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报编辑:我们的南京·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未夕老师 2011-03-23



  城市给人的记忆,有共同的,也有私人的。喜欢一座城市,心心念念,乐于把自己喜欢的角落也分享给你。

 

  有记忆的路都是美的

 

  星座版编辑黄佳诗在玄武湖

  人生最美好的20岁到30岁,我都在南京,虽然说不出哪里是极美的,这个城市的美就是这样说不清楚的,但这个城市太容易留下回忆。

  很多年前,有人带我走他最喜欢的颐和路,在一条条的小路里,穿梭着就来到了北京西路,来到河海,他说他总在少年时的下午在那里啃一张饼,据说那儿宁海路上的麦当劳有着最多的漂亮女生。其实我最爱的是南师正门对面到广州路路口的那段斜坡。后来,颐和路边街心花园,我绕了好几圈才重新找到。那里的路总是让我迷路,可是每一条都这么美,找不到方向也无妨。

  而当年住在解放路的时候,常常会从黄浦路走回来。那条路好像也不曾有多特别的建筑,不脏不破不新不旧,但整条路的气质很旧式且肃静,像个冷静沉默的军官。现在住在锁金村,最爱的是每天上下班的那段沿湖路,就是岗子村到太平门的那一段,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植物芳香,心情好时,往下沿走,还可以在玄武湖边待一会儿。那儿才是真正的玄武湖畔,寂静而开阔的,像这个城市真正的气质,完全不是现在玄武湖公园那番热闹而俗气的可怕。

  如果要安排外地来的朋友南京春天里的一日游,那么建议是中午去鸡鸣寺吃素斋逛台城,下午就在南大南师那一带喝喝咖啡走走路,晚上可以去吃南大旁的地锅鸡,在室外体验更佳。夜晚时,去玄武湖边继续散步,看夜晚的湖水,说说话,带瓶小酒就更圆满了。

  总有人情味在

  读书版编辑俞婷婷在创意中央

  去年,写稿子时为了查资料,我曾在金陵图书馆河西分馆待了四五天。特藏阅览室设在最高一层,当时这间阅览室的读者并不多,偶尔只有我一个人。图书馆于我,便是一个隐秘的小小角落。习惯了在如菜场般热闹的办公室工作,在图书馆里待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奋力记录疲惫之余,从落地窗玻璃望去,能看到从奥体通往滨江公园的路,视野一览无余。晴天时阳光洒在桌面上,毫不吝啬。几天后的国际音乐节,下起雨来。在图书馆的玻璃后,能看全城的“妖孽”年轻人——撑着伞,齐齐往绿博园里走。

  特藏阅览室的研究人员非常专业,几年前查玄武湖资料时就曾在长江路上的老金图请教过他。这次询问他该看哪些资料,他又是在短时间内列了书目并找书给我。这些问题问电脑是很难找到答案的。一天中午,阅览室的研究人员提醒我该去图书馆的食堂吃饭:“再不去,饭就没了。”图书馆里虽然现代化,但总有人情味在。

  春节时路过金陵图书馆,径直走到长江边,看到一座院落前的石碑写着保护文物几个字。有些不解去问旁人,一个老爷爷解释说:这里古时是一个商人住的房子。在南京,问路从来都能得到热情的答案,就连“这个地方是做什么的”问题也不显突兀。这就是南京给我感觉舒服自在的地方。

  在天文台

  停车场拥抱这座城

  紫金山天文台入口那边的停车场本身并不是南京美丽的角落之一,但穿过紫金山古老树木的枝丫,从那个位置,可以将南京城尽收眼底。

  相比较白天透亮的景致,夜景更美。从白马公园旁边的入口进去,山路狭窄曲折。从山脚上去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如果夜里上山,一路会经过不少停在路边的车和三两做伴的年轻人。

  我曾经跟朋友在下雪的冬夜开车上山,当从黑暗的光线中看出环湖路上稀疏的灯光和玄武湖黑黢黢的轮廓时,只能惊叹。城市里的灯火就像落在银河里的点点星光,再映到人的眼睛里,怎么也不能转移。夜晚的山中,空气湿冷,混合着雪中树木散发出的清冽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吸进肺里却变成了暖暖的满足。小粒的雪花慢悠悠地打着圈转下来,落在眉梢和睫毛上,无声地化掉,整个空间静谧得只剩下人轻缓的呼吸声和沉稳的心跳声。

  城市视觉版编辑徐柳在江宁

  看着仙林的树慢慢长大

  时事热点版编辑张昊在仙林

  2002年8月底,从破落的南京临时火车站挤出来,坐着南师大接新生的校车一路颠到仙林:那时仙林校区满是瘦弱的小树苗、东区宿舍后面还是一片荒芜水塘。在之后的4年里,对我来说仙林基本就是南京的全部。

  2006年离开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里会成为我在南京最爱的地方。我关注这里发生的一切:开了麦当劳汽车餐厅、金鹰拿下南财对面的地块,清理了一块荒废已久大池塘、大成名店没落,金鹰天地为仙林带来了第一家影城、地铁二号线一点一点修好、仙林房价从800元/平方米慢慢涨到15000元/平方米。每年都会执著地跑回仙林,骑过小林海、坐过70路,直到后来的地铁二号线,为得只是看着仙林那些曾经的小树苗慢慢长大,因为每次漫步在树阴下时,都能看见慢慢长大的自己。

