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有爱,所以多情 穿心米线 对于一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家庭生活的水平很一般,那么爱情生活的消费自然而然就会显得有些拮据。所以他和她每天散步时最大的享受,就是去校园东门口的那个卖米线的小店里吃两碗米线。 米线的味道很好。鸡汤清香浓郁,米线柔韧悠长。每当他们在小木桌前坐下,老板娘就会笑意盈盈地迎上来,问道:“要大碗还是小碗?” “小碗。”她往往会马上说,“大碗吃不了。” 这时候,他就会用歉意的目光看看她。一块半一小碗,两块钱一大碗,虽然一碗只差五角钱,但是他还是请不起她吃大碗——如果请她吃大碗,他也得吃大碗,不然她绝对不会自己吃,这样就会多花一块钱。虽然只有一块钱,可是这一块钱平均到他每天的生活费里,却也实在让他不容忽视。 她明白这些。所以她每次都会先主动地去要小碗。然而她越是主动,他就会越不安。爱情的色彩似乎也因此黯淡了许多,甜蜜似乎也打了个折扣。 “委屈你了。”他常常叹道,“怪不得有人会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呢。” “呸!谁和你是夫妻!”她红着脸啐他。稍停,却又笑道:“其实我觉得这样很好。当然,如果将来能毫无顾忌地吃上大碗的米线,那就更好了。” “这算什么好?”他心疼地看着她,郑重地许诺:“将来,我一定让你过上好生活。” “什么是好生活?”她问。 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良久,他茫然而坚定地说:“到了将来,你自然会知道。” 然而,好生活仿佛总是那么遥远。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他所期盼的好生活却还是没有丝毫的显现。虽然已经成为他妻子的她一直很体贴他宽慰他,他却始终不能释怀,甚至越来越不甘心。 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孤注一掷,去外面闯荡。 “需要多长时间?”她问。 “不知道。” “我劝你还是不要去。”她像往常一样带着困惑和满足分析着说,“我们的薪水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生活;我们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是还算稳固;我们的孩子虽然不是神童,但是也很聪明健康;我们的房子虽然不够宽敞,但是十分安宁舒适。总之,我觉得目前的一切都很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吐出了《史记》里那句人人皆知的典故。 “鸿鹄也不见得理解燕雀心中的幸福。”她的泪水流下来,“如果注定要这样,我们就只好分手。” 他犹疑了很久,觉得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分手就分手吧,等到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她就会明白他的苦心了。他想。 他们以快得惊人的速度离了婚。 六载的光阴很快过去了。这期间,他吃了许多不能想象的苦,受了许多无法言说的罪,经历了许多明明暗暗的波折,也抓住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机遇。终于,他创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 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他长嘘了一口气,决定回去看看。两个小时的飞机转眼就到了,仿佛做梦一样,他又站到了她的面前。此时的她,正牵着儿子的小手,从从容容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晚上一起吃饭,好吗?”他轻轻说。 她点点头。 “你想吃什么?”他忍着泪问儿子。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 “米线。”儿子说。 他怔了怔,打了一部车,领着他们直奔全市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点了最高档的云南过桥米线。 开始进餐了。先是一桌子的海鲜大菜,接着是每人十五个调料盘碟,然后是成分复杂的鸡汤,最后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米线。六个服务员马不停蹄地表演着让他们眼花缭乱的程序:怎样拌调料,怎样兑鸡汤,怎样放紫菜……等到三碗米线做好之后,三个人都早已没了胃口。 “好吃吗?”从酒店里走出来,他问儿子。 儿子摇摇头。沉默了一会儿,才困惑而小心地说:“那些菜和那些盘碟跟米线有什么关系?他们弄得那么唆,为什么还没有妈妈常带我去的那家小店做得好吃?” 他看了她一眼,久久无语。夜幕深垂时,三个人又来到了那家小吃店。 “你可有日子没来了。”老板娘居然认出了他,熟稔地笑道,“要大碗还是小碗?” “大碗。”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然后又不约而同地笑起来。短暂的笑声之后,又是漫长的沉默。