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jm永遇乐 2011-03-24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教学目标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5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重点及 难点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具、课件、远教资源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合作伙伴

教学过程

复案补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的读音。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 /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吟闻笛赋,到乡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病树前头万木

 学生练读。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学生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选择三首诗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阙(què) 琼(qiónɡ) 绮() 胜(shènɡ)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显示板书:

下载 (27.46 KB)

2010-1-17 22:27

5、品诗: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峦:小而尖的山。 山河:指华山;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潼关路:这里的,作要地”“重地讲。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板书设计】

 

 

 

 

 

 

 

 

 

 

 

 

 

 

 

 

 

 

 

 

 

 

 

 

 

 

 

 

 

 

 

教学诗词曲可采用以下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