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百科——奇怪的鸟

 lianh10 2011-03-22
长着怪嘴的鸟

  春天和秋天,在我国黑龙江省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长着怪嘴的大鸟。这种大鸟身长七八十厘米,身披洁白的羽毛,它最奇特的坟是那张大嘴:中间窄,上、下两端宽而扁,很像我国古代乐器琵琶。它常用这张奇特的嘴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因此而得名白琵鹭。鸟类的嘴巴,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是像白丝鹭这样形状的嘴巴却找不出第二个。
  白琵鹭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东北部,荷兰人特别尊崇白琵鹭,把它定为国鸟。白琵鹭也是一种候鸟,我国西部和北部的白琵鹭,冬季迁移到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过冬,天气转暖时又飞回北方。
  春天的是白鹭繁殖的季节,它在水草中或苇塘深处筑巢,雌鸟产卵后,雌鸟类和雄鸟交替孵卵,往往一只鸟孵了好半天,尽管很劳累,可另一只鸟来零替换,它还不步起来呢!那来接班的鸟,轵好用嘴巴修理修理巢,或叼来苇秆或软草放在巢里。也有的用嘴巴给卧着的鸟类梳理羽毛,或者两只鸟互相梳理。这样亲热了好几分钟之后,卧着孵蛋的鸟还是不步起来。怎么办呢?有的就站在那里耐心的等待有的干脆把两只脚插进窝里去,硬是把卧着的鸟挤走,自己卧上去继续孵蛋,大约孵20多天以后,小白琵鹭就破壳出世了,这时候,亲鸟不停地捕食喂养它们,再过一个多月,小鸟就能在天空飞翔了。

会“引路”的鸟

  在非洲的原始密林里,生活着成群的野蜂,它们的蜂巢大多建在高大的树上或中空的树干里,很难被人发现。但是有一种小鸟却专门“侦察”蜂巢的所在,指引食蜜獾或人去采蜜。这就是知蜜鸟。
  知蜜鸟身长10厘米,有黄色的背羽,灰黑色的胸羽,还有棕色的夹着一些斑点的尾羽。知蜜鸟鼓食蜂蜜,它们经常不停地在树林里盘旋,一旦发现了蜂巢,就会唧唧喳喳地尖叫起来。但它却不敢靠近蜂巢,怕野蜂叮咬。怎么才能吃到香甜的蜂蜜呢?这时候,知蜜鸟便急忙去林中寻找它的“伙伴”食蜜獾。它在食蜜獾的头顶一边飞,一边鸣叫,食蜜獾便明白:知蜜鸟已经打致函蜜源,它正要为自己带路呢。于是它便朝着知蜜鸟指引的方向跑去。知蜜鸟一直把它引到蜂巢旁。食蜜獾浑身毛绒绒的,不怕野蜂的蜇咬,它很快就爬上树,驱散蜂群,把蜂巢搞下来,开始吃起蜂蜜来。当然,食蜜獾不会忘记知蜜鸟“引路”的功劳,它会剩下一些蜂蜜,让知蜜鸟去享受。食蜜獾和知蜜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空中,蜜切配合,互相依赖,这种情况,生物学上叫“共生”现象。
  除了食蜜獾,知蜜鸟还有一个合作伙伴,这就是非洲原始部落里的土人。土人发现了食蜜獾和知蜜鸟的秘密以后,也利用知蜜鸟做向导去采蜜。并留一点蜜给知蜜鸟类作为酬谢。
  知蜜鸟是一种巢寄生鸟类,它偷偷地钻进别的鸟的巢里产卵,由巢的主人孵化出幼雏,等到羽毛丰满以后便离巢而去。有趣的是,新生的知蜜鸟虽未经过父母的训练,也具有给土人或食蜜獾作向导的本领。
堪称“滑翔冠军”的鸟

  当远洋船队一望无际的大洋上航行时,信天翁也许是船员们唯一的伙伴,它们经常尾 随船队飞行。
  信天翁是一种大型海鸟,是极端恋海的善于飞行的鸟。它们可以海上漂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它们是鸟类中当之无愧的“滑翔冠军”。它能展翅迎着海上的强风,像滑翔机一样飞行,不必振动翅膀,就能在海潮的大洋上旅行,有时候可以连续滑翔几个小时。
  为什么信天翁有这么高强的滑翔本领?这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是分不开的。信天翁头大而尾巴很短。很像人们制造的滑翔机。特别是它们的翅膀又长又窄,短尾信天翁双翼张开可达3.5米,而宽度却只有0.5米。可以说,信天翁就是一架设计极合理的滑翔机。现在,人类对信天翁高效的滑翔飞行机制已以深入研究,并且开始模仿。
  信天翁的另一奇特之外,是它们有防身的绝技。当天敌迫近时,它们大都能分泌有强烈麝香气味的胃油。万事大吉敌被胃油的气味熏退时,它们趁机逃之夭夭。
  信天翁长期在海上漂泊,只有到繁殖季节才回到荒荒的海岛上。每次产蛋一枚,由雌雄鸟轮流孵抱大约70-80天后,幼雏出壳。
 
善于潜水的鸟

  在北欧的挪威,人们把一种小鸟尊为国鸟,它就是河乌。
  挪威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国土的2/3是山地和高原,明澈奔腾的山溪到处可见,为河乌的生存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所以,河乌在挪威是常见的鸟类,人们常可以看到它们在河川溪流中戏水,成为当景观的一大点缀。
  河乌是燕雀目中唯一水栖的鸟,它身长约18厘米,体态活泼,动作迅速,有着极好的水性。在河乌栖息的溪流旁,人们看到它们时而一头钻入水中,用双翼划水,在水中飞快地潜游;时而迈开双脚在大底快速潜行;时而又从水中钻出,展翅飞向空中。特殊的身体构造,使它在水中的活动十分自如,它的眼睛有一层膜,能像潜水镜一样保护它的眼睛,使它能在水下寻找到其他鸟类无法获得的食物。水中的蜉蝣、小鱼、小虾仁,都是它捕食的对象。
  河乌的分布范围很广,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都有它们的足迹。全世界共有4种河乌,由于各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河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它们的体色也有所不同。例如,欧洲的河乌大部分羽毛呈乌黑和灰褐色,但腹部为白色,而东亚地区的河乌全身为暗褐色。
  冬天到初春是河乌的繁殖季节,它通常在岩壁或瀑布的阴暗处筑巢。河乌是“一夫多妻”制,雌雄交配后,雌河乌一次可产5-6个白色的卵,产卵后由雌鸟单独孵抱,约1518天以后,小鸟即可出壳,再喂养一段时间,就可跟随母鸟下水觅食了。
会捕蛇的鸟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和种模样很独特的鸟类。这种鸟,身高足有1米,身长可达1.15米,羽毛大部分为白色,嘴十分锐利,看起来似鹰;腿长长的,看起来像鹭;两根长长的尾羽足有60厘米,如同两条白色的飘带。由于它头上长有几根羽毛笔似的灰黑色羽冠,很像中世纪时帽子上插着书笔书记员,所以人们管它叫“秘书鸟”。
  秘书鸟的学名叫蛇鹫,也有人叫它食蛇鹰,是一种肉食性鸟类。许多年以来,一位鸟类学家曾报道说,他见到一只秘书鸟捕食了一条长达6米的蛇。这件事立即引起了轰动。于是,一些人开始观察秘书鸟捕食,但是,人们发现,它们最常吃的是老鼠、蜥蜴和昆虫,甚至有时还捕食乌龟,就是没见过它们捕蛇。
  人们开始怀疑,秘书鸟是否能捕蛇。直到50年代,自然学家冯·索莫伦博士报道了他的惊人发现,又一次证实了秘书鸟能捕蛇。一天,博士正在观察秘书鸟觅食。突然,一条1米多长的眼镜蛇爬向秘书鸟。秘书鸟发现蛇后,开始移动脚步,扇动翅膀,似乎在迷惑对方,然后突然用爪抓住蛇,同时用嘴飞快地咬住蛇头的要害部位。蛇翻卷身躯,拼命反击,而秘书鸟频频扇动双翅对付蛇的拼死挣扎。最终,凶恶的眼镜蛇被秘书鸟从从容容地吞进腹中。类似这样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场面,索莫伦博士在《同鸟类在一起的日子》一书中还有记述了许多。
酷爱自由的鸟

