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轉彎處--生命的終極意義 鄭石岩 撰 唐朝時白居易拿這個問題請教鳥窠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若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在夢中。」
鳥窠禪師的回答,卻直指當下,把生活解釋為夢,並對生命的過程,
做了直截了當的回答,他說:
「來時無跡去無蹤,
何需更問浮生事, 成長,讓我們的智慧和精神力得到啟發,這是生命的意義,也是我們應有的 終極關懷。 佛陀在《阿含經》中常對弟子提示,告誡弟子努力生活和成長,以便回 答自己是否真正開悟,是否在心智上得到充分的成長。他告訴弟子,到終老時 要如是反省: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長的「梵行」。如果你用它來實現自己的一生,那麼生活的幸福感和佛性的啟 發,就同時得到成就。人生如旅,所作已作,但它只是旅途,重要的是這 位旅者已經成長為圓成實的佛性。你就不會在原地踏步輪迴,而邁向高層次的 精神世界。 具,乃至劇情中的情節,都只是戲而已,重要的是這個表演者經過努力的演出, 已經成為有智慧、有愛心的覺者。就好像是一位明星一樣,將回歸到更高的 精神世界。 並沒有衝突。生命的過程就是向上的迴向,是天國或是極樂世界,就只是名相 的差異了。 去生活,在自己的遭遇中學習成長。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學習慈悲與智慧。 至於他的職業、貧富、貴賤、學歷以及性別,都無礙性靈的成長。 現的宗旨。每一個生命的因緣和遭遇都不相同,但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實現,都 能從生活中福慧增長,走向光明的世界。生命就像佛陀手中那朵花,無論你是 什麼花,重點是花開了,實現了,而且對它報以喜悅的微笑。而能讓生命之華 綻開的就是般若,即是佛性。 於是,生命的最後終極意義不是一般的我識或自我,終究是一個覺性, 充其量我們稱它叫覺者,而不是自我。 相」裡,他一方面明白到我相只不過是收集許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 形成的概念而已,於是看清它原來是一個影子,不是真實的我,而從中解脫。 另一方面,由於自我功能的成長,信心和自尊具足,於是不在執著於自我。當 一個人能放下我執,而原本的覺性真我就自然顯露出來。這就是見性的契機了。 因為圓成實的自性已經展現在眼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