沉默中,他感到自己的心像被米线一根根穿过一般疼痛。 三大碗米线端了上来。依旧是那么清香浓郁,柔韧悠长。在腾腾的热气中,听着妻儿简单的话语,他的眼泪再也遏止不住,狂涌而出。他突然意识到,虽然他已经衣锦还乡,但是在他最在意的那个人眼里,他的锦衣正如安徒生童话里傻国王的新衣一样,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锦衣无色,他也无乡可还。无乡可还的他,就只是一具一无所有的裸体。 他也终于明白:如果从科技的角度上讲,只有求新求高才会让社会进步的话,那么从精神的角度上看,就只有求真求实才会使灵魂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是鸿鹄,她也不是燕雀。正如那一桌子海鲜大菜十五个盘盘碟碟和米线是否好吃没有什么本质的关系一样,他所向往的好生活和金钱别墅宝马香车也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 最重要的只是爱情。 而真正的爱情是不讲究热闹不讲究排场不讲究繁华更不讲究噱头的。这些只是与之毫无关联却极易蒙昧灵智的异物。 真正的爱情如米线一样,只注重——味道。 “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在这个简陋的小店里,他默诵着《相约星期二》中的主人公——美国老人莫里·施瓦茨去世前所说的这两句话,一遍又一遍。 因为爱,所以多情 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如果在街上看见图案特别漂亮的花布,就买下一尺,放在柜子里。 “一尺布,裁不成衣,做不成裤,买来有什么用?”有朋友问。 “欣赏。”我说。 “真是浪费。”而我微笑。 我不觉得这是浪费。浪费是把有用的东西弄得没用,而花布作为有用的东西在我这里依然有用,怎么是浪费呢?若说是奢侈我也可以认账,不过,我自己最认可的说法是:这是多情。 因为多情,在路过某棵树下时,如果听到有清脆的鸟鸣,我就会驻足听它唱歌。 因为多情,如果看到土径旁有不知名的野花淡淡芬芳,我也会俯身欣赏。 因为多情,有妇人推着婴儿车从我身边走过,我会使劲地嗅嗅空气里的奶香。 因为多情,每逢碰到热气腾腾的午餐车停在巷口,即使不吃什么,也会上去看看番茄炒鸡蛋那怡人的颜色。 真的是因为多情。所以,也常会找出以前的日记,再摘抄一些给已经长成成熟男人和风韵女人的同学寄去,逗得他们哈哈大笑。还会买一些精致的信笺纸,却始终舍不得用它写信,只在上面录几句淡雅的宋词。还曾骑车半天去看浅山上盛开的桃花,在麦田静坐许久观看蛐蛐嬉戏,睹一只蚂蚁在草叶上散步全程,醉微雨在河中群舞。曾以为一阵轻风是某个女子的叹息,一缕月华是冬雪遗忘的手帕,一个小洞是一只昆虫的乐园,一片纸屑是一个迷失了家的孩子。直到现在,也还是这样。一些预想不到的细枝末节都在我的生活里变得重要起来,让我时时流连,处处眷恋。 我知道我是痴。可我愿意这么痴着,我愿意让自己这么多情。“多情女子常轻浮”,有人这么说。可是我多情的对象比男子要广大,要丰富,要纯净——就是整个的生活。 因为有爱,所以多情。因为多情,所以生活才会那么那么美好。我甚至相信,生命的美好之处,全是因为有了人的多情。 多情是因为你的胳膊上长满了灵敏的手。 多情是因为你的额头下长满了温暖的眼。 如果你是一个多情的人,那么我衷心地为你喜悦。因为,多情的人,有福了。 错过一生 一个男孩儿深恋一个女孩儿多年,但一直不敢向女孩儿直言求爱。女孩儿对他亦颇有情意,却也始终难开玉口,两人试探着,退缩着,亲近着,疏远着——不要嘲笑他们的怯懦,也许初恋的人都如此害怕拒绝和畏惧失败吧。 一天晚上,男孩儿精心制作了一张卡片,在上面抒写了多年来藏在心里的话,但他思前想后,还是不敢把卡片亲手交给女孩儿。他握着它,愁闷至极,到饭店里喝了点儿酒,竟然微微壮起了胆子,去找女孩儿。 女孩儿一开门,便闻到扑鼻的酒气。看男孩儿虽然不像喝醉的样子,但是微醺着脸,心中便有一丝微微的不快。 “怎么这时候才来?有事吗?” “来看看你。” “我有什么好看的!”女孩儿没好气儿地把他领进屋。 男孩儿的卡片在口袋里揣摸了许久,硬硬的卡片竟然有些温热和湿润了,可他还是不敢拿出来。面对女孩儿粉面含嗔的脸,他的心充溢着春水般的柔波,那柔波在明媚的阳光下,一漾一漾的,一颤一颤的。 他们漫长地沉默着。也许是因为情绪的缘故,女孩儿的话极少。 桌上的钟指向了夜十一时。 “我累了。”女孩儿娇懒地伸伸腰,慢条斯理地整理着案上的书本,不经意的神态中流露出辞客的意思。 男孩儿突然灵机一动,他百无聊赖地翻着一本大字典,又百无聊赖地把字典合上,放到了一边儿。过了一会儿,他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罂”字问女孩儿:“哎,你说这个字念什么?” “yīng。”女孩儿奇怪地看着他,“怎么了?” “是读‘yáo’吧?”他说。 “是‘yīng’。” “我记得是‘yáo’。我自打认识这个字起就这么读它。” “你一定错了。”女孩儿冷淡地说。他真是醉了,她想。 男孩有点儿无所适从。过了片刻,他涨红着脸说:“我想一定是念‘yáo’。不信,我们可以查查字典。” 他的话语竟然有些结巴了。 “没必要,明天再说吧。你现在可以回去休息了。”女孩儿站起来。 男孩儿坐着没动,他怔怔地看着女孩。 “查查字典吧。”他轻声地说,口气中含着一丝恳求的味道。 女孩儿心中一动。但转念一想:他真是醉得不浅呢。于是,她柔声哄劝道:“是念yáo,不用查字典,你是对的。回去休息好吗?” “不,我对……我不对!”