  在中美洲危地马拉的高山丛林里,生产着一种珍贵的小鸟——格查尔鸟。这种鸟像鸽子那么大小,但比鸽子漂亮多了,特别是雄格查尔鸟,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它背部的羽毛是绿色,腹部的羽毛是红色,尾巴中央的羽毛是黑色,两边是白色,还夹杂着一些黑色的斑点。在太阳光的映照下,格查尔鸟的羽毛更显得色彩缤纷,好像一条绚丽的彩绸闪烁着耀眼的霞光。
  格查尔鸟酷爱自由,把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据传说,曾经有一个印乘这国王,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个“鸟的王国”,里面喂养着美洲几乎所有的珍禽异鸟,可惜就是缺少格查尔鸟。后来,好汉容易捕到两只,国王让人把它关进御花园的鸟笼里中,精心地饲养它们,给它们送来最好的食物,可是种种优厚的待遇并没能使格查尔鸟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它们在笼内竭力挣扎,不吃不喝,终于绝食而死。从此以后,格查尔鸟就得到一个“自由鸟”的美名。
  中美洲各国人民十分喜爱自由鸟这种酷爱自由、把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性格,他们把这种鸟和反抗外来殖民主义者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争取自由的象征。自由鸟的主要栖息地危地马拉更把它视为“国鸟”。当你一踏上危地马拉的国土,耳闻目睹的全是“自由鸟”:国徽的图案上有它的形象,货币上也有它的形象,勋章的名字叫“格查尔”……
  为了保护自由鸟,危地马拉政府还颁布了法令,严禁捕捉它,违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善于奔跑的鸟

  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只动物的图案:左边是一只直立的袋鼠,右边是一只伸着长脖子的大鸟——鸸鹋,这两种动物都是澳大利亚的特产。
  鸸鹋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是体型仅次于鸵鸟的世界第二大鸟,它身高1.5-1.9米,本重约60千克。它和鸵鸟长得很相像,身躯大,腿细长,长长的脖子上顶着小脑袋,羽毛灰褐相间,比较丰满蓬松。它的翅膀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不会飞行,但它的两只长腿却很善于奔跑,它一跑起来,时速最高时可以达到100千米,真是快步如飞!
  鸸鹋虽然体型很大,但它的性格温和,容易被人驯服。它们常常在草地上悠闲地走动,老是咧着嘴,笑口常开,惹人喜爱。它们不怕人,当公路上停着旅游车时,鸸鹋常常大摇大摆地跑过去,把长脖子伸进车窗,对游客表示亲昵友好。当然,游客们也热情款待这些不速之客,喂给它们瓜果食物。德国动物学家贝·克席梅克在他的《澳洲动物探奇》一书加记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36年,一个动物园里的工作人员卡尔用孵卵器孵出了一窝小鸸鹋,可惜只活了一只。这只孤独的小鸸鹋从小和主人卡尔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主人的房里。有一次,卡尔因公出差,小鸸鹋谁都不肯跟随,它在院子里到处寻找自己的主人,还不断发出召唤声。第二天,小鸸鹋突然不见了,人们到处寻找,却杳无踪影。过了两天,人们才发现它在卡尔的办公室里,安然地卧在主人椅子旁边,那是它已经习惯呆的老地方。
牙签鸟

  在非洲,常有鳄鱼出没的河湖边,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条条鳄鱼爬上岸,趴在阳光下,眯缝起眼睛,张开满是尖牙利齿的大嘴,静静地查太阳。这时候,令人惊异的事生了:一只只小鸟飞过来,一下子钻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嘴里。
  这些小鸟怎么自己去送死呢?难道它不知道鳄鱼很凶残吗?别急,你不必为它担心。你看,鳄鱼并没有把大嘴合上,把小鸟吞吃掉,它任凭那小鸟在自己的嘴里出出进进,还显示出很惬意的样子哩。
  这是怎么回事?是一惯嗜杀成性的鳄鱼变得慈善了吗?不是的,鳄鱼的本性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原来,这只小鸟钻进鳄鱼的嘴里,不是去送死,而是去帮助鳄鱼“清理”口腔卫生。你看它用自己又细又尖的嘴,在鳄鱼的牙缝中啄个不停滞不停,将那些塞在牙缝中的肉渣一点点啄出来吃掉。鳄鱼牙缝里塞满肉渣的时候时,本来很不舒服,可是自己又弄不掉,这下可好了,这些小鸟帮它把牙剔干净了。鳄鱼觉得很舒服,很欢迎这种小鸟来为自己服务,自然就不会伤害它,而那种小鸟在给鳄鱼“剔牙”的过程中,自己也吃饱了。这真是一举两得,对双方都有利呀。
  正因为这种鸟为鳄鱼服务的时候,很像人们用牙签剔牙,人们就管它叫“牙签鸟”。
  牙签鸟和凶猛的鳄鱼相处得很好。有时鳄鱼睡着了,牙签鸟飞到它嘴边,用翅膀轻轻地拍几下,鳄鱼就会自动张开大嘴,让牙签鸟进去为它“剔牙”。它仍旧闭着眼睛养神。牙签鸟的感觉很灵敏,周围稍有动静,就会惊飞,这时鳄鱼便会猛醒过来,准备迎击敌人。
 
犀牛鸟

  凶猛的非洲鳄鱼有牙签鸟类做朋友,无独有偶,凶猛的非洲犀牛也有自己的鸟类朋友,这就是犀牛鸟。
  一头犀牛足有好几吨重,它皮肤坚厚,如同披着一身刀枪不入的铠甲,头部那碗口般大的一支长角,任何猛兽被它一顶都要完蛋。据说犀牛发起性子的时候,别说是狮子,就连大象也要避让三分。这样粗暴的家伙,怎么和体形像画眉般大小的犀牛鸟成了“知心朋友”呢?
  原来,犀牛的皮肤虽然坚厚,可是皮肤皱褶之间却又嫩又薄,一些体外寄生虫和吸血的蚊虫便趁虚而入,从这里把它们的口器刺进去,吸食犀牛的血液。犀牛又痒又痛,可除了往自己身上涂尼能多少防御一点这些昆虫叮咬外,再没有别的好办法来赶走、消灭这些讨厌的害虫。而犀牛鸟正是捕虫的好手,它们成群地落在犀牛背上,不断地啄食着那些企图吸犀牛血的害虫。犀牛浑身舒服,自然很欢迎这些会飞的小伙伴来帮忙。
  除了帮助犀牛驱虫外,犀牛鸟对犀牛还有一种特别的贡献。犀牛虽然嗅觉和听觉很灵,可视觉却非常不好,是近视眼。若是有敌人逆风悄悄地前来偷袭,它就很难察觉到。这时候,它忠实的朋友犀牛鸟就会飞上飞下,叫个不停,提醒它注意,犀牛就会意识到危险来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非洲人很喜欢犀牛鸟忠实于朋友的品格,他们常把自己喜爱的人称之为“我的犀牛”,原来,他们把自己比作犀牛鸟啦!
 
