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各城市竞争力之比较-bokee.net

 天雷教育 2011-03-2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各城市竞争力之比较

字体大小: | | 2010-02-03 18:40 - 阅读:1524 - 评论:14

字体:  2010年02月03日10时06分 视力保护: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九个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马鞍山作为其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提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将给马鞍山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后发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必将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和相关产业对接,着力营造综合比较优势,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本文将从城市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比较、政府因素和机会比较、对外开放程度、环境友好程度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 城市概况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北岸,现辖3县4区。合肥现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具有临江近海、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现辖三区一县。近年来,马鞍山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自主创新和东向发展战略,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类的工业发展体系,是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现辖3县4区。近年来,芜湖形成了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金属压延、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现辖1县3区。铜陵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长江下游北岸,是沟通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纽带,现辖1市7县3区。安庆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

  巢湖:位于皖中,濒临长江,地处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腹地,现辖4县1区。巢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基本形成电线电缆和电工器材、建材与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与化工、机械、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3县1区。池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宣城: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的东南门户,也是东南沿海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现辖1市5县1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容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滁州: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区位优势独特,距南京市区50公里,现辖4县2市2区。滁州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化工、轻纺、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

  二、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

  (一)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1.从经济总量来看,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64.1%,为长三角城市经济总量的10.5%。其中,GDP总量超千亿元的为合肥(1664.84亿元);超500亿元为芜湖(749.65亿元)、安庆(704.72亿元)、马鞍山(636.3亿元)、滁州(520.1亿元);铜陵、巢湖、池州、宣城GDP分别为325.3亿元、479.3亿元、192.4亿元、411.6亿元。

  2.从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①来看,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1%。其中,合肥(21.9%)、芜湖(11.1%)、安庆(7.4%)居前三位;马鞍山(6.9%)居第四位,其余各市相对较低。

  3.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GDP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0%),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1.2%)。除安庆(12.2%)、滁州(11.3%)以外,其他城市GDP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12.7%)。马鞍山(15.5%)居第四位。

  4.从人均GDP来看,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人均GDP差别较大。其中,人均GDP超40000元的仅马鞍山(49824元)、铜陵(44870元);合肥(34482元)、芜湖(32500元)相对较高;其他城市均低于20000元。皖江九个城市人均GDP均低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64477元),这也说明目前皖江城市带整体经济实力和长三角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二)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比较

  1.从人口规模上来看,2008年,皖江城市带人口数量占全省的比重达42.6 %。其中,安庆(613.89万人)、合肥(486.74万人)、巢湖(456.8万人)、滁州(447.37万人)位居前列;池州(158.93万人)、马鞍山(128.1万人)、铜陵(73.89万人)人口规模较小,其人口数量仅占安徽省人口总数的2.45%、1.4%和1.1%。

  2.从城镇化水平来看,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铜陵(75.3%),马鞍山(66.0%)居第二位。最低的是安庆(35.1%)和滁州(39.4%)。

  (三)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比较

  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来看,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差距较大(见下表)。其中,马鞍山人口密度(760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3774元/平方公里)均居首位;芜湖人口密度(696人/平方公里)居第二位,经济密度(2260元/平方公里)居第四位;合肥人口密度(692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2368元/平方公里)均居第三位。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实力和长三角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体量偏小,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小,城市的积聚能力较弱,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马鞍山的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等均居较高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较高。

  三、生产要素比较

  (一)基本生产要素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源的供给。本文从制约城市发展的能源瓶颈和城市的投资、融资情况考虑,选取了全年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个指标进行比较。

  1.从全年用电量来看,2008年,马鞍山市全年用电量为106.8亿千瓦时,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用电量的12.4%。合肥(94.3亿千瓦时)、芜湖(62.9亿千瓦时)居第二、三位,其余五市用电量相对较小。

  2.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为73.4%。从投资占GDP比重来看,皖江城市带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83.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分市来看,合肥(109.7%)、宣城(101.2%)投资占GDP比重最高,马鞍山(63.6%)相对较低。从投资总量来看,2008年,马鞍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4.5亿元,在九个城市中位列第五,合肥(1826.8亿元)、芜湖(615亿元)、安庆(439.2亿元)、宣城(416.4亿元)位居前列。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速度均保持20%以上增速,马鞍山(22.1%)在九个城市中最低。

  3.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来看,2008年,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合肥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达2640.61亿元,居九个城市首位,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芜湖(553.59亿元)、安庆(344.89亿元)相对较高。马鞍山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达328.09亿元,也居九个城市前列,融资环境较为宽松。目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约束,高消耗高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二)高级生产要素

