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漪专栏9

 昵称503199 2011-03-23

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在她《站在大写的人字上》这本书的小引里,有这么一句话:“

小时候爱海,常憧憬大海的美景,尤其是海滩上光怪陆离的贝壳,犹如一幢幢美妙绝伦的小屋,使我产生不尽的遐想。当了教师,进入教海遨游,方深味到此海比彼海更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更风光无垠,奥秘无穷,虽竭尽毕生精力,难得真谛于一二。”如果将教学比作大海,于漪老师无疑是教海中的优秀领航员。她在这片比现实的大海更加深广的海域中遨游了50年,留下了一条条清晰而亮丽的轨迹。

有人评论于漪说“于老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她说,“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教学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一要学而不厌,二要努力实践。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一桶水,但这种观点在今天已经过时了,因为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如何去发现活水的源头,在课堂上要有新鲜的气息。”她认为,学习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一根支柱,重要的理论我们要反复学,才能让我们自己心明眼亮,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人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了实际行动的麻木,做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做了许多无用功。她说,“关于教学的经典,我们要用心好好学,才不会随风飘”。改革,改革,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无论怎样改,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变,无论怎样改,教师最关键也是“育人”

她认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文革”期间,她遭受严重打击:罚跪,剪头发,挨打。生活的折磨并没有使她放弃教师神圣的职责而随波逐流。她说:“任何罪名、处罚我都承受了,是信念支持了我,是国家前途、教育前途支持了我。我坚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非自有公论,自会受实践检验。因此,我十分坦然,乐观。”

于漪之所以赢得尊敬,还因为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中学语文教师”是她认同的唯一终身头衔。她不愿谈自己的业绩、荣誉、远离繁文缛节,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房,菜炒得很好吃。但是,她是知识富有者,追求着很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她带着一颗年轻的心,终日关注和思考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前沿课题。奉献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精神上无限的欢乐,这就是我们可以在她的《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四百万字著述中读出的于漪的人生哲学。

1996年11月,于老师给贵州边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了《自强不息,女教师们!》一信,结尾有这样一小节:

“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如《浮士德》诗剧中主人公浮士德所说:‘要是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敲响了我的丧钟。’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经历了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什么都一场空,但是他没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块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建立起人间的乐园,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这一刹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满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我读《站在大写的人字上》后对于老师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