会搭“吊床”的鸟

  鸟儿一般都是在树上或陆地上筑巢栖身。可是,南美洲哥伦比亚佛朗卡斯特森林中有一种小鸟却不做窝,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在树上搭建独特的“吊床”来栖息,这就是米利鸟。
  米利鸟像麻雀一般大小,白色的羽毛,弯弯的像钩子般的喙,尾巴末端是一个小圆环,上面长着许多白色的小球,仿佛是个小花环。米利鸟喜欢成群结队地栖居一起,一到晚上就忙着搭起“吊床”来了。
  米利鸟搭“吊床”的方法非常有趣。它们 先找好适于搭床的大树,一列列排好队。第一排米利鸟先将自己尾巴上的圆环,套在大树顶上的丫杈上,然后,用嘴勾住第二排小鸟尾巴上的圆环,第二排小鸟用嘴勾住第三排小乌尾巴上的圆环……就这样,一排小鸟勾连着另一排小鸟,一直到最后一排小鸟嘴勾住另一棵树顶上的丫杈为止。
  瞧!米利鸟在两棵大树之间搭起的“建筑物”,又多么像一座活的索链桥,又多么像一张活的吊索床啊!
  这种奇特的鸟床一般有三米多长,二米多宽,需要几百只小鸟共同搭建。后到的鸟,特别是雌鸟,就可以坐享其成,不花一点力气,安安稳稳地栖息在“吊床”上。
  夜里,有时候下雨了,小鸟们也不去躲避,任凭雨水淋洗着,只是相互间更紧地挤缩在一起。这时候,它们的床又像是一只挂在半空里的袋子。
 
善于捕鱼的鸟

  在河湖密布的水乡,常可以看到渔民驾着小船在水面上捕鱼。他们捕鱼的工具不是网,不是钩,也不是渔叉,而是一些站立在船弦两边的黑色大鸟。这些大鸟不时地从船上跃入水中,潜入水底,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捕捉上来,送入船仓。
  这些能够帮助渔民捕鱼的鸟叫鸬鹚。因为它捕鱼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凶猛,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鱼鹰”。
  鸬鹚的水性极好,是鸟类中的潜水专家。它的嘴巴长长的,上喙尖上还有个朝下的钩,十分适于捕鱼。尽管鱼的身体又光又滑,可一旦被鸬鹚啄住,就别想脱身。鸬鹚的眼睛十分敏锐,当它发现水中有鱼时,立即将自己的身体紧缩,然后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朝猎物飞快去游去。这时候,那条倒霉的鱼哪怕是使出浑身解数想要逃命,也是在劫难逃了。
  鸬鹚捕鱼还挺注意战略战术哩!当遇到大群鱼时,它并不急于捕捉,而是先绕着鱼群转一周,跟着鳕各游上一段路程,然后悄悄地朝最后面的鱼咬上一口。被咬伤的鱼向鱼群乱钻,不一会儿搅得鱼群乱了营,这时候,鸬鹚就趁机把鱼一条条地叼上船来。当遇到一二十斤重的大鱼时,一只鸬鹚无能为力,它就向同伴发出信号,于是几只鸬鹚一拥而上,有的叼头,有的咬尾,不一会儿就把一条大鱼抬出水面,让主人捞上渔船去了。你看,鸬鹚真是渔民捕鱼的好帮手啊。
  为了防止鸬鹚吃饱了不愿意再去捕鱼,渔民们常用软稻草挽成一个圆圈,箍在鸬鹚的脖子上,这样,它捕到鱼,想吞吃也咽不下去了,只好交给渔民。只有等到捕完了鱼,一天的辛劳结束,这时候,渔民便把它脖子上的套子松一松,喂它一条小鱼以示奖励。
 
有趣的“送子鸟”

  在欧洲,人们把一种鸟称为“送子鸟”。据说,送子鸟落在谁家屋顶造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幸福美满。因此,在欧洲的乡村,经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顶烟囱上搭着一个平台,那是专为送子鸟造巢准备的。这种神奇的送子鸟就是白鹳。
  白鹳是一种大型候鸟,身长约1米,身上的羽毛除翅膀和尾巴墨绿色外,头、颈、背、腹部都是白色,因此叫白鹳。
  白鹳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它是德国的国鸟。欧洲的白鹳一般飞到非洲这冬,奏乐返回北方繁殖。它们喜欢在高处如大树上、电线杆上塔上和教堂的尖顶上造巢,它们也非常喜欢接近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巢造在居民的屋顶,特别是烟囱口,因为那里温度较高。谁家有人怀孕时,烧火取暖的时间比别家长,白鹳就喜欢选择这样人家的烟囱口造巢。这就是说,实际是女主人怀孕招来了白鹳,而不是白鹳来给主人“送子”。
  白鹳的迁徒和繁殖民地很有规律。每年,往往是雄鸟从越冬地首先北归。雄鸟“回归故里”后,首先找到去年使用过的巢并加以修理,然后静候雌鸟的归来。雌鹳飞到繁殖区域以后,开始选择自己的“丈夫”,究竟选谁,决定因素不是雄鹳本身的条件如何,而是它筑的巢怎样。一般雌鹳先在空中盘旋,进行观察比较,这时候,雄鹳就会展翅高飞,迎上前去,热情相邀。如果巢造得好,热情又高,就会打动雌鹳的“芳心”,双方正式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最痴情的鸟

  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很奇特的鸟——犀鸟。说起犀鸟,它们还是大家族哩,全世界共有45种,如大犀鸟、红嘴犀鸟、红盔犀鸟、鸣犀鸟、地犀鸟、全瘤犀鸟等等。尽管它们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却都生着巨大而下弯的嘴,而且在上嘴的基部生有大型头盔状的突起,看起来好像奇形怪状的犀牛角,这可能是它们被叫犀鸟的由来。
  犀鸟属于大型的鸟类,一般身长在50-120厘米之间,羽毛上黑下白,有的部位黑白相间,腿短,看上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犀鸟的眼皮边缘长着长长的睫毛,这在鸟类中是极为罕见的。
  别看犀鸟样子比较丑,却非常多情。它们平时群居,进入繁殖期后,就成双成对地活动,雌雄两只鸟儿相依为命。要产卵了,它们就选择高大树干上的树洞作巢,雌鸟飞进洞加工整修一番,然后开始产卵,产在窝里孵蛋。这时雄鸟就把洞口细草、泥团封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个小洞,刚好能使雌鸟伸出它的嘴尖。然后,雄鸟到处寻觅食物,叼来昆虫,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喂养雌鸟和孵出来的小鸟。雄鸟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直到雌鸟养得“又白又胖”,才飞出洞来接替雄鸟,担当起喂雏的主角。更令人感动的是,犀鸟对爱情十分忠贞,如果自己的配偶突然遇难死亡,剩下的一只鸟就会悲伤得不吃不喝,并发出凄哀的鸣叫,情愿饿死,也不另寻伴侣。人们赞佩犀鸟的这种习性,把它叫做“多情鸟”。
长犄角的鸡

