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礼仪》(9)—握手礼仪,有规可循

 杏苓 2011-03-24
《职场礼仪》(9)—握手礼仪,有规可循(2009-11-04 09:58:16)
 
 

握手礼仪,有章可循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中人们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礼节。看似简单的握手,却蕴涵着复杂的礼仪细节,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人们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为以后的深入交往打下基础。因此,身在职场,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握手礼仪。

 

一、握手的场合

1.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

3.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

4.拜访他人后,见面和辞行的时候;

5.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

6.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

7.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8.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

9.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

10.得知别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

11.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二、握手的顺序

表2-4 握手礼仪原则与注意事项表

原则

注意事项

 

“尊者决定”原则

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女士优先”原则

 

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已婚主动”原则

 

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职位、身份高”原则

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顺时针”原则

如果在餐桌上,或围坐在大厅时,可以按顺时针的方向握手

 

“由近及远”原则

 

在平辈的朋友中,可由近及远进行握手。

 

案例:握手引发的尴尬

    郑瑞是某单位的经理,有一天,他被邀请参加一场晚宴,此次晚宴规模巨大,聚集了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在宴会上,郑瑞被朋友介绍给一位曹女士。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他先把手伸出去了,可是那位曹女士居然没有反应,还在与一旁的朋友说说笑笑。郑瑞觉得非常的尴尬,觉得手不能再缩回去了,撑了大概20多秒,那位女士还是不配合,后来他一着急说:“蚊子!”转手去打莫须有的蚊子。这种场面让周围的人都不禁捏了把冷汗。郑瑞也是满脸通红地离开了。

    在社交场上,握手是最普遍的礼仪,员工在职场上要懂得握手的相关礼仪,充分显示自己的修养与对对方的尊重。

  

三、握手礼仪

    1.姿势。

    握手应用右手,四指并拢,手掌与地面垂直,拇指伸开,掌心向内,手的高度大致与对方腰部上方持平,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两足立正,上身略微前倾,注视对方,面带微笑,轻轻上下摇动3~4下.

    2.时间。

    初次见面者,一般控制在3~5秒钟以内,老朋友见面时,握手时间可以稍长一点,但是不要超过20秒钟.

    3.力度。

    握手力度要适中,稍微使点劲,以表热情,不宜过大过轻。力度过大,会给对方带来不适感,力度太小,会给人高傲、冷淡的感觉。

 

四、握手忌讳

    1.忌心不在焉。

    在握手时,千万不可表情呆板、不说话、眼神呆滞、心不在焉。
  2. 忌伸出左手。

    一定要记住:一般只用右手,通常不用左手,除非没有右手。  

    3.忌戴着手套。

    与对方握手时,一定要摘掉手套,以表尊敬,女士装饰性、与服装相配的手套除外。

    4.忌交叉握手。

    在国际交往中,尤其是与西方人握手时,应力戒此举。它被视为不吉利。

小贴士:从“伸手”看出你的性格

当别人与你握手时,你会:

1.毫不犹豫快速伸出手且握手有力  

2.伸出手斯文握手有力  

3.伸手时慢条斯理但握手力道适中
4. 伸手慢条斯理而握手无力  

5. 握手无力感觉软绵绵

答案

1. 你是一位做事光明磊落的人,很值得结交。

2. 你的内心热情、外表理智,是深谋远虑、有智慧、讲义气的人。

3. 你非常有远见,能够做长远打算,开创生机于未然,并能够抢攻市场,是睿智的君

子。

4. 你对生活欠缺热情,对事情缺乏激情,与人相处不够坦诚。

5. 你对事情往往缺乏信心、耐力不足,不懂什么叫做诚恳,也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热情,做事情也不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