量会在大气中不断被稀释,辐射的波及范围远不达我国。“即使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因为下雨沉降到地面,但一般在到10公里时其浓度已大幅减弱,就上海与福岛的距离而言,是不会产生雨中核辐射的。”他建议市民不必恐慌。迄今为止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空气中各项指标均属正常,没有特别的放射性污染物。

核安全问题再受关注

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事件和1986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使得核电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停滞不前。本次日本核泄漏事件,将核电安全问题再次推向台前。

郑明光称,目前核能仍是世界上最清洁、高效、环保的能源,核电事业在我国也不断发展,对安全性的监测及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

他认为,福岛核泄漏事故,给我国核电的发展带来一些新思考。比如,我国今后要把对严重事故的抗击能力放在核电站建设技术的重要位置,要建立多种事故的综合评价机制。目前,早期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在30年—40年左右,每运行10年评价一次。而核技术有一个持续改进的发展过程,其安全能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每次核电站的评价中,应注意在安全设备上实行同步的“升级换代”。

据悉,目前我国有11台第二代改进型核电站正在运行,依托项目4台第三代核电站正在建造。非能动的安全系统,则是第三代核电站的巨大进步。它是由重力、自然循环和储能等按自然规律来驱动的安全系统,包括非能动余热派出系统、非能动安全注射系统,以及非能动的安全壳冷却系统。这就意味着,此次福岛核电站在巨灾中暴露出的“技术短板”,在第三代核电站中基本可有效回避。

因此,有专家认为,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有可能会加快第三代核电站在我国的发展速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