  牛羊长有犄角,羚羊、鹿等兽类也长犄角,可你听说过有长“犄角”的鸟吗?告诉你,有,不过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名字叫角雉。
  角雉是野生鸡类,个体比家鸡大,雄鸟看上去十分华丽,背上的羽毛呈深栗色,上面散布着大小不怎么着的卵圆形的斑或黄斑,每一个圆斑还镶着宽宽的黑边。它的脸颊部没有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头顶有长长的冠羽。最奇特的是,在它的冠军羽下隐藏着一对翠蓝色的肉质犄角,这时犄角平时很短小,被冠羽掩盖着,但一到发情的时候,就会充血膨胀,直竖起来,长度可达10厘米,微微地颤抖着,好像在闪着翠蓝色的光芒,这在鸟类中是极为罕见的。
  角雉的喉部还生有一个与从不同的肉裙,平时缩聚起来,一点也不显眼,发情的时候也会突然育血膨胀,展开在整个胸前,并且忽而展开下垂,忽而又收缩回去,好像是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煞是可爱。肉裙的颜色是鲜红的,镶有翠蓝色条和斑点,猛地一看,很像在大红纸上写着繁体的“寿”字,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寿字鸡”,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
  雄角雉的求偶表演也非常有趣,它先是面对雌鸟蹲伏,头颈一上一下地点动,突然犄角竖立,肉裙展开,然后朝着雌鸟快速抖动双翅。到达高潮的时候,身躯一下子挺立起来,翅膀夹紧,并发出一种长长的“吁——”声。这样的表演,有时可连续几天,经过几百次的表演,才能最终征服雌鸟的芳心,双双结成因爱的伴侣。

戴白帽子的鸟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被称为“动物王国”,这里的鸟类品种占国全鸟类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许多珍贵、稀有的品种。
  清早,随着各种小鸟的欢快的鸣叫,森林里新的一天开始了。在鸟群里,有一种头顶白色羽冠的鸟边舞蹈,边喳喳鸣叫,显得特别的起劲,它们是白冠画眉。
  白冠画眉是画眉的一种,在280多种画眉类鸟中,它显得有些与从不同:它头上的羽毛又多又厚,好像戴着一顶白色的大帽子,所以叫做白冠画眉。它脖颈和胸前的羽毛,也都是雪白的,长着红色眼圈的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它的身长约30厘米,也比一般画眉略大。
  大概是一代一代的森林中生活太寂寞了,所以白冠画眉见到人的时候,不但不跑,反而老远就喳喳地叫着,迎面飞过来,向人们展示它们美丽的羽毛这样热烈的欢迎,让猎人都感到不好意思朝它开枪哩!
  白冠画眉不但欢迎人类,跟许多兽类也挺友好,善良的麂子和马鹿就是它们的好朋友。夜晚,麂子、马鹿常常睡在白完画眉的附附近,这样,它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睡个够,因为只要看到人,白冠画眉就要叫个不停滞不前,麂子、马鹿听到警报,便飞快地向远处逃走,避免了丧生的厄运。
  你看,麂子和马鹿多么聪明,它们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义务“哨兵”。

“女尊男卑”的鸟

  在鸟类世界里,绝大多数鸟和其他动物一样,是“男尊女卑”。在繁殖季节,雄鸟们妈力显示自己的雄壮和美丽,甚至因为争夺雌鸟展开一场生死决斗。决斗的胜利者便把雌鸟据为已有,让它为自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鸟类中,有一种名叫黄脚三趾鹑的鸟却与众不同,在它们那里,“男女”的地位被颠倒了个,不是“男尊女卑”,而是“女尊男卑”。
  黄脚三趾鹑的个儿并不大,由于它的鸣叫很低沉,听起来很像牛叫,所以有的人管它叫“地牛”。
  黄脚三趾鹑的雌鸟不但身躯长得比雄鸟强壮高大,它们的羽衣也比雄鸟美丽多彩。平时,黄脚三趾鹑姊妹之间和睦相处,可是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雌鸟们之间便没有了往日的和气。它们在林间空地上摆开了擂场,为争夺雄鸟大打出手。而那些雄鸟们全没有一点点“男子汉”气概,只是悄悄地站在一旁看热闹。雌鸟们的决斗常常斗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直到其中一方认输为止。这时候,获胜的雌鸟类便昂挺胸,带领着眼也争抢到的“丈夫”们,在它早已霸占好持盘里筑巢安家,欢度蜜月。有趣的是,黄脚三趾鹑不但“一妻多夫”,而且是“女尊男卑”,在筑巢的时候,作为“丈夫”的雄鸟们衔回草根、草叶搭窝,忙得不亦乐乎。雌鸟却在一边袖手旁观。窝建好了,雌鸟产卵以后,还是什么都不干,悠闲自得地四处游玩。它的“丈夫”们则老老实实地趴在窝里孵卵、育雏,辛辛苦苦地为儿女寻找食物。雏鸟能够走动以后,雄鸟还要带头儿女学习如何觅食和躲避敌害。那些幼鸟也跟在它们的父亲身后寸步不离。
 
被称为“东方宝石”的鸟

  1981年5月,从中国传同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在中的陕西省发现了朱环。为什么这一发现会引起轰动?朱环是怎样一种鸟?
  朱环又叫朱鹭,是一种美丽的涉禽。它全身白色,翅膀粉红,头部是朱红色,腿也是红色,嘴是黑色,很惹人喜爱。朱环曾是一种经常见的鸟,几十年前,俄国、中国、日本和朝鲜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它的自下而上了环境受到破坏,朱环像谜一样地消失了。到了80年代,全世界已知朱环只剩下日本人工饲养的两只了,而这两只也失去了繁殖能力。
  朱环还能生存在世界上吗?人们都在为它担心。所以,当我国的鸟类工作者是经过几年艰苦寻找,终于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朱环的消息传来时,怎能不引起轰动呢?
  由于朱环数量十分稀少,它成了中国鸟类中的稀世之宝,有人把它称为“东方宝石”。为了保护朱环不致灭绝,我国的鸟类工作者对它们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经过几年的精心养育,朱环的数量有了增长,现在已经有几十只了。
  朱环非常喜欢生活在有湿地、沼泽和水田的环境中,它们把弯曲的嘴插进泥土中,找寻自己爱吃的蚯蚓、蜥蜴、青蛙、小蟹等。有趣的是,在繁殖季节,朱环的颈部会分泌出灰色的色素,它用嘴沾着涂擦全身,使身体变成灰黑色。雄鸟向雌鸟求偶时,往往口衔一根小树枝送给雌鸟表示爱意,好像人给自己的情人献花一样。如果雌鸟接受了雄鸟送来的“定情之物”,这桩婚姻就算成功了。
冬眠的鸟

  秋风萧瑟,严酷的冬季即将来临。为了平安地越立,那些善飞的候鸟,举家迁飞到气候温暖、食物充足的南方去,待来年天气转暖再飞回北方生儿育女。那些适合在审区生活的鸟,则纷纷换上厚厚的屐 抵御严寒。可是还有一些鸟,它们既不擅长远距离飞行,无法远迁,又无适应寒冷条件下生活的能力,这可怎么办呢?别着急,它们也有越冬的好办法。它们会像黑熊、蛇类和蛙类一样冬眠,在严冬到来之际,钻到洞穴里去,不吃不喝睡大觉,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出来活动。
  不过,这种用冬眠的办法越冬的鸟很少,只有有数的几种。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有一种叫白胸秧鸡的鸟,就是其中的一种。
  白胸秧鸡是小型涉禽。它上体黑色,下体白色,平时多栖息在沼泽、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丛中。科天天到,它就拼命地进食,吃得膘肥体胖,甚至连飞起来都困难了。等到初冬来临,它就选择干燥石洞或泥洞,钻进里面,开始冬眠。在泥洞里,白胸秧鸡不吃不动,减少呼吸,使新陈代谢减弱,尽可能地减少消耗,凭借着它入冬前贮存的大量脂肪来维持生命。春天来临,它才逐渐苏醒,钻出洞来开始新的生活。
  夜鹰也是一种会冬眠的鸟。它白天不出来活动,只是在夜间才出来觅食。在飞行时,它不断发出“嗒、嗒、嗒……”单调的叫声,好像放机关枪一样。这种叫声能起回声定位的作用,帮助夜鹰在黑暗中探索飞行路线。当食物缺乏的寒冬季节到来,夜鹰便会找一个避风的树洞躲起来,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候,它的体温就会从38度降到20度左右,以减少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最耐寒的鸟

