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兜率岩位于资兴市渡头乡的东江水库中的一座岛屿上,峭壁临水,山腰有所庙宇,叫“兜率庵”,庵的后面便是兜率岩洞。 洞长5公里多,洞中有洞,洞内钟乳石凝成的天然物象,出神入化,森罗万象。岩内还有铜钟洞和锣鼓洞,洞壁岩石皱褶,石笋石柱上下交错,敲之,声音有的如玉盘般清脆,有的如铜钟般宏亮,有的如锣鼓般雄浑,宛如天府仙乐。兜率岩“石奇、景异、音美”,色彩也很丰富。岩中彩石洞,洞壁挂满了乳白、橙黄、深红、淡红色等各种色彩。巨大的石帷石幔,层层迭迭,绚丽缤纷。洞底,许多晶莹透明的细石,用灯光照射,光芳闪烁,宛若天河群星,璀灿夺目。 位置:位于资兴市渡头乡的东江水库中的一座岛屿上 2. 话说“兜率灵岩”,它位于东江湖腹地兜率岛中。兜率岛总面积为5.7平方公里,是东江湖中最大的岛屿,远望去,貌似一头巨狮蹲伏水面。该岛南端为兜率灵岩洞口,依山建有庵刹,名“兜率庵”。系砖木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无量寿佛、十八罗汉等;乾隆五十六年又塑七姑、九贤像;道光十三年添供母像;光绪二年重修佛像、庵舍。兜率灵岩属特大石灰岩溶洞,距今达270万年以上。洞深10余华里,最宽处70余米,洞内幽深邃密,迂回曲折,冬暖夏凉,钟乳石遍布洞中,千姿百态。其规模之大、形态之奇、景观之多,在国内罕见。尤其是洞内的石柱高大伟岸,最高一柱达76米,为世界之最。宋代谢岩著《兜率灵岩记》收入《天下名山》后,洞内常年来此观瞻的游人如织。从80年代起,当地先后筹措或拨款修葺庵舍、建筑山门、兴建亭阁、铺设游道、布置灯光,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湘南名胜。 3兜率庵联: 泉如铅汞流丹灶,石似珊瑚出海涛。 咏兜率灵岩诗词 咏兜率岩(桂阳知县旧署兴宁)凌鱼 杖策俯层曲,眺兹兜率山。 游兜率岩(邑贡)段 群山势回环,细路盘空凿。 游兜率岩(知县)耿念劬 世事白云与苍狗,乾坤气化无不有。
烟岚腾汉表,奎壁插云天。 兜率灵岩(邑举人)李廷柬 枵矣灵岩腹,纡回几洞天。 游兜率岩(邑庠生)李珩 十八列仙洞,幽灵别有司。 兜率灵岩(邑廪生)蔡贻 蓬菜不可到,洞辟古今秋。 兜率灵岩(邑贡生)蔡辅朝 神工凌海岳,幻辟自何年? 兜率灵岩(清知县)罗绅 宝气东南镇玉函,诸天青碧倚。 兜率灵岩 许显森 巨灵斧抱碧岭开,巧匠都从天上来。 兜率灵岩(典史)董伟 依约灵岩兜率中,天开石屋作禅宫。 兜率灵岩(宋末州守)阮阅 泉如铅汞流丹灶,石似珊瑚出海涛。 兜率灵岩 谭显名 神工鬼斧自何年?一洞虚含别有天。 兜率灵岩(邑庠生)王恩顺 青冥石洞忽中开,风马霓裳日下来。 兜率灵岩(民国)袁水精 山容雨洗豁尘函,鬼父神工拥碧。 4. “岩外虚无物,洞内别有天。任空罗万象,选胜累千年。鬼斧修缨珞,神工铸蜿蜒。此间来老子,返照亦流连。”这首诗为古人赞美兜率岩洞的力作,无一为溢美之词。声明:<文章系张家界旅行网原创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版权归张家界旅行网> 兜率岩亦称兜率灵岩,位于资兴渡头之东江河畔,岩洞纵深二六千米。蜿蜒曲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迄今能叫上名字的奇洞,已有18处之多。每洞这中,怪石奇妙,鬼斧神工之杰作皆为天然物象,或为瑶池琼阁,或为翠岭飞瀑,或为玉龙出洞,或为帷幔低垂,信人稀奇不已。其中最有名的算铜钟和锣鼓洞,石笋石柱地耸天垂,用石块轻轻敲击,其音旋律悠扬。彩石洞则五彩缤纷,石帷石幔层层叠叠,乳白、橙黄、深红、淡红、轻绿并相辉映。洞底则散布数不清细石,火光照处,晶莹闪烁,宛如银河星汉,更是别有奇妙,洞口有兜率庵,宋人李岱赞美兜岩的诗即刻嵌于寺门侧墙之上。东江水库建成之后,便立于碧水之中,如出浴之女,更显其灵秀。 5. 兜率灵岩系资兴市古八最之首,以绿波托青山,山崖藏奇洞,洞内建佛殿,殿前立僧舍的独特景致闻名遐尔。核心景点兜率岩特大溶洞,经过三亿两千多万年形成,素以高、大、深、广、奇著称于世。洞内有擎天石柱,高三十六米,为世界之最。 6. 形成于270年前的特大石灰岩溶洞。它掩藏于东江湖中心岛──我国江南目前最大的内陆岛“。 兜率岛(6平方公里多)”南面峭壁下的兜率古庙内。古庙始建于清乾隆51年(1796年),距今已整整200年的历史。兜率灵岩溶洞以高、大、雄、奇、深、旷而著称。洞内冬暖夏凉,钟乳遍布、石柱擎天、景态万千。洞深10余里,洞内的石幔、石柱(36米)、石花之大、之高均堪称“世界之最”。宋朝谢岩的《兜率灵岩记》被采入《天下名山记》,联合国溶洞协会专家考察后誉之为“地下大自然的迷宫”、“天下第一洞”。文人骚客们则赞之为“天下洞相似,此洞独不同”。溶洞开放近10年来,已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其中接待中央、省部级政界要员数千人次,海外游客数万人次。 7.兜率观观在资兴市东江库区兜率岩南坡。旧称楚云仙,俗名兜率庵。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宋绍兴元年(1131)谢岩之《兜率岩记》,则知南宋以前已有观,时在岩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改建于岩口。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次重修。1987年修葺成今貌。观承岩构筑,砖木结构,民居式。前为厅,后为退堂屋,东西子间各二,皆二层。青砖粉墙,硬山顶,盖小青瓦。东舍及楼,僧侣自用,惟西舍息客。房舍简洁,高昂开阔,门拂南风,脚濯清波,遥望豁目,堪称胜景。2003年11月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