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轉彎處--生命的終極意義2

 缤纷世界 2011-03-25

生命轉彎處--生命的終極意義

                                                      鄭石岩



唐朝時白居易拿這個問題請教鳥窠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若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在夢中。」
 
    鳥窠禪師的回答,卻直指當下,把生活解釋為夢,並對生命的過程,
 
做了直截了當的回答,他說: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需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人生雖然如夢,卻不可以醉生夢死;因為我們要在如夢如旅的生命過程中


成長,讓我們的智慧和精神力得到啟發,這是生命的意義,也是我們應有的

終極關懷。
 

佛陀在《阿含經》中常對弟子提示,告誡弟子努力生活和成長,以便回


答自己是否真正開悟,是否在心智上得到充分的成長。他告訴弟子,到終老時

要如是反省: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我們要回答自己的生命是否實現慈悲和智慧這兩個課題,因為它是生命成


長的「梵行」。如果你用它來實現自己的一生,那麼生活的幸福感和佛性的啟

發,就同時得到成就。人生如旅,所作已作,但它只是旅途,重要的是這

位旅者已經成長為圓成實的佛性。你就不會在原地踏步輪迴,而邁向高層次的

精神世界。
 
 
唯識家也把人生比喻成一場戲,戲演完了,無論是劇本、角色和道

具,乃至劇情中的情節,都只是戲而已,重要的是這個表演者經過努力的演出,

已經成為有智慧、有愛心的覺者。就好像是一位明星一樣,將回歸到更高的

精神世界。
   
 
這樣去參透生命,世間的生涯、事業、家庭和幸福,與生命的終極歸宿,


並沒有衝突。生命的過程就是向上的迴向,是天國或是極樂世界,就只是名相

的差異了。
   
 
這樣去看生命,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獨特的,必須依自己的根性因緣

去生活,在自己的遭遇中學習成長。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學習慈悲與智慧。

至於他的職業、貧富、貴賤、學歷以及性別,都無礙性靈的成長。
   
 
所以,眾生是平等的,佛陀在靈山法會上,以「拈花微笑」來表達生命實

現的宗旨。每一個生命的因緣和遭遇都不相同,但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實現,都

能從生活中福慧增長,走向光明的世界。生命就像佛陀手中那朵花,無論你是

什麼花,重點是花開了,實現了,而且對它報以喜悅的微笑。而能讓生命之華

綻開的就是般若,即是佛性。
 

於是,生命的最後終極意義不是一般的我識或自我,終究是一個覺性,


充其量我們稱它叫覺者,而不是自我。
   
 
人的自我發展到了更高層次,它的信心和自在感就不會執著在自我這個「我

相」裡,他一方面明白到我相只不過是收集許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

形成的概念而已,於是看清它原來是一個影子,不是真實的我,而從中解脫。

另一方面,由於自我功能的成長,信心和自尊具足,於是不在執著於自我。當

一個人能放下我執,而原本的覺性真我就自然顯露出來。這就是見性的契機了。

因為圓成實的自性已經展現在眼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