  提起最耐寒的鸟,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企鹅。的确,企鹅栖息在南极大陆,常年冰雪覆盖,平时的气温都在零下40度至70度。在这样的环境里,别说其他的鸟类,就连以耐寒著称的北极熊也受不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企鹅生活得自在悠闲,刺骨的寒风吹来,它们根本不在乎,照样入海捕鱼,游戏玩耍。更令人惊异的是,在零下60度的酷寒环境里,它们还产卵育雏,繁衍后代哩!
  企鹅能够抗御严寒,是和身体的特殊构造分不开的。它全身都是鳞片状的羽毛,腹部白色,背部黑色,看上去活像个穿着大礼服的绅士。除了又密又厚的羽毛,它皮下脂肪也很厚,有了这身特殊的保温设备,企鹅就能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企鹅的繁殖习性很奇特。雌企鹅产下卵以后,把卵交给雄企鹅孵化,自己便到海洋里觅食去了。雄企鹅是很尽职的父亲,它把卵放在自己的脚面上,用腹部的皮肤把卵覆盖起来,久久地站在风雪中,用体温来使卵孵化。整个孵化期长达60-80天,在这么长的日子里,雄企鹅任凭刺骨的寒风吹打,仅靠自己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小宝宝出世,吃得又肥又胖的雌企鹅回来,它把小企鹅交给母亲之后,才算完成了使命。这时,它便急忙拖着虚弱疲惫的身体,奔向大海,忙着捕捉食物,补充营养。
  世界上还有没有比企鹅更耐寒的鸟呢?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企鹅和家鸭在一只特制的箱子里,把温度调低,当温度降到零下100度的时候,企鹅被冻各趴下不动了,而那只家鸭还在摇摇摆摆地走动。“呱呱”地叫个不停。试验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最耐寒的鸟还不是企鹅,而是家鸭。
最凶猛的鸟

  问起谁是鸟类王国中的霸王,如果你以为是那些体型最大的鸟,那就错了。实际上,世界上最凶猛的鸟不是那些体型最大的鸟,而是一些身体中等的猛禽,如金雕、食猿雕和角雕等。它们都具有宽长的双翼,有很高的飞行技巧和速度;有的高空能够清晰地看到地上的猎物的一双锐利的眼睛;还有像刚钩一样,适于在突袭时抓捕猎物、撕碎猎物的利爪和利嘴。
  金雕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猛禽。在搜索猎物时,它并不快速飞行,而是在天空缓慢盘旋,一旦发现猎物,便直冲而下,抓住猎物后又疾若闪电般飞向天空。金雕经过训练,可以帮助猎人捕捉草原上的狼。它先是对狼进行长距离的追逐,等狼疲惫不堪时,就突然下降,用一只爪抓住狼的脖颈,另一只爪抓住狼的眼睛,使狼丧失反抗能力,随后赶到的猎人就很容易将狼捕获。据说,有一只金雕曾创造过捕狼14只的纪录。
  产于菲律宾的食猿雕是南亚森林中的霸王。它体长达1米,重约4千克,头后有许多长达9厘米的柳叶状羽毛,当它发怒时,这些羽毛便竖起来。加上它巨大的钩嘴和黑脸,构成极其凶恶的外貌。食猿雕喜欢“占地为王”,一对雕差不多要占领30平方千米的领域,以这个领域内的各种动物、特别是猿猴为食。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丛林中的角雕,是另一种凶猛的鸟。它体长1米,体重达9千克,头上有两个高耸的羽冠,一双脚几乎和人的手掌一样大,是所有猛禽中绝无仅有的。动物被这双利爪抓住,就有立即丧命的危险。角雕主要捕食卷尾猴、树獭、浣熊等动物。
会“托儿”的鸟

  营冢鸟靠巢内的树叶发酵产生的热能来孵化,的确很巧妙。不过,鸟类王国中,还有一种鸟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它更胜一筹,这种鸟会把自己的子女“托”给别的鸟去孵化、抚养,而自己丝毫不用受养育子女的苦累,这种鸟就杜鹃。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当夏初麦收时节,它千里迢迢地从南方飞回经方,不停地在空中鸣叫:“布谷,布谷,布布谷”,好像是在催促人们赶快收割麦子,播种下一茬庄稼。人们根据它的中专的,又叫它“布谷鸟”。
  春夏这交,正是鸟儿繁殖后代的季节。各种各样的鸟儿们寻找好自己的配偶这后,就双双对对地开始筑巢产卵,孵化哺育自己的小宝贝。雌杜鹃却不去筑巢搭窝,而是在丛林间,苇塘边飞来飞去,东张西望。一旦发现了喜鹊、苇莺、伯劳、云雀等鸟类的照巢,便趁它们出去觅食之机,偷偷地在巢里产下一枚卵,把这枚卵混在原有的卵中间,为了不让巢扩人发觉巢内的变化,有些杜鹃还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巢里原有的卵搬走一枚。这样,杜鹃便算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使命,放心地飞走,再也不来过问了。
  巢的主人飞回来了,它们对刚才杜鹃“托儿”挪用一幕毫不知情,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地孵化巢中的卵,不知不沉中做了杜鹃的“养母”。雏鸟孵化出来了,精心的“养父母”没有发觉自己的孩子中混有寄养的螟蛉之子。它们仍然每天找食物,喂养孩子。直到有一天,小杜鹃羽翼丰满,不辞而别。可怜的养父母面对空巢,还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哺育的竟有一只无情无义的小杜鹃哩!
能为矿工报警的鸟

  金丝雀是一种原产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小鸟。它的羽色有红、黄、白、绿、咖啡等许多种,十分美丽。金丝雀不但长得漂亮,还生就一副美妙的歌喉。它的鸣叫清脆悠扬,像山中淙淙流淌的溪流,富有回音。更奇妙的是,金丝雀还是位“口技大师”,它会模仿山雀、雨燕、黄雀、画眉等许多鸟的鸣声,模仿得惟妙惟肖,让人难辨真假。
  金丝雀这样可爱,自然受到人们的喜欢,人们饲养它用来观赏。在一些国家里,矿工们也很喜欢喂养金丝雀,每当他们下井采矿的时候,总要把一个养有金丝雀的鸟笼挂在工作区内。不过,矿工们这样做,倒不光是为了观赏、解闷。原来,他们是请金丝雀来做“安全员”,放哨报警哩!
  在矿井里,常常会产生一种有毒的气体“瓦斯”,瓦斯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发生大爆炸,造成井毁人亡。“瓦斯”爆炸直接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和矿井的安全。一旦发现有“瓦斯”,必须立即采取通风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可是“瓦斯”这种气体没有特殊气味,人们很难提前发现。可金丝雀对“瓦斯”却十分敏感,矿井中只要且点很淡薄的“瓦斯”,它就表现出不安,停止歌唱,很快就会失去知觉而昏倒。矿工们看到这种现象,就知道是矿井已有“瓦斯”,便可立即撤出矿井,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了金丝雀这样一个称职的“安全员”放哨,矿工们便可以放心工作了。
被誉为“裁缝专家”的鸟

