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红花(红花)与藏红花仅一字之差,所以在概念上常误认为同物异名,也有人把西藏早已引起种栽培的草红花当作藏红花。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草红花是属双子叶植物纲的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左右,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管状花呈桔红色。而藏红花是属单子叶植物纲的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花为表紫色或紫红色。它们虽在活血通络方面功能相似,但在系统演化、形态发育和其他用途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原产于西班牙、法国、荷兰、印度及伊朗等国,早年,经印度传入我国西藏,故称藏红花,又名番红花、西红花。近代,我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有引种栽培。在国外,最初仅作为染料来栽培,后来才认识到它是一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珍贵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能“活血、主心气忧郁,又治惊悸”。藏红花具有疏经活络、通经化淤、散淤开结、消肿止痛、凉血解毒、忧思郁结,其药效奇特,尤其以活血养血而闻名天下。长期坚持服用可收到令人心喜,全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对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方面疗效确切,藏红花含有多种甙的成分,多种甙可明显增加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一、鉴别方法: 1、眼观外形:藏红花完整柱头呈线形,上部较宽而略扁平,向下渐细呈尾状,顶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长约2.5cm~3cm,直径约1.5mm。紫红色或暗红棕色,滋润而微有光泽。或无光泽及油润感;鼻嗅香气:藏红花有特殊的香气,微有刺激性;口尝味感:藏红花味微苦;水浸看色:《中华本草》记载,将藏红花的柱头投入沸水中,花的柱头渐渐膨胀,并散出深黄色色素,水染成黄色,真品藏红花可连续冲四次,第四次水仍是黄色。假的藏红花多为其他药材染色而成,第三、第四次水已无黄色了;手指触摸:藏红花柱头质地松软,体重轻;干燥后的藏红花柱头质脆易断。 (1)取真品藏红花少许,滴浓硫酸1滴,藏红花四边会出现深蓝色,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棕红色。 (2)取少许藏红花浸入水或酒精中,可见花柱头有黄橙色直线下降,且逐渐将水染成黄色,而伪品则没有。 二、保存: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藏红花的花蕊中含有的藏红花酸(Crocitin)、藏红花(safranal)、藏红花素(Crocin)和藏红花苦素(Protocrocin)等都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特别对于血癌细胞、乳头癌、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癌机制是抑制癌细胞的DNA和RNA合成,抑制细胞蛋白激酶的活性和原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苯并芘和12-O-14酰基磷酮-13乙酸盐(TPA)等致癌物质的毒性,从分子水平抑制肿瘤的形成。其癌细胞的半致死量为0.8~2muM,毒性远远小于维甲酸,因此,藏红花素等抗癌活性物质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 四、用量:常用量0.9~1.5克,亦有用到3g者。 [选方]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干燥花。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 [药材性状] 花多聚集成不规则的团块。红色或红黄色。单个花长约 [功能主治] 味辛,性温。活血通经,散淤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附注] 孕妇慎用。 红花为常用中药,有破瘀、活血、通经功能,可治闭经、难产、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等症。对子宫有兴奋、收缩作用。所含成分有红花苷、红花醌苷和新红花苷等。从花中提取的红花色素可作食品着色剂和织物染料。果实作中药称“白平子”,能活血解毒。果实榨出的油称红花油,呈淡黄色,是优质食用油,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和维生素E,有降低血脂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可用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还可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工业上为制造油漆、蜡纸的原料,并作机械润滑油。油粕为精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