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曾多次实施恐怖袭击
卡扎菲1969年政变上台后,下令关闭了美国设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对美国在利资产国有化,并且逐渐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购买苏联武器。1973年10月,利比亚宣布锡德拉湾为其“领海”。美国不予承认,多次在该水域进行军事演习。
1985年12月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生2起恐怖分子袭击民航办事处的惨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国人。1986年4月2日,又用定时炸弹袭击罗马飞往雅典的泛美航空波音707客机,死亡4人,重伤9人,死亡者均系美国人。
在美军3月实施“草原烈火”行动后,1986年4月5日,利比亚派人袭击美国驻西柏林军事基地舞厅,伤亡达155人,其中44人是美国人。这一大型恐怖袭击震惊了全世界。但美国中央情报局破译了利比亚驻东德办事处发往的黎波里的密报。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罹难。1992年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1999年4月,利比亚将2名制造空难的特工移交给联合国。2003年8月利比亚正式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责。
美国多次军事打击利比亚
卡扎菲宣布北纬32度以南为“死亡线”,美国舰只擅自闯入必遭痛击。美国则并指令舰队若遇袭击可立即还击。1980年8月19日清晨,利空军派出2架苏-22型战斗机直飞美“尼米兹”号航母,结果被起飞拦截的2架F-14飞机在短短1分钟内击落。
在1985年底利比亚恐袭后,1986年初美国派出3艘航母抵达锡德拉湾。美国引诱利比亚在3月23日先发动攻击,随后大举反击。结果半天时间击毁利导弹艇3艘,摧毁萨姆-5导弹基地2个,利军死伤约150人。而美军无一伤亡,仅消耗一些弹药。
在利比亚西柏林大袭击后,美国立刻决定反报复。4月15日凌晨,F-111战斗轰炸机机群经过5000多公里长途跋涉,飞抵美航母编队上空。美国海军大批战机100余架从航母上起飞升空。空海军联合击毁利比亚军用飞机14架,利比亚死亡37人,伤93人。
1989年1月4日,美国海军“肯尼迪”号航母闯入利比亚的“死亡线”,引诱利比亚飞机出击。果然,利比亚再次派出2架米格-23战斗机出击,结果和上次锡德拉湾空战一样,被美国海军的2架F-14在七分钟内先后击落。美国取得2次“2:0”战果。
英国电视4台介绍,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出生于一个游牧部落家庭,是虔诚的穆斯林。1961年开始先后在大学攻读历史,在利比亚陆军服役,在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接受系统军事训练。1969年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详细]
多年来,威扎尼市的人们一直深信,二战法国空军飞行员普雷齐奥西的私生子正是如今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人的相貌惊人相似——他们都是长脸型,宽而薄的嘴唇,强健的下颚,直挺的鼻梁……[详细]
卡扎菲的真实身世一直以来都是个谜。上世纪40年代意大利占领利比亚期间,卡扎菲父母和他的所有档案纪录均已毁于战乱。利比亚官方称,卡扎菲1942年6月出生于一个贝多因人家庭,父亲是锡尔特市的牧羊人阿布·梅尼尔·卡扎菲,母亲是当地部落的一名妇女,名叫艾莎。[详细]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秘密成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武装政变。9月5日,政变成功,卡扎菲成为利比亚的领导人。1969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最高领导人),在1970年至1972年担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政府首脑)。[详细]
年轻的卡扎菲是个脑袋里装满了革命和解放念头的理想主义者,他试图在利比亚推行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民主,实施国有化和私营结合的经济模式。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戒酒戒赌。对于邻国,他希望大家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他一直倡导在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一个不分国界的统一国家。[详细]
执政前30年,他热衷于各种激进活动,被美国总统里根呼作“疯狗”,被小布什打入“支恐”阵营。他的反美“光荣史”比萨达姆更丰厚: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关美国的军事基地、将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上世纪80年代,当萨达姆因两伊战争跟美国眉来眼去,卡扎菲与里根却已是兵戈相向。[详细]
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更是卡扎菲政权反西方的极致,他坚决抵制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一对峙就是十年。其后,在利比亚强烈要求和英国的斡旋下,2009年8月,苏格兰司法部决定以人道原因释放已经是癌症晚期的洛克比案嫌犯迈格拉希。[详细]
9-11事件后,他是第一个要求缉拿拉丹,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领导人;2003年,他宣布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随后,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与开发;2006年,利比亚与美国复交。从因洛克比空难遭国际社会孤立,到成为华盛顿树立的“利比亚样板”,卡扎菲几乎经历一场脑筋急转弯。[详细]
有人说,是萨达姆的遭遇“震撼”了卡扎菲,有人说,是他赴西方留学的儿子影响了他的思维,但更大程度上,卡扎菲的改变恐怕还是出于实际的审时度势。多年制裁使利比亚损失巨大。虽然这个国家拥有大量石油,但他更需要资金、技术和市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有利利比亚增强实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