男孩儿急得几乎要流下泪来,“我求你,查查字典,好吗?” 看着他胡闹的样子,女孩儿想:他真是醉得不可收拾。她绷起了小脸:“你再不走我生气了,今后再也不会理你!” “好,我走,我走。”男孩儿急忙站起来,向门外缓缓走去,“我走后,你查查字典好吗?” “好的。”女孩儿答应道。她简直想笑出声来。 男孩儿走了。女孩儿关灯睡了。 然而,女孩儿还没有睡着,就听见有人在敲她的窗户。轻轻地有节奏地叩击着。“谁?”女孩坐起身。 “你查字典了吗?”窗外是男孩儿的声音。 “神经病!”女孩喃喃骂道。而后她沉默着。 “你查字典了吗?”男孩儿又问。 “你走吧,你怎么这么顽固和唆!” “你查字典了吗?”男孩依旧不停地问。 “我查了!”女孩儿高声说,“你当然错了,你从始到终都是错的!” “你没骗我吗?” “没有。鬼才骗你呢。” 男孩儿很久很久没有说话。 “保重。”这是女孩儿听见男孩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男孩儿的脚步声渐渐消逝之后,女孩儿仍旧偎被坐着。她睡不着。“你查字典了吗?”她忽然想起男孩儿的这句话,连忙打开灯,翻开字典。 在“罂”字那一页,睡卧着那张可爱的卡片,上面是再熟悉不过的字体:“我愿意用整个生命去爱你,你允许吗?” 她全明白了。 “明天我就去找他。”她想。 那一夜,她辗转未眠。 第二天,她一早出门,但是她没有见到男孩儿。男孩儿躺在太平间里。他死了。他以为她拒绝了他,离开女孩儿后又喝了很多酒,结果真的喝醉了,车祸而死。 女孩儿无泪。她打开字典,找到“罂”。注释是:“罂粟,果实球形。未成熟的果实中有白浆。是制鸦片的原料。” 罂粟是一种极美的花,且是一种极好的良药。但用之不当时,竟然也可以是致命的毒品。人生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好好留心和把握,便常常失之交臂,甚至一生难得再遇再求。有时这些逝去的美好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一刀地在你心上剜出血来。 命运的无常和叵测,有谁能够明了和预知呢? “你查字典了吗?” 如果有人这样询问你,你一定要查查字典。或许你会发现:你一直以为自己读对的某个字,其实是错误的,或者还有另一种读法。 盘点愿望 一天,翻起过去的日记,发现有一页文字像诗行一样长短不齐地排列着,仔细看去,原来是我当时受某篇文章的影响所列举的二十个愿望,这些愿望都是我曾经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的。列得很随意,也很纷杂。现在看来,这些愿望绝不能代表我全部的精神追求,至多只是反映了我在那个年龄段里比较强烈的一些趋向和渴望。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愿望的重现没有任何意义。 我把它们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分出了两大类,一类是已经完成的,一类是尚未完成的。 已经完成的很少,只有三个,它们是:1.有一个真心相待的爱人。2.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3.在任何时刻都能拥有几位挚友。 剩下的就都是未完成的。未完成的又不尽相同,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随着心灵成长知道不必再去完成的,有三条。1.若有机会,一定去拜访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这个愿望的起源大约是因为当时我正在狂热地研读着钱先生的《围城》和杨先生的《洗澡》。其实,后来也真的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去拜访他们。有一年我在北京待了大半年,常常路过他们家门口,但是我始终没有进去。倒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不在了,这个愿望不完整了,而是我已经明白:对于他们来说,冒昧的打搅反而可能亵渎了真正的敬仰,唐突的会面远远不如沉默的珍藏。2.买一架相机,随时抓拍进入视线的怡人风景。这个愿望的起源大约是当时正对摄影感兴趣。后来相机倒是也买了,偶尔也拍一些照片,但是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实在是很有限,也耗不起工夫,就始终没有付出的专业的努力。3.亲口告诉妈妈,我爱她。这个愿望的起源大约是当时有些受西方某些观点的影响,想要让自己对感情表达的方式作一些探索和改革。后来慢慢长大,才觉得东方自有东方的意韵。如果我真的亲口告诉妈妈,我爱她,她老人家很可能以为我有了什么毛病,而我即使从不这么告诉她,她也一定知道我是多么爱她。 二、因为忽略而未完成,但在将来可以弥补的。有两条:1.闲时约一些儿时的朋友喝喝茶,和他们聊聊童年时候的旧事。2.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必须随着时间的继续才能够完成的。有五条:1.赚足够的钱,走遍祖国和世界的各个角落。2.读懂《圣经》。3.出10本书。4.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爱人共度安详的晚年。5.在一座清幽的山里小住一段时间,尽情享受一下新鲜的空气。 