  鸟类中有许多“能工巧匠”。有的像草编工,有杂草树枝编造出舒适的窝;有的像织布工,用细枝嫩草织出轻暖的巢;有的像泥瓦匠,用粘土做出结实耐用的家;有的像木匠,在树干上凿出适于自己居住的“房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世界上竟还有一种鸟比它们更灵巧,它会用“针”和“线”做巢。这就是被人们誉为“裁缝专家”的缝叶莺。
  缝叶莺体形不大,活泼可爱,栖息在中国南部、印度和亚洲东部。它喜欢在公园、果园、灌木丛中建造自己的“家园”。
  筑巢工作开始前,缝叶莺在林中飞来飞去在隐蔽安全的地方选择好一片或二片向下垂吊的大型树叶。然后,在这位技艺高超的“裁缝”便开始一展身手了。它先用嘴叼住树叶的一端,在脚的配合下,把树叶合拢,卷成一个长长的袋形。接着用长而尖的嘴当针,在叶片的边缘上扎出一个个小孔,再用它早已准备在一旁的植物纤维、蜘蛛丝、野蚕丝等,穿针引线,把树叶缝合起来。它一边缝一边细心地打好结,以防止脱线。缝叶莺工作起来很细心,它不急不躁,一针一针细细地缝。看到它用嘴和脚配合,灵活地打结的时候,谁都会禁不住为它的绝技叫绝。
  缝叶莺缝好的叶片口袋上留下一段不缝死,作为出入口,又去搜寻一些细草、兽毛、棉絮等填在缝好的口袋里。这样,一个小巧、暖和、舒适而又隐蔽的窝就造好了。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新居还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能防止雨水落入,以便使我们这位高明的“裁缝专家”在里面安全地产卵,育雏,繁育后代。
 
会“说话”的鸟

  在动物园的鸟苑里,百鸟争鸣。鸟儿们婉转动听的歌喉,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在这优美悦耳的鸟鸣声中,有时会传出向声亲切的“您好!”“再见!”,原来这是会说话的鹦鹉或八哥在和游人打招呼。游人们听了兴致更高,纷纷问这几只说话的鸟儿:“几点种了?”“吃饭了没有?”那些聪明的鸟儿歪着脑袋,煞有其事地思索一番,做出回答。虽然它们的回答有时是答非所问,但还是博得了人们的阵阵喝彩。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鹦鹉和八哥真能像人一样说话吗?不会的,因为它们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大脑那样发达,还不具备说话的条件。它们会“说”的这几句简单的话,是由人教给的。确切地说,它们“说话”只不过是一种模仿——用它们那尖细、柔软而灵巧的舌头,重复人们教给它的一连串音节而已。它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这些“话”的含意是什么。
  在动物中,只有鸟类能够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像画眉、百灵等鸣禽模仿别的鸟的鸣声几乎可以乱真。不过,要学人说话却不大容易,只有鹦鹉、八哥、鹩歌才有这种本领。
  驯养鸟儿说话的方法并不难,每天清晨,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对着它反复说出固定的词汇,用食物奖励它跟着学,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人们一说出某几个词汇,它便会做出回答。
  为了让鹦鹉、八哥学会更多更复杂的话,有人在训练前,给它们施行一个简单的小手术,用剪刀将它的舌骨剪断,使它的舌头更加灵活,然后还要给它进行“捻舌”按摩。经过这样一番处理,有些经过良好训练的鹦鹉和八哥,不但能说简单的话,甚至还会背诵唐诗和唱歌哩!
没有翅膀的鸟

  自古以来,人类就很羡慕鸟类,希望能够像它们那样展翅飞翔。直到发明了飞机,才使上天的梦想变为现实。然而鸟类中,却有那么一些鸟,不向往蓝天,只安于需的生活,结果使翅膀逐渐退化,变成了没有翅膀的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生活在大洋洲的几维鸟,就是这样一种鸟。
  几维鸟的大小和家鸡相仿,全身披着细软的羽毛,由于它没有翅膀和尾巴,看上去很像一个毛绒绒的大线团。它的脑袋不大,嘴巴却很长,像一把细长的剑。有趣的是,这个长长的嘴,既是它的采食工具,又是它的一条腿,和两条腿配合,把身子支得稳稳当当,这样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
  几维鸟不能飞行,只能栖息在灌木丛中,在地面寻找一些昆虫、蠕虫过活。为了避免敌害,它还养成了昼夜出的习惯。白天躺在洞里睡大觉,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久而久之,它的视觉也退化了,白天几乎看不见东西,夜晚视力也很差。好在它的嗅觉十分灵敏,才使得它免于饿肚子。科学家们曾作过一个测定,把一个埋有虫子的桶和几个只有泥土的桶放到它面前,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埋有虫子的桶。
  几维鸟个子虽不大,但是产的蛋可不小,一个足有450克重,是它体重的三分之一。
  新西兰人非常喜爱几维这种奇特的鸟,把它视为“国鸟”。在新西兰,人们的钱币、邮票和印章上,总可以看到它奇特的形象。
尾羽最长的鸟

  我们在看京剧一类古装戏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在一些武将的头盔上饰有一对长长的羽毛,这羽毛使武将显得更加威武。这长长的羽毛,就是一些鸟类的尾羽,最长的足有1.4米。
  这些长长的尾羽,取自长尾雉。长尾雉又称山鸡或山雉。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600-2000米的高山地区。由于尾羽很长,起飞时它要先高飞,待超过树冠后再加速向前飞去。降落时,它利用长尾作控制,把身体向后一转,便平稳地落在树枝上,真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
  尽管长尾雉的尾羽很长,但它还坐不上鸟类的尾羽最行的头把交椅。春鸟类中,尾羽最长的是日本长尾鸡。据有关资料记载,它的尾羽最长能超过7米。当它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尾羽一直垂到地面,看上去既令人惊异,又十分美丽。由于尾羽太长,行动不便,它平时总是站在架子上。当它需要散步的时候,要由饲养它的人替它提着长尾巴才能行动。
  长尾鸡能有这么长的尾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自然条件下,它的尾羽是长不到那么长的。300多年前,一个名叫武市利右卫门的日本农民,试验用山鸡、山鸟和东天红鸡杂交,产生出尾羽特别长的长尾鸡,他把这长尾鸡献给了封建统治者山内藩主。山内很喜欢这种长尾鸡,就下令可以用长尾鸡代交租税,谁饲养的长尾鸡尾羽最长,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一来,农民都精心地饲养长尾鸡,想尽力法让它的尾羽长得更长。经过多上的人工选择,长尾鸡终于成了世界上尾羽最长的鸟。
被称为“田园卫士”的鸟

