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日本地震看我国地震的应对之策——学习时报专访万天丰教授 - 求索天地间 - 56cun ...

 育则维善余言 2011-03-23
从日本地震看我国地震的应对之策——学习时报专访万天丰教授 [转贴 2011-03-22 21:29:34]   
我顶 字号:
从日本地震看我国地震的应对之策——专访万天丰教授
2011年03月21日 12:28:06  来源: 学习时报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 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7日10时,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5178人死亡、8608人失踪。同时地震造成核电站的爆炸,发生核泄漏。分析日本地震海啸的成因、影响、应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非常有必要。17日上午,记者对我国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天丰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次大地震有先兆吗?

万天丰:此次大地震发生之前有一系列先兆,例如之前日本东北部地区有7级地震,附近还频繁有5—6级地震,火山也有喷发。但是大家都以为地震大概也就是7级就结束了。其实越是特大地震越难预报,所以没有人预测出还会发生9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我国汶川大地震的30多倍,在日本近百年中也没有过。

记者:这次大地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万天丰:这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并俯冲到鄂霍茨克板块(即日本本州岛的北部)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所造成的。此次地震后,日本相对向东移动了 2—3米。在日本本州岛东侧海域几千米深的浅部,发生强烈的错动,从而产生了大地震。

记者:有人担心此次日本的强震会通过岩石圈板块传递过来,以至于我国也发生大的地震。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万天丰: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每秒可传播4—6千米。而造成地球内部岩石变形的作用力的传递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此次太平洋板块的运移方向是向西偏南的方向,其延长线几乎直指华北地区。根据我国一千多年来较详细的历史记录,华北地区7—8级破坏性地震重复周期为 300± 30年,也就是说自1976年发生唐山7.8级大地震后,华北再发生7—8级的大地震估计要在200多年以后了。北京市中心不处于任何一条断层带上,北京周边虽然有三条断层,但有上百座地震台站采用多种地球物理仪器在严密监测。由这些监测结果来看,有的断层每年都有几毫米的变化,这种缓慢的经常性的活动,即蠕变,反而不容易发生大的地震。平时老不动,猛地错动一下,才会发生大的地震。

记者:有人说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万天丰:其实全球每年都会发生17—18次7—8级的大地震,但大部分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比如深海和崇山峻岭。近几次刚好发生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所以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不能说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记者:目前地震很难准确预报,但是中长期的地震活动性评估是得到国际地学界的承认的。未来我们国家的地震会是一个什么情况?

万天丰:从我国近百年来地震活动带分布和变化的情况来看,我们对未来地震中长期活动性的分布规律有下面的一些认识。

2000年到2020年左右,强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可能集中在横断山脉、昆仑山脉一带,即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比如2002年的昆仑山中部8.2级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根据历史的资料来推测,这些地带的强地震活动估计还将持续10年左右。

2020年到2040年左右,可能将主要集中在“南北地震带”,即北起贺兰山、六盘山,一直延续到南边的横断山脉,这个地震带刚好是我国从地质构造上划分东西的主要分界线,地底下的地震活动历来比较密集。

2040年到2060年左右,将进入华北、云南地区的地震活跃期,有可能会发生6—7级的地震。所以,在未来 30—50年内,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但是7—8级以上的大地震恐怕应该在200多年以后了。

记者:日本海啸后,我国沿海地区会发生大的海啸吗?

万天丰:此次海啸由地震引起,日本周边海域的平均海深有4000多米,由地震造成10多米高的海浪是很正常的。而我国周边海域的海水,最深才100多米,大部分不足百米,渤海甚至只有几十米。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这一海链成为我国避免海啸的很好的屏障。来自太平洋上的海啸经过琉球群岛、日本列岛等的阻挡,到我国沿海时几乎没有太大影响。南海海水较深,有100多米,所以广东、海南将来受海啸影响可能稍大一些。另外我国台湾岛往东不到100公里是大洋,所以台湾岛东侧受到影响会较大。但台湾岛的东部地区有一条“台东纵谷”,它是以水平走滑断层为特征的,其两盘的岩块在位移时高低变化较小,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走滑断层的地震引起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是正断层或逆断层的话,容易引起较大的海啸。所以总的来说台湾岛因地震引起的海啸可能性也不太大。相对于地震,因台风引起的海浪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更大。在历史记载中,我国还没有因地震而引起的海啸,真正的海浪灾害大多是台风等气象原因引起,浪高一般在2—3米,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

记者:这次大地震有什么特别值得总结的地方?

万天丰:人为的因素加大了灾害的严重性。此次日本地震的直接受损不很大,而严重的损失是次生灾害,如海啸、核泄露等造成的损失更加惨重。

此次地震如果早发生50年可能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因为“填海造地”成本低,二战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行动,许多的工业设施、军事设施集中在了东海岸,刚好就是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再加上填海造地周围的防波堤太矮,只有3—5米高,对海啸产生的10多米的海浪是毫无作用的,对海啸设防不足,设防的级别偏低,以致损失惨重。对日本这样一个地震频发的地方,防波堤大约至少需要10米以上的高度。

记者:这对我们沿海地区有什么特别的借鉴意义?

万天丰:目前我国也有很多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并在上面建造住宅、核电站以及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此次日本海啸就给我们提个醒,在围海造地的地方一定要修建较高的、牢固的防波堤,至少3—5米的风浪应该防住,以免海浪对沿海设施造成伤害。

记者:具体而言,我国哪些城市受影响较大?

万天丰:目前受地壳运动影响较大而容易发生海水侵扰的,主要有两个沿海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这两地深部的基底断层走向分别是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而现在两地最大的挤压作用力方向与基底断层走向的夹角很小,几乎平行。此时,在断层容易表现为张裂的特征,由此就造成该区岩石强度降低,地壳下沉,再加上工业用水过多,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如果再考虑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等因素,这两个城市就最容易受到海水的侵扰。

但就目前监测来看,现在地壳运动的速度很慢,每年海平面相对地壳的上升的距离大约1—2厘米,暂时情况并不严重,但是从长远看就要很小心,特别是百年之后,可能会像荷兰一样需要修建非常高的海堤,以阻挠海水的入侵,所以从现在起,一定要加强对这两个地区地壳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监测,因为海水的流动很强,变化很大。

记者:面对地震的威胁,中国应注重哪些问题?

万天丰:中国在当前的地震危险区(西南地区)应加强地震设防,首要问题就是要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还存在大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不合建筑规范、不具抗震性能的所谓 “搭积木”似的简易房,特别是未来二三十年,在云贵川、青海和甘肃等地,对于这些房子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加固,提前设防,当灾难来临时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伤亡,否则等到灾后救助就太被动了,因为防灾的投资远比救灾的投入低很多。

最后还要加强地震危险区全民的抗震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应对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