四、需要一生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的。有六条:1.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其实现在仅就表面条件来说,出了七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协,也是省文学院的专业作家,已经常常被人们称为一个作家了。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证明一个真正的作家的东西绝不是这些。我距离一个作家的真正内涵还很远。2.永远对生活保持着敏感和激情。3.不畏人言。4.摈弃虚荣。5.宽容地对待每个对自己犯过错误的人。6.即使遭受再大的屈辱,也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五、想完成但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只有一条:至少在四十岁之前都能幸福地拥有父母的注视。父母三十岁的时候生下了我,我四十岁时他们七十岁,我自认为这样的愿望并不奢侈,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在距离这个数字很远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排列这些愿望的时候,我十八岁。 看着这些平凡的愿望,我忽然涌出一种深深的感动,为自己。我知道,这些愿望是善良的,是勤谨的,是纯真的,是洁净的。它们不轻浮,不恶劣,不卑鄙,也不狭隘。它们代表着多年之前的我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和热爱,也饱含着我对未来自己的珍视和尊重。虽然,很多我都没有完成,但是只要有条件,我就会不懈努力——而值得我欣慰的是,在十年前列的这些愿望里,还有那么多仍然可以作为我现在的愿望。它们仍然值得我用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力量去努力,这至少证明,这么多年的成长中,我与我的初衷没有太大的偏差。 当然,我十分清楚,这些延续下来的愿望里有些很可能是我穷其一生也完成不了的,比如说不畏人言和摈弃虚荣,比如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和对伤害自己的人的宽容。这些愿望严格地说,也许并不能称做愿望,而是对自己品格和修养的终生要求。坦率地说,在这十年里,我不能说自己做得很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不敢保证自己会做得很好。但是,我会全力以赴。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即使我没有实现这些愿望,只要我尽力了,我就会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自己一直处在心灵质量上行的过程中。也许,这才是愿望对于我最重要的意义。 比明天年轻 常常听到有人叹息着说:“我比昨天又衰老了一天。”我想,他为什么不说自己还比明天年轻了一天呢?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想的是明天会比今天更接近长大,这多么好。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才知道长大并不仅仅是长大,同时也意味着衰老。然而知道了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即使让我从小时候重新来过,我一样也得长大和衰老。但这一定就是一种无奈和不幸吗?我想,今天在比昨天衰老的时候,难道不是也比明天年轻吗? 今天,真的比明天年轻。 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状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今天的你毕竟比明天年轻。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用明天的镜子照一照,你就会知晓今天的美丽。因为,今天的你毕竟比明天年轻。每当我逼迫自己迅速去行使一个反复动摇的决心时,我就对自己说:去做吧,无须犹豫。因为,今天的你毕竟要比明天年轻。 其实,有时候我也想悲哀,可是我不敢。我怕在这无用的悲哀里,明天便变成了今天,我又浪费了一天的年轻。也常常听人说“明天会更好”,而我只是觉得空洞和可笑。我想,只有今天才有所谓的好,会好,更好,甚至最好,明天的好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因为今天的人,心,时间甚至空气都实实在在地比明天年轻,明天怎么能说一定就好呢?如果说好,那也得等到明天变成今天的时候再说吧。 我也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潮在涌动。这不过是一种客观现象。我想。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当然,我也不敢认为任何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珍视自己的年轻,没有赋予年轻任何宝贵的意义。