  本文选取了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均科教经费投入两个指标进行比较。

  1.从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来看,合肥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最多,为617人;芜湖(516人)相对较高;马鞍山(268人)仅是合肥的43%、芜湖的52%。

  2.从人均科教经费投入看,2008年,铜陵财政用于科技教育经费支出达5.47亿元,人均科教经费达741元,居皖江城市带首位。马鞍山科教经费支出达7.89亿元,人均为616元,相对较高。芜湖人均科教经费为620元,合肥为609元,其他五市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合肥是除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科技竞争力相对较高,高级生产要素相对丰富,发展后劲较足。

  四、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来体现。本文仅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万元GDP耗电量两个指标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1.5:37.1,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滁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最高,为23.7%;马鞍山最低,为3.8%。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马鞍山最高,为68.0%;池州最低,为4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合肥最高,为43.5%,马鞍山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低,仅为28.2%。

  (二)万元GDP电耗比较

  2008年,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合肥、安庆万元GDP电耗为567千瓦时/万元和746千瓦时/万元,用电效益最好。马鞍山、铜陵等重工业城市耗电量最高,为1678千瓦时/万元和1316千瓦时/万元。也就是说取得同样产出,马鞍山耗电能是合肥的近3倍,是安庆的2.3倍。合肥、安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马鞍山万元GDP电耗相对较高。经济发展要突破能源约束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五、政府因素和机会比较

  (一)政府因素比较

  针对我国国情,在体现城市竞争优势时,政府因素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个侧面选取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地方财政收入可以反映目前该地区政府为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如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等投入的限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则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潜力。2008年,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合肥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0.94亿元,居第一位,芜湖(54.39亿元)、马鞍山(43.33亿元)分别居第二、三位。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中,合肥为57.8%,居首位;马鞍山(4.7%)居末位。

  (二)机会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条件,使之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作为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前沿,皖江城市带更多的参与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共同机会就是区域经济学中所说的后发优势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一是与长三角地区的密切联系。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合肥、马鞍山、芜湖、巢湖、滁州均为长三角经济圈观察员城市。其中,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同属南京都市圈;合肥、巢湖同属安徽省会经济圈。二是产业发展机会各具特色。合肥、芜湖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城市。同时,合肥也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马鞍山是国家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六、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城市的开放度、外向度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本文选取了外贸进出口总额、经济外向度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三个指标。

  从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主要指标表中(见下表)可以看出,合肥的进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45.53亿美元和9.94亿美元,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经济外向度(19.1%)居第三位,其对外开放度较高;马鞍山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33.46亿美元和4.17亿美元,均位居第三,经济外向度(36.8%)居第二位,对外开放总体程度较高;芜湖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20.36亿美元和5.07亿美元,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二;铜陵经济外向度74.7%,在九个城市中居首位,进出口总额为34.71亿美元,居第二位;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在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相对较弱。

  七、环境友好程度比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在环境友好程度方面,本文选取了生态环境投资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排放废水达标率3个指标。

  (一)在生态环境投资力度上,财政用于环境保护资金支出,合肥最大,为4.77亿元;芜湖为1.45亿元;铜陵为1.31亿元,人均投资达177元,在九市中最高;马鞍山为1.4亿元,人均投资110元,相对较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产出效益是长期的,皖江城市带城市开始注重加大生态环境投资,将会给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在城市绿化方面,皖江城市带沿江城市在建成区绿化程度上水平接近,相对较高;巢湖、滁州建成区绿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中,铜陵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8%;芜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0%,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平方米;马鞍山市区绿化覆盖率较高,达42.32%,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5平方米。

  (三)在废水处理能力上,芜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最高,为99%;铜陵为93.6%;马鞍山为94.96%,废水处理能力较强;合肥超过90%。

  八、对马鞍山竞争力的初步研判

  从本文的以上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马鞍山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马鞍山是八百里皖江第一市,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长三角经济圈观察员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安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

  二是城市积聚力较强。2008年,马鞍山人口密度为760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3774元/平方公里,均居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首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高,说明城市的积聚能力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马鞍山以“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为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已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8年,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7118美元,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居首位,高于长三角城市中的南通、扬州、湖州等市。

  四是工业基础较好。马鞍山工业基础水平较高,已形成以钢铁、汽车、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发展体系。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605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1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达78家。

  五是经济外向度较高。2008年,马鞍山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46亿美元,同比增长42.4%,经济外向度达36.8%。六是环境友好程度较高。马鞍山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环境友好程度方面,处于皖江城市带中九个城市前列。

  从上述初步研判中,我们不难看出马鞍山竞争力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马鞍山带来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马鞍山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生产要素等综合竞争优势,精心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产业,努力把马鞍山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基地,力争为安徽经济赶超“两湖”做出更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