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金狮巷走出来的国学大师

 苏迷 2011-03-25
老胡侃史之十一

从金狮巷走出来的国学大师
苏州  胡伯诚


从人民路拐进去,金狮巷显得陈旧而苍老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何焯(清顺治十八年1661-1722),绝对是个大师级的人物。有清三百年中,苏州也出了很多人物,但何焯绝对是苏州人无法忘记的,何焯个子不高,但决不是小苏州,他的傲世风骨,让人荡气回肠。

    何焯的孤傲,来自他的声望。他是康熙朝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和书法家。

    他二十四岁的时候,被地方推荐,作为一个拔贡生到了北京。但他的学问文章,已名震京城,达官贵人争相延聘他当西席。但即便寄人篱下,寄寓在豪门之下,他也不是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起初,他受知于昆山的徐乾学。康熙二十四年时的徐乾学,正是炙手可热之时,翰林院大考第一,授礼部侍郎,擢都御史,充会试正考官,迁刑部尚书。但何焯不买帐,与之失欢。他本是翁叔元的门生,翁叔元是常熟人,官至工部尚书。翁叔元秉承大学士明珠的意旨,弹劾一代好官汤斌,何焯不惜与之反目,上门大骂一通,把门生帖子要回来,他不认这个老师了,一时京中舆论大快。何焯"孤介好学",老家在浙南仙居的皤滩,家有藏事楼,收宋元旧刻达数万卷。古人说"三年建新楼,百年建藏书楼",有这样的底子,何焯胸中自然沧海桑田。

    一个大学问家,一个文章高手,在科举的时代,连个举人也没有捞着,这便是何焯。四十一岁的那年,直隶巡抚李光地向康熙皇帝推荐了何焯,康熙用人不疑,命他入值南书房,不久,又命他侍读皇八子府兼武英殿纂修。接下来的故事十分有趣:

    康熙四十二年,是个会试年,康熙特地赐给何焯举人功名,让他一体参加会试,结果,会试落榜;康熙存心提携他,赐他一体参加殿试,才得了二甲三名,其实只能算是皇上送的。然后进翰林院学习,待到散馆大考,又落第,按理要罢黜的,但康熙特许他留馆再学习三年。

    这实在是"恩宠"无比了。虽然康熙此人十分的爱惜人才,在他主政期间,赐举人、赐一体会试,也并非鲜见,象康熙的内廷供奉贾国维和入值南书房的查慎行、钱名世、汪灏诸人。

    何焯凭什么?凭他的真才实学?并非。如果朝廷仅仅需要一个武英殿图书管理员和陪太子读书的秘书,康熙不必如此厚爱。康熙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忠君爱国之诚"的朱熹学说的推崇者,何焯是的。康熙看到了明末党争的危害,看到了清初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势,现在,从顺治到康熙四十二年,已举行了22次会试,顺治时的前五场,每场都录取400名进士,其用心可谓良苦。现在,满清入关已60年了,满汉之间的隔阂渐渐地在消除,整顿君臣纲常首当其冲。而李光地就是这场思想教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与旗手。李光地深受康熙的信赖,康熙称他"义虽君臣,情同朋友"。他们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一直保持到死,并得到雍正的认同。

    何焯,是李光地推荐的,清节通经能文之士。

    反过来说,要想获得象康熙这种"圣祖"的宠爱,没一点真本事还真不行。何焯最精的就是考证校勘,他校的《两汉书》、《三国志》,学术界极为推崇。雍正皇帝还是皇四子的时候,也曾请他校勘过《困学纪闻》,其他皇子也有所请。凡经他校订的书,京中视为至宝。何焯丁艰回苏州,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慕名来拜何焯为师。金农自己就是个自视甚高的狂士,他肯负笈前来,甘拜师门,也说明何焯非同寻常的。

    何焯与皇八子的私交非常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是皇八子的老师。后来,康熙的几个儿子发生皇位争斗,何焯一度被人打小报告而获罪下狱,乃至抄家。康熙亲自查看了何焯的藏书和所作诗文,没有找到扰乱宫廷的证据,相反,倒看到了何焯回辞吴县知县馈赠金钱的草稿,于是称赞他是"读书种子也"。一场大祸烟消云散。

    但因为这场经历,家人将他的所有著作都一把火烧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困学纪闻笺》、《义门读书记》两种。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何焯评价非常之高,他说,清代校勘学,不能不推他为创始的人。

    何焯此人不爱财,常常收留贫而有才的门人吃住在他家,有簿册记录的就有四百多人。其先祖曾以"义门"而受到表彰,故天下学者称何焯为义门先生,家住苏州金狮巷。

 



何焯,从金狮巷走出来的校勘学大家
大凡有广玉兰处,都是过去的华贵人家。何焯的老屋又在何处?
这样精致的门堂,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从路牌,也能显出金狮巷的寒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