  夜幕降临,一只狡猾的田鼠开始从洞里溜了出来,窜到庄稼地里偷盗粮食。正当它得意忘形地大啃大嚼的时候,突然一只大鸟无声无息地飞过来,一下就把它抓了起来,很快,这个令人厌恶的“贼偷”,就葬身大鸟腹中。这就是被称为“田园卫士”的猫头鹰捕猎的情景。
  猫头鹰是一类很奇特的鸟。你看它,圆圆的脸庞上,有两只目光炯炯的大眼,头顶竖起两只小耳杂,再加上一身有黑褐色斑纹的羽毛,很像老鼠的天敌——猫。由于它不但长相像猫,习性也像猫,最爱捕食老鼠,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猫头鹰。
  据鸟类学家观察统计,猫头鹰的捕鼠本领比起猫来更胜一筹。一只猫头鹰在一年里可以捕捉吃掉1000多只老鼠。而一只老鼠至少要吃掉和糟踏几斤粮食。这样推算下来,一只猫头鹰一年中可以帮助人类保护几吨粮食不受老鼠的糟害。因此,说它是“田园卫士”非常恰当。
  猫头鹰善于捕鼠,是和它特殊的身体构造分不开的。它的头颈十分灵活,可以转动270度,是任何动物无法相比的。它的眼睛中,圆柱细胞很多,十分适于夜视,可以在暗夜里看清楚老鼠的一举一动。它还且对敏锐的耳朵,老鼠行动发出的细小声音逃不过这对耳朵。再加上它的羽毛非常柔软,飞行时几乎是悄无声息,等到老鼠感到大祸临头的时候,它早就被猫头鹰强有力的爪子牢牢抓住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猫头鹰对鼠类十分仇恨,即使它已经吃得很饱,一旦发现老鼠,它仍要奋力追捕,宁可杀死后抛弃,也不让野鼠“逍遥法外”。
善于寻求庇护的鸟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些树枝上有两种不同的巢相邻。一种很大,很像一个悬吊的大口袋;另一种较小,常常呈球形。这大的是文鸟的巢,小的是黄蜂的巢。
  黄蜂是一种凶狠毒虫,谁要是惹恼了它,被它尾部的毒刺狠狠地蜇上一下,立刻就会又红又肿,疼得钻心。如果惹得它们群起而攻之,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恐怕连性命也难保。文鸟是一种没有什么自卫能力的柔弱小鸟,它为什么要选择黄蜂做邻居呢?
  原来,文鸟与黄蜂为邻不是偶然的,是聪明的文鸟有意安排。文鸟的敌害很多,这些敌害常可以沿着树枝爬到文鸟的巢边捕捉它和它的雏鸟。文鸟选择有黄蜂巢持方做窝,那些敌害怕黄蜂的毒刺,就不敢轻易来犯了。如有敌害胆大妄为,想去捕捉文鸟,惊动了黄蜂,总是被蜇科头青脸肿,落荒而逃。
  十分有趣的是,黄蜂也信奉“远亲不如近邻”的信条,它们可以随时准备动用自己那可怕的武器,去攻击任何敢于靠近蜂巢的动物,但却从不去蜇自己的小鸟邻居。文鸟在蜂房附近飞来飞去,黄蜂们也毫不在意。有了黄蜂的庇护,文鸟类在紧挨蜂巢的窝里,产卵孵蛋,哺育雏鸟,过得十分平安自如。
  在大自然中,像文鸟这样聪明,会寻求强者保护的鸟还很多,大约有数百种。它们选择的庇护者,不只是黄蜂,还有蜜蜂、大胡蜂和蚂蚁,甚至隼、(号鸟)一类猛禽。
在冬季生儿育女的鸟

  在鸟类世界里,绝大多数鸟都是在春夏之际寻求配偶,搭窝筑巢,生儿育女的。一旦秋风阵阵,严冬来临,那些一年一度迁飞的候鸟,便告别了它们的繁殖地,带领着全家老小,长途跋涉,飞往温暖的南方去越冬。那些过着定居生活的留鸟,虽然能够适应寒冷,也早早地换上了厚厚的羽毛,结束了小家庭生活,分散觅食,找个安全避寒的地方过冬,不吃也不喝,一觉睡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然而,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却有一种叫交嘴雀的鸟,不惧严寒,在冰天雪地里生儿育女。
  交嘴雀外貌 很像麻雀,但它的嘴型很特别,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两片喙上下并合,而是左右相互交叉,像是一把钳子。交嘴雀就是因为这奇特的嘴而得名。
  交嘴雀很爱吃又香又甜的松子仁。要从坚硬的果皮里取出松子仁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交嘴雀有了那张钳子似的嘴,也就不难了。
  冬天里,各种昆虫都躲了起来,花草也都凋谢枯萎了,一般的动物很难找到食物。可是这时候,松林里结满了沉甸甸的松果,交嘴雀不用为寻找食物而发愁。再加上冬季里各种鸟兽活动减少,环境更加安全,雏鸟可以少受意外的伤害。有了这种种好处,于是交嘴雀便把繁殖期安排在冬季。
  交嘴雀是用半消化的松子来喂养雏鸟的。在长达25天的哺育期里,交嘴雀要给雏鸟喂几万粒松子。每一粒都是用嘴嗑开果皮,再把松子稍加咀嚼,然后再喂进幼鸟的嘴里。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繁重的工作啊!
栖息在树上的鸭子

  提起鸭子,往往给人一种笨拙的印象,的确,鸭子那肥胖的体态,走路时左右摇摆的样子,处处显是笨头笨脑。但是,在自然界,也有比较灵巧的鸭子,能在树上做巢,飞上飞下,它们就是秋沙鸭树鸭。
  秋沙鸭是野鸭,它的嘴狭长而尖锐,最前端下弯成钩状,和一般鸭子又扁又宽的嘴有显著区别。它的羽毛也比家鸭美丽,而且雌雄的羽色不完全相同:雄鸭头部的羽毛是光泽的绿色,而雌鸭的头羽呈棕色。
  秋沙鸭喜欢住在树上,它们大多选择离水近的树木,利用现成的树洞做窝。由于可以利用的树洞不多,有时它们争夺巢穴的斗争相当激烈。在争夺巢穴时,雄鸭是主角,雌鸭以对着雄鸭叫的方式,鼓舞雄鸭的的斗志。终于,一只雄鸭赶走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时,它的兴致很高,和雌鸭一同飞入树洞,布置“洞房”,开始了“蜜月”生活。但雄鸭也很“无情”,交配以后就和雌鸭分手了,孵卵的事完全由雌鸭独自承担。雏鸟出世后,也是雌鸭喂养。不过,小鸭子成长得很快,出壳二三天后就能离巢下水了。
  刚出世的小鸭子还不会飞行,它们是怎样离开高于地面十几米的巢的呢?说来也有趣,当小鸭可以离巢的时候,雌鸭便飞到树下,“嘎、嘎”地叫着,小鸭听到母亲召唤,便一只接一只,从高高的树上勇敢地跳下来。随后便跟着妈妈到水中游戏了。
  在我国云南省和台湾省,还有一种树鸭,也是在树洞里筑巢,在树上生活。它的体型比家鸭略小,羽毛主要是黑褐色,尾、胸和腹部的羽毛为栗色。树鸭很机警,如果被人发现了,它就会发出轻而尖的叫声,潜入水底。
会笑的鸟

  动物中,鸟类无疑可以算是最会鸣叫的“歌唱家”,在鸟儿聚集的树林里,不断传出有节奏的,悦耳的鸣叫声,在动物园里,鸣禽馆也总是最热闹的地方。鸟儿中最出色的“歌唱家”八哥和鹦鹉,还能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甚至向人“学舌”。
  有些鸟儿的叫声非常特殊。在澳大利亚有一种珍奇的小鸟,它的叫声十分奇妙,活像人的笑声,因而得名“笑鸟”。它鸣叫的时候,声音从轻微的笑声,逐渐变成宏亮的笑声,持续半分钟。一只鸟叫起来,其他鸟也跟着应合。于是,一呼百应,连绵不绝,四周围笑声不断,非常有趣。
  笑鸟是翠鸟的同类,它的身长约46厘米,头部显得很特别,羽毛是高高耸起的。笑鸟主要生活在树林里,利用树洞为巢,也常在河边出没,捕食青蛙、老鼠、蜥蜴、昆虫等小动物,它还是捕蛇的高手,有时捕食蛇类。
  无独有偶。在南美洲的巴西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叫铃鸟的小鸟,每当炎热的夏季,酷热逼人的时候,树林里几乎是一片沉寂。这时候,小巧玲珑、羽毛美丽的铃鸟就会欢书地鸣叫起来,它的叫声清脆而嘹亮,跟铃声十分相象,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人们甚至在二三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听到这种悦耳的银铃声。
 
