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成为历史 2011-03-24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故对抽象的数学问题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一是应用题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阻碍,造成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结果是:理不清,找不准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二是不明白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明要求不懂题意。处于盲然状态,常常出错。

  解决这类问题,用图解法效果很好。

  例如:五年级上期学生实践园地上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相距240千米的乙地,已行了三小时,还剩下39千米,求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我刚把题抄在黑板上,就有那么两三个学生吼出:“每小时80千米。”我笑着问其中一个学生:“你是怎样算的?”那个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说:“40千米除以3等于80千米。”我仍然笑着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请坐下!”

  请大家思考一下:题中的已知条件用完没有?剩下39千米这个条件是多余的吗?你们再读原题,再看看黑板上的图示。于是,我在黑板画出线段示意图:

  __________ 240千米 __________
  甲/———————i—————\乙
  \———3小时——/\—39千米———/

  提示:本题告诉的条件:甲乙总路程240千米,行了三小时,还剩39千米。

  提问:1、三小时驶完了总路程240千米吗?

  2、总路程240千米,剩了39千米,它们的关系如何?看图,你是否感受到这组数之间还暗示了一个什么数?也就是说汽车三小时只行了甲乙相距路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路程。

  思维提示:暗示的这个数是三小时行的路程吗?只有知道了这个路程,才能知道汽车每小时行的速度,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

  学生再看图, 240千米—39千米=201千米,才是汽车3小时行的路程。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设汽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式为:

  3x=240—39   解x=67(千米/小时)

  通过上述作图、读题分析,全班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这类问题的解法。

  由此可见:图解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一是通过作图、读图、析图增强了文图互补、文图并茂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作图、读图,变抽象性为形象性,增强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