所以,我一向觉得年轻无须与身外之人相比。我要比的年轻,只是自己。在每度过一天的时候,我的收获都应当比昨天成熟而不是衰老,而每迎接新的一天的时候,我的状态都要比明天年轻而不是幼稚。 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生命存在于今天,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情。而我只是希望,我在今天的每一丝微笑都比明天要灿烂,我的每一滴泪水都比明天要沉重,即使是我的痛楚,也比明天要尖锐和富于激情。 比明天年轻,让我从不有意让自己懈怠。比明天年轻,让我在满面皱纹时依然有葱茏的内心生机。比明天年轻,这是我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理由。比明天年轻,这是我能够弹跳的一块厚重的基石。比明天年轻,让我由衷地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比明天年轻,让我认真地耕种着脚下的每一分土地。 我的今天,真的比明天年轻。这让我感觉幸福。 是的,我知道,在某一个今天里我会死,我的今天和明天将再也无从比较——那我同样感觉幸福,因为命运的休止符永远阻止了我明天的衰老,在那一个今天里,我抵达了最后的年轻。 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但是,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 是的,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 如果我在无意中冒犯了谁,从而使得他不喜欢我,诽谤我,造谣我,用莫须有的流言中伤我,若你是希望我平静安宁的朋友,那么,就请不要让我知道。我自信我对他的伤害是源于草尖的微芒而不是源于荆棘的初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天长日久他自会看出我的本真,那时的他必定能停止对我的误会。我不想因为别人的传话而让我对他有避讳,有成见,也不想因为心有所隐失去那份与他相见时的坦然和从容。很多事情,会因为知道得过多和过早才变得更加复杂,对此,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谁因为各种世俗的利益对我有了主观的敌意,从而暗暗地排斥我,压迫我,打击我,若你是希望我坚强淡泊的朋友,那么,就请不要让我知道。我相信他对我的伤害不是因为深根的恶劣,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踏上认识的歧途。该过去的终会过去,生命之烛的长度有限,说不定哪天我的火焰就会被风吹灭,我不想去寻找那些没有意义的黑洞,也不想为岔出的篱笆浪费呼吸和歌唱。对他的所为,我只有原谅。若已知道他是谁,是具体的原谅,反之,是博大的原谅。二者之间,请让我选择境界更高的后者吧。 如果谁把我看做了某种领域的对手,从而整天悄悄地琢磨我,算计我,分析我,若你是希望我秋波无痕的朋友,那么,请不要让我知道。如果谁有五花八门的小道消息,如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金帛多寡,若你是希望我素心如玉的朋友,那么,请不要让我知道。如果谁想要让我吃亏,如果谁想要让我烦乱,如果谁想要我痛苦,如果谁想要我叹息……若你知道了这些,若你是我真正的朋友,那么,请不要让我知道。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这是我常常听到的话。但还是有太多的话我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当然,朋友也是善意的,他一定是觉得这些事情对我有用。但其实,那只是他的觉得而已。“凡是幸福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我信奉罗丹的这个标准。而有太多太多已经知道的事情,让我这个愚笨的人在知道之后,既无能为力,也没有感觉到幸福。 所有的较量都是一时的,所有的仇怨都不会太久。若是在与他人斗和与自己斗之间选择,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所有与他人斗的事情都转化成与自己斗。据说医学上有一个众人罕知的秘密: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我想,人间的许多事情其实也是这样。如果那些不快乐的障碍能在我懵懂不觉与自己斗时一一过去,我只有感谢命运对我的关怀和恩赐。 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了。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了。心灵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了。耳朵里的噪音多了,仙乐就少了。一些知道占得多了,另一些珍贵的知道就没地方落脚了。 所以,亲爱的朋友,有些事情,真的请不要让我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