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

 刀剪 2011-03-23

读《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

     2000年1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利西奇金和俄罗斯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列昂尼德·亚历山大罗维奇·谢列平合著出版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一书,该书出版后,立即被一抢而空。该书对苏联解体的缜密剖析与新颖观点引发俄罗斯科学院学者、国家杜马和联邦院左翼和右翼政治家、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官员、无以数计的社会学者及公众的极大兴趣。

     那到底是什么观点呢?原来该书认为,苏联至所以遭遇冷战失败并最终解体,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借助媒体对苏联实施了一场信息心理战,而苏联是这场信息心理战的失败者。具体而言,在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利西奇金和列昂尼德·亚历山大罗维奇·谢列平看来:

    “这场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型战争,其矛头是针对公众的思想意识。进攻一方借助媒体施加了强大的信息心理影响,最终控制和操纵了公众意识,并使整个社会意识屈从于攻势。于是,信息心理战在内外力量的协同配合之下,使人们接受了现实的假象,生活在幻想世界,从而采取了大规模自我毁灭行动。”[i]

      就这样,对于苏联轰然崩塌这道迷题,当众多研究者把探索的目光紧盯在一次又一次波澜乍起的军事焦点上时,两位俄罗斯学者——利西奇金和谢列平却在另一个领域默默深思。他们在回望一个堪与美国匹敌的世界超级大国苏联无声无息中垮掉梦魇的时候,寻到了上述信息心理战的踪迹。这一对冷战史的崭新解读,是捕风捉影抑或颠覆之论?在两者之间做出判决离不开对美国战略心理战历史的重新考量。

      我们发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战就已成为美军关注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事部门更是集中了30所大学的有关专家,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之得失。二战结束后,美国又不惜巨资加强对心理战的研究,仅在1983年就拔款达2.56亿元。

     在冷战期间,随着美苏对抗的深入,美国开始探索通过战略心理战手段操控苏联公众意识的问题。下面这段报告就折射了当时的动态:“最近在遥感、遥视及特异功能等研究项目方面的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与其它思维形式及物质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似乎在大自然中有着活动,而且还可以随着人的意向和情感而加强。目前正对人体知觉的物理成因进行基础研究和探索,此类研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现在尚无定论……普遍认识各种思维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程度,将对本国和世界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ii]

      这是1981年6月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历时两年研究之后,发表的一份长达530页的报告,题为《现在与未来科技发展问题调查》。当时,众多研究专家认为,东西方冷战即将出现又一恐怖战线,涉及精神控制技术心灵电子武器的绝密开发。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无从考证这一当时闹的沸沸扬扬的事件,到底只是某些特异功能研究人员故弄玄虚以引人注目呢?还是美国探索战略心理战未来触角的一贯敏锐与警觉?但有一点我们却可以认定,那就是,对思维、意识进行操控的一直没有游离出美国军方的视野,美国对该领域的探索前景充满了无限期待,未雨绸缪的准确一直在悄然进行着。这从近年来美军进行的相关研究可以窥见一斑。

      近年来,美军已开始广泛进行心理战、生物战与信息战的整合性研究。此项研究囊括了心理学、生物学、药理学、信息科学及宗教、社会研究等多个学科、多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大学的研究队伍。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组织与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战士纳米科技研究院(由美国陆军所资助)、国际意识研究实验室(负责制定全球意识影响计划)。[iii]这些研究项目旨在借助媒体通过阈下信息影响技术达到影响人大脑意识的目的。尽管围绕到预期效果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有着较大的争论,但据我国心理战学者王蔚的相关研究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美国强势媒体的崛起,美国在以下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iv]

1.制造在视频信号中叠加视觉潜意识指令材料的设备(Apparatus for superimposing visual sublimi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on a video signal )。

2.神经系统的潜意识声音操纵(Subliminal acoustic manipulation of nervous system )

3.潜意识信息保护(Subliminal message protection)。

4.无声潜意识交流系统(Silent Subliminal Presentation System )。

5.听觉系统(Hearing System)(Wayne B. Brunkan, 1989年10月31日公布)。

      以上五项进展使美军阈下信息心理影响技术日趋成熟,且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据报道,美国在对伊拉克作战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就运用了最新的心理战成果。

      通过对上述美国战略心理战探索史的回顾,我们即可发现,俄罗斯学者利西奇金和谢列平对美苏冷战对抗的重新解读是有开创意义的。它揭示了美国利用媒体及信息技术而开展的一种新的操控意识的隐蔽战争手段。正是靠着这种手段,美国在漫长的冷战期间,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一步步将苏联诱入了军备竞赛的深渊,并同时操控了苏联公众的思维意识,最终,在将苏联送入了坟墓的同时,美国也登上了全球霸权的登峰。


 [i] 见《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俄)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利西奇金和列昂尼德·亚历山大罗维奇·谢列平合著,徐昌翰、赵海燕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ii] 见《心灵武器》,(美)约翰·怀特、马丁·埃本编著,袁品荣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页。

[iii] 见《从物理战到心理战》,刘戟锋、曾华锋、石海明、王蔚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iv] 见《从物理战到心理战》,刘戟锋、曾华锋、石海明、王蔚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