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周四(3月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的“火星探测轨道卫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以下简称MRO)已经运行了五个年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弯弯曲曲的路径是沙尘暴刮过的痕迹,由上升气流形成的旋转型气柱卷起疏松的红色尘埃颗粒,使地表露出了颜色深暗、比重较大的沙土。一直以来,沙尘暴都被指责为使“火星漫步者”探测器的太阳能电池板遭受意外之困的罪魁祸首。这张照片摄于2009年8月24日。 这幅照片拍摄于2006年10月3日,画面呈现出直径达半英里(约805米)长的维多利亚(Victoria)陨石坑那让人惊叹的景象。“机遇号”火星车在照片拍摄前五天已经抵达维多利亚坑,当时的位置在陨石坑的边缘处(见下图标注“Opportunity”的地方)。“机遇号”一直在此进行勘察,到2008年8月才结束任务。 在去年冬天,HiRise相机捕捉到了一次“雪崩”的动态画面。这张拍摄时间为2010年1月27日的照片显示,当一大块固体二氧化碳从悬崖表面跌落到2000英尺(约610米)的崖下时,至少导致出现了三股尘云。此刻正值火星上冬去春来之时,冰层可能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阳光照射而发生了位移。 这张拍摄于2006年11月8日的照片展示了由颜色深浅不一的物质所构成的地层,如同火星的气候发生周期性的缓慢变化一样,地层的铺设形成或许已有数百万年历史。 2008年5月25日这天,MRO正好处在合适位置,可以捕捉到“凤凰号”着陆探测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的图像。MRO当时身在472英里(约760公里)之外,当它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正以每秒大约两英里(合3.2公里)的速度向前进发。 在这张摄于2007年8月5日的照片上,火星南半球一个大坑的壁面上散布着众多脉络状水沟。这些水沟可能是几百万年前由液态水冲刷而成,那个时候的火星要比现在更加温暖和湿润。 火星上的每一个春天,受季节性影响而形成的固体二氧化碳(即干冰)不用首先经过融化这一过程,便直接由固体转化成了气体。在这张拍摄于2009年2月4日的图像上,气化过程在土壤里形成了漂亮的图案,就如同树枝状的蜘蛛图案一般。 火星的南极是一个怪异的地方。永久冰层被大自然凿成了外表光滑的漩涡形状,行星科学家称之为“瑞士干酪地形”。高海拔的地方覆盖着厚达30英尺的固体二氧化碳。凹陷地带被认为是固体二氧化碳受到升华影响(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位移而形成的。 不同大小的沙丘和波纹状地带是这张摄于2006年11月25日的照片重点展现的位置。色彩光亮处被认为是二氧化碳或者是水霜。 MRO还帮助我们选择下一部火星探测器的目的地。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在2009年6月15日,它向我们展示了最后四个候选地点之一的一处地方,这便是埃伯尔斯维德(Eberswalde)陨坑。埃伯尔斯维德紧邻着一块广阔而又蜿蜒的三角洲地带,这块三角洲被认为能够给火星曾经长期存在液态水提供一些绝佳证据。 照片提供:NASA/喷气推动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