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图洛书与太阳系起源1

 fyjj-112 2011-03-25
河图洛书与太阳系起源
  一.太阳系星体与十干的对应关系
  过去认为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由于体积太小,被踢出大行星行列,归入绕日小行星行列。日、月与八大行星的总数为10,正好可以用十干来表示。但是古籍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中国自古传下来的,就是归属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如果算上地球,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中国古人认为大地属土,却没有明确地把大地也视为一个星体。现在我们尝试着把大地理解为地球,并认为地球与土星一样也属土。这样的理解就可以明显看出古人对五大行星的五行属性归属是有规律性的。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可以看出,木星生火星,火星生地球土,地球土生金星,金星生水星。延续这个规律,则水星生太阳木。也就是说,太阳可以归属为木类,这在古籍中没有类似记载。对于太阳系,从木星开始,向内依次相生。木星与太阳都属木,这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因为木星确实有向外的辐射。中国古人是如何确定五大行星的五行归属的,是仅仅根据行星出没与四季对应的规律吗?还是远古人类曾经有过类似现代天文学的成就,只不过后来失传了?
  从木星向外,是土星。这不再是五行相生的规律了,而似乎是五行相克的规律。延续这个规律,则是木星克土星,土星克天王星水,天王星水克海王星火。也就是说,在中国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的天王星,现在我们把它归属为水类,海王星则归属为火类。这种归属方法符合中国古人的原意吗?又符合现代天文学吗?首先从现代天文学对太阳系起源的理解看。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尘埃物质,这些尘埃物质在收缩凝聚时形成一个不断汇聚的旋涡。在中心凝聚出太阳,在周围凝聚出行星。这种向内汇聚,同时又各自凝聚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从外向内是依次相生的。也就是说,去掉土星的四大行星,加上地球和太阳,这6个星体按照五行属性向内依次相生。这与现代天文学关于太阳系的起源观点并不矛盾。为了能够继续分析下去,我们暂时假设原始太阳系后来又从星际空间捕获了一些外来星际物质,形成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但是现代天文学无法确定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否是外来星际物质。如果认为外来星际物质在加入太阳系时,受到太阳系原初物质的排挤,则这种排挤可以理解为相克。那么木星克土星就显得容易理解了。但是如果太阳系是一次性捕获了曾经聚在一堆的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则土星与天王星是相克还是相生,天王星与海王星是相克还是相生,就变得难以确定了。如果认为捕获外来行星不是经常发生,也不太可能一次性捕获3个行星,则一次仅捕获一个外来行星,隔一定时间再捕获一个外来行星,那么问题就简单了。答案可能是原初太阳系就只有五个行星,还有一个太阳是恒星。中心点是太阳,属木。最外圈是木星,属木。以后陆续被捕获的外来行星,依据相克规律,要依次属土、水、火。所以当代的我们,把天王星归属水,把海王星归属火,是符合中国古人的原意的,也符合现代天文学的逻辑思路。至于中国古人是否认识到天王星、海王星的存在,是否曾经把天王星归属为水,把海王星归属为火,则无从考证。原始太阳系从星际捕获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未必是事实,但是这样的假设能够帮助我们用未必正确的思路来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
  用一个很可能不正确的思路,来试图解释一个已知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并不希奇。比如现代科学的原子核外电子轨道的波尔理论,就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何况对于河图洛书的推演。河图洛书本来就是一个普适性的简单结构,能够模糊性、框架性的适用于万事万物。因此河图洛书允许我们从多角度去诠释推演它。哪怕我们所假定的思路是错误的、过渡性的。但重视推演、重视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向,将使我们逐渐逼近河图洛书的真正内涵。
  现在我们重新理清思路,试图要把日、月、八大行星与十天干对应上。怎么对应?古人没有给我们现成答案,或者是古代的很多知识都遗失了。我们已经分析出了日、月、八大行星的五行属性,只需要再区分阴干阳干就可以了。首先太阳必须是阳干,而太阳属木,则太阳必为天干甲。那么木星就只能是天干乙了。水星与天王星都属水。本来天王星比水星大很多,天王星似乎应该属阳干壬,但是因为水星最靠近太阳,而天王星离太阳太远,所以水星为阳干壬,天王星只能是阴干癸了。地球与土星都属土。土星比地球大很多,又都不是很靠近太阳,所以只按大小论天干的阴阳。则土星为戊,地球为己。火星与海王星都属火。海王星比火星大很多,又都不是很靠近太阳,所以只按大小论天干的阴阳。则海王星为丙,火星为丁。最后只剩下金星与月球的天干确定了。金星属金,而月球作为最后的选择也只能属金。为了符合太阳到木星之间的星体必须保持五行相生的规律,月球必须被排在水星与地球之间。也就是说,月球与金星在排位上必须紧邻。由于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月球只能被排在金星与地球之间。金星比月球大,所以金星为庚,月球为辛。至此,从太阳到海王星,从内向外按公转轨道半径大小进行排序的天干与星体的对应关系被确定了。1甲太阳,9壬水星,7庚金星,8辛月球,6己地球,4丁火星,2乙木星,5戊土星,10癸天王星,3