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见忍随徐老板驱车效外。如茵的草地被清凉的风吹着,弥漫着一股股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漫步在草地上,感受着自然的空灵、旷阔,都市里那些恼人的纷争渐渐淡去。不知不觉,一汪碧水出现在眼前。望着它澄澈、宁静地卧在那里,宛若平展展的绿地上一颗晶莹的珍珠,使人感受到生命的静美。见忍轻轻地掬一捧凉凉的水撩到脸上,顿觉心神舒爽。童年时放了纸船在水中摇曳的情景,又涌到视野里来了。怀念之余,童心的水平线复又回归,朗朗的笑声又萦绕耳边,那些曾经的梦回绕心头,那与梦同生的意志和被红尘消磨的信念,倏然中又撞开他的心扉。
怀着轻松而愉快的心情,见忍钻进了湖边的树林,并在林间穿梭、留连……一排排松树、一棵棵竹子在沉默中伫立,无论风和日丽还是狂风骤雨,它们宠辱不惊,始终如一,默默地注视着芸芸众生,仿佛精通世事的哲人,在告诉你它们生存的秘诀,因虚而受益,因静而延年;在告诉你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永恒;在告诉你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浮华和名利只是过眼云烟……郊游的见忍,真有了庄子所说的“游”的况味。游,如云悬空,如鱼在水,居无定所,行无定规,无妄无待,即起即息;游于海不嫌其阔,哲于瓢不觉其窄,即便是曳尾于涂中,亦照样摇首摆尾……追索了多时的自由,今天真的得到了。原来,自由不在于支配世界,而在于支配自己。
见忍正凝思遐想,忽闻隐隐的钟磬悠扬,循声寻去,只见前面绿树遮掩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古刹。拾级而上,走近山门,但见门上悬一青匾,上书“圆通寺”。山门里,但见大雄宝殿、观音殿、千佛殿等古建筑,“朱栏玉户,画栋雕梁。窗开风细,帘卷烟茫。谷虚繁地籁,境寂散天香,有僧情散淡,无俗意和昌。楼台突兀门迎嶂,钟磬虚徐声韵长。红尘不到真仙境,静土招堤好道场……”见忍置身其中,心似雨后晴空格外洁净,又似雨后草地格外清新。那闪闪烁烁的香火,悠悠荡荡的钟声,仿佛法力无边的魔术大师,使见忍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日头平西,见忍返回草地,见徐老板端端正正地坐在湖边,捧着一本书,目不转睛,神情专注,便说:“徐总不赏风景独观书,真的是‘书中自有花似锦,书中自有雨如烟’?”
“那要看是什么书。”徐老板头也不抬。
见忍的思绪似乎还在寺庙:“什么书?总不会是唐僧从西天取回的经书吧?”
徐老板掏出一块黄布,把书包了起来:“这的确不是经书,但却是追溯经书来历的书。”
“你也信佛?”
“佛家的宗旨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锻造一种百折不挠、独立坚韧的人格。佛家对人生采取忍辱、精进的积极态度,而非人们通常所说的消极遁世。如果不是女儿还小,怕误了她的前途,我早已出家。”
“我能出家吗?”
“佛门也是一种事业,和尚也是一种职业,和其它的门类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觉得进入佛门更能纯洁心灵、陶冶情操、成就理想,能进去就进去,有什么不好呢?从酒店到寺庙僧人,可以说是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
“我想借这本书看看。”
“行啦。不过,你得先把手洗干净。”
借书要洗手!见忍闻所未闻,他以为徐老板开玩笑,但见对方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得遵命。洗完手,接过书,他眼睛一亮:《释迦牟尼的故事》。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见忍一夜就把这本500多页的书看完了。掩卷沉思,他决定给母亲写封信,可是千言万语,哪儿是头,哪儿是尾?
父亲年轻时驰骋疆场,英姿焕发,老来却穷困潦倒,悲戚而终。母亲“桃李满天下”,儿孙满堂前,如今却独居一隅,孤苦伶仃。自己腰缠万贯,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每天数着金子,可葛老头是世界上最穷的人,穷得连他本人都不存在而只剩下金子。孔子门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人能说他贫贱吗?再放眼芸芸众生,善恶之心,爱憎之心,悲乐之心,荣利之心,搅得多少凡夫俗子心力交瘁,魂不守舍,到头来还是一抔黄土,几丛青草。自己不也曾在这样的路上苦苦挣扎吗?与其疲惫地奔波于滚滚红尘,不如绝去尘缘,六根清净地远离是非善恶,像释迦太子那样放弃富贵荣华,潜心修行养性,普渡众生……想到这里,见忍提笔写道:“母亲,孩儿尘缘已了,佛缘初结,辜负了您的养育之恩。我知道,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生命,并依靠母亲的乳汁和辛劳成长壮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蚁得食而报众,鹿遇草而逐群’,何况人呢!正是为了报答母亲,我才去追寻救苦救难的菩萨,哪怕吃遍千辛万苦,我也矢志不渝。我要请求大慈大悲的菩萨布蕙云降甘霖,让您老人家和天下的母亲同享天伦之乐……”行文至此,见忍泪如泉涌。
窗外,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宜人的晨风送来泥土清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