善于伪装的鸟

  鸟类在自然界里生存,难免要受到各种敌害的威胁。为了躲避敌害,保证自身和后代的安全,有一些鸟采用伪装的办法,巧妙地迷惑敌人,使敌人不能发现自己。
  柳莺是一种体型娇小的鸟,它的巢总是筑在十分隐蔽的地方。它还衔取大量的苔藓和树皮、草叶覆盖在巢上,只露出一个不规则的小洞供自己出入。人即使走到它的巢旁,也很难发现。
  夜鹰也是一种善于伪装的鸟,它全身都是黑褐色与白色交汇的斑纹,伏在地方,使人很难把它和直的枯枝败叶区分开来。如果它伏在树枝上,远远看去很像一块树结。它的卵也有巧妙的伪装色,有许多灰暗的斑块,混在枯枝落叶中,一点也不显眼。
  伪装术最高明的是一种叫苇(千干鸟)的鸟。这种鸟生活在有芦苇的水草的沼泽地,它身上的羽毛为褐色,上面有许多斑点。它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便将自己的头颈伸直,嘴尖朝天,隐藏在杂草中一动不动,猛一看,就像一株枯草。如果有风吹来,它还会随着周围的草枝,在风中轻轻地摇摆。
  小环颈(行鸟)是善于使用骗术的鸟。当人或其他动物接近它孵卵的巢时,它便飞到一旁较明显的地方,假装受伤的样子,扇动着翅膀,在地上一瘸一拐地跑,把入侵者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当入侵者快到它身边的时候,它又飞到不远处,又重复刚才的动作,直到把入侵者引诱到较远的地方,它才甩开入侵者,迅速飞走。这样小环颈(行鸟)的雏鸟便可转危为安了。
 
鼠鸟

  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有一种奇特的鸟,它能像老鼠那样敏捷地在树枝之间活动,攀爬跳跃,并且常常做出像特技表演一样的可爱动作,所以被人们叫做鼠鸟。
  鼠鸟是一种身长在30至33厘米左右的鸟,羽毛近似灰绿色,腹羽有的为淡黄色,有的为灰白色,头上有冠羽,尾羽比较工,约占整个身长的二分之一。鼠鸟有红色的脚,脚的构造比较特别,四个脚趾排列整齐,外边的两个趾能前后转变方向使用,所以能在树上行动自如。
  鼠鸟在森林中过着群栖的生活,它喜欢在树枝上摩擦腹部,并且隐身在树叶的后右,不停地攀爬着寻找食物,它能头向下吊站,啄食树上的果实,也吃树芽和草芽,遇到蚂蚱之类的小昆虫,它也从不放过,因为对于它来说,这就算是“开荤”了。
  鼠鸟睡觉时,头向上尾向下,两只脚抓紧树枝,牢牢地吊在树上,通常2至8只相偎在一起,形态非常有趣。
  除了在树枝上活动,鼠鸟也需要有自己的巢,特别是繁殖季节,鼠鸟筑巢一般选择比较隐蔽的树丛,由雌雄合力将巢筑好,然后雌鸟就在巢里产卵,每次产2至4个白色的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抱,幼鸟出世后共同喂养,大约三周后,幼鸟就能离巢和成鸟一起生活了。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鸟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鸳鸯看作爱情的象征,历代流传着不少以鸳鸯为题材,歌颂爱情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鸳鸯是一种小型水鸟,雄鸟羽色十分华丽,雌雄鸟终日在水中嬉戏。人们看到它们终日成双成对在一起厮守,形影不离,于是便以为它们一生中永不分离,是一种对爱情十分忠贞的鸟。其实,自然界中的鸳鸯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美好。科学家经观察发现,鸳鸯只是在繁殖期建立固定的“婚姻”关系,表面上,它们相亲相爱,实际上、产卵、孵卵、育雏都是由雌鸟承担,雄鸟只是个什么都不管的花花公子。一旦一方意外死去,另一方也不会守节,照样另行婚配。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忠贞不渝的鸟呢?有,那就是大天鹅。
  大天鹅是一向为人们所珍爱的鸟。除了黑天鹅身披黑色羽毛外,其他的天鹅羽毛都像霜雪一样洁白,对洁无瑕。它们的姿态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显得十分高贵优雅。在鸟类中,“夫妻恩爱”的种类不少,但像大天鹅宋结成终身伴侣的却不多见。大天鹅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不仅在繁殖期间成双成对,恩恩爱爱,儿女长大了,它们依然相依为命,在一起觅食、休息、嬉戏,决不分离。如果有一方不幸死去,另一方便几天不吃不喝,日夜哀鸣,痛不欲生。它宁愿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肯再另组家庭。大天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确实令人感动。
  大天鹅是一种十分珍贵稀少的鸟,人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它。
 
象征长寿的鸟

  在我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画家常把一种美丽的大鸟和松树画在一起,并题上“松鹤延年”四字,用为寄寓人们希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画面中被称为仙鹤、象征长寿的鸟,就是我国特产的珍禽丹顶鹤。
  丹顶鹤外形秀美,姿态娴雅,静则亭亭玉立,动则缓步轻移,飞则直冲云霄,十分高贵潇洒。它身体上的大部分羽毛洁白如雪,翅膀上的飞羽呈漆黑色,颈部有一段由黑色羽毛形成的项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头顶有一块裸露的皮肤,颜色朱红,好像镶嵌了一枚红宝石,它因此得名丹顶鹤。
  丹顶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日本北海道一带,到了9、10月间,秋天将尽的时候,它们就习到长江下游、日本南部和朝鲜过冬去了,次年4月间又飞回北方生儿育女。丹顶鹤呼唤配偶的鸣叫声非宏亮、高吭,可传出二三千米之处,所以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记载。雄鹤这么卖力的鸣叫,主要是邀请雌鹤前来相会。丹顶鹤是“一夫一妻”制,一旦结成伴侣,即终身不变。
  比鸣声更引人入胜的,是雌雌鹤婚配前的舞蹈。雄鹤首先围绕雌鹤不断跳跃,摆出各种各样优美姿态。如果雌鹤愿意接受雄鹤的求爱,便也跟着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和谐。
  丹顶鹤的寿命相当长,可以活五六十年,是鸟类中的老寿星之一。所以,我国人民都喜欢把它与长青不老的松树画在一起,用来为老人祝寿。
 
不用体温孵卵的鸟

  筑巢产卵并且用体温把卵孵化成雏鸟,是鸟类最重要的特征。不同的鸟孵卵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由雌鸟孵卵,有的由雄鸟孵卵,有的是雌雄交替孵卵,还有的是用“托孵”的办法,让其他鸟类替自己孵卵。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有一种鸟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它不用体温孵卵,靠巢中树叶发酵产生的热能来使卵孵化。这种鸟就是营冢鸟。
  营冢鸟产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群岛、西萨摩亚群岛等地的丛林地带,它的身体大小和家鸡差不多,飞翔能力不强,喜欢夺上活动。
  每当进入繁殖季节,林间便出现了营冢鸟夫妇忙碌的身影。它们找好一个地方,用爪子在地面上挖出一个深深的坑,然后将大量的树堆集到坑里去,再盖上一层土。就这样一层树叶一层土,在地面上堆起一个直径三四米,高1.5米像坟头一样的大土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树叶腐烂发酵,产生出大量的热能来。这时候,雄营冢鸟每天都来检查堆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5度左右时,营冢鸟便在堆顶挖一个深洞做卵室。然后雌营冢鸟每隔二三天就往里面产一个卵,总共可产16-33格言 。雌鸟产卵后,雄鸟洞用土掩埋,以保护卵室外的温度。从第一枚卵产入到最后一只雏鸟孵出,要经过六七个月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雄鸟类精心地守护着,调节着卵室的温度。温度过高时,它就赶忙挖开洞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它又往土堆上盖土保温,使卵室的温度恒定地保持在34-35度。
  最终,雏鸟孵化出来了,这些小家伙,从土堆中“破土而出”。奇怪的是,一直守候在一旁的亲鸟却毫不关心它们,仍然专心守护它的卵室。小营冢鸟出壳后不到一天,就远走高飞,自谋生路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