  上个星期回了趟仙林,走到西区时突然发现记忆中的“西区美食街”已经拆得七零八落,标志性的大棚塑料顶全部被掀掉,只剩下锈迹斑斑的钢筋骨架和遍地废墟。心里不免咒骂一句:又拆了!但爱一个地方就是这样:自己可以骂它千百遍,却容不得别人说上一句坏话。

  我最喜欢的南京在过去

  娱乐版编辑薛旻在鼓楼

  我最喜欢的南京都在过去,而不在眼前。以前的午朝门公园,遍地是野草和乱石墩,夏天一到,爸爸就带着我去抓知了,一个晚上能收获二三十只。后来,午朝门成了免费舞场,那些高跟鞋把泥土地踏出一个个小坑。现在的午朝门,已经是标准化的公园,绿树成阴,有草地,有石凳,有围栏,一切那么井井有条,但就是少了当年的感觉。我们不能席地而坐。

  上上周,陪朋友去中山陵外拍,环陵园路上挤满大车小车。突然很怀念小时候的中山陵,没有川流不息的汽车,没有鸣笛,只有鸟鸣。那时候,去一次中山陵是何等的不容易,而妈妈提前一天为我们做好便当,因为园区里面的小卖部很少,东西又贵又不好吃。以前中山陵不通公交车,爸爸总是用他的二八大杠载着我翻过一个个坡道,我常常看见斑鸠,灰喜鹊,白头翁……秋天,环陵路两旁堆满落叶,我可以撒欢似的又跑又跳又满地打滚,偶尔一辆车驶过,掀起一片落叶,满世界金黄金黄……

  没落的“中央体育场”

  清凉山的宁静时光

  家庭、潮人版编辑何寒静在紫金山

  

  “东洼子西洼子”,这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是因为有东西两个小湖,它的官方名字叫体育公园。这里原本是民国中央体育场的范围,在西洼子旁边,还可以看见像罗马斗兽场的标志性东大门建筑,虽然有点破旧,但仍不失当年巍峨的风骨。

  现在这个地方不用门票,停车也是免费,连遛狗都没人管。你可以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周末,自带熟菜和啤酒,在草地上享受一次阳光的午餐,午后就在温暖的阳光下,迷迷糊糊地睡去。

  娱乐、城市版编辑花蕾在河西

  

  张爱玲的《半身缘》里,曼祯去南京找世钧时,小说就提到了一个叫做清凉寺的地方。之后来了南京,由于心中还惦记着小说中的情节,所以便决定去清凉山看一看。清凉山公园现在并不收费,但是风景却很美,偶尔也有一些画展会在此举行。第一次去清凉山的时候正好是秋天,那个时候金色的银杏叶会铺满石子路,脚踩在上面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我喜欢这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的感觉,看着变得斑驳的影子,觉得时间停止了。清凉山对我来说是繁华都市里的一片宁静。

  卫岗:太阳送你返工,

  再伴你归家

  深夜的灵谷寺

  时尚、情感版编辑喻楠在东郊小径

  

  初初家搬到城东还不乐意,觉得每次出了中山门就是“出城”了,城东你要慢慢发现她的好。卫岗一带既可以穿到四方城、美龄宫,又可以到下马坊公园(现在从下马坊开了小路,可以直通中山陵风景区),足够绿色了;对面是童卫路小巷,有菜场、有小饭店和路边摊,足够市井、充满故事;而且接着南农大和理工大,也足够书生味——分明就是一个“小南京”。更重要的,还是我爸爸说的那句话,他总是很自得地说,他就要住在城东:“因为每天都是太阳送你上班,太阳再伴你回家,否则方向一颠倒,上班下班就都要被太阳刺目了。”

  娱乐、情感版编辑蔡庆中在栖霞山

  

  我有过几次深夜进紫金山的经历,有次朋友告诉我在水榭露营,让我去送水;还有次和朋友深夜开车进山,我们下车去中山陵,走到一半有狗大声叫起来,吓得我们赶紧跑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深夜去灵谷寺那边。其实那边挺阴森的,虽然是夏天,但山林里面凉风习习,树影森森。我们从灵谷寺旁边的小路转过去,结果灵谷寺的广场前居然已经被别人占了先。那是一群萤火虫,闪闪烁烁、明明暗暗在树丛中出没。以前只在电影上看过如此规模的萤火虫,没想到现实里真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我们一群人就站在那里怔忡着,看了大半天才缓过神来。

  这里的南京是我们最爱的南京

  娱乐版编辑郝多在琵琶湖

  20多年来,每次我出门,都会路过游人如织的梅园新村纪念馆,熙熙攘攘的总统府,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家一直没有搬,这里越来越热闹了,先是修建了有民国特色的建筑群1912,然后又是矗立起了南京图书馆,再后来,有了江苏省美术馆,还一度盛传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也要修在省美术馆的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移居到了河西,江宁,可是我和我的发小一直居住这里,我们始终觉得,这里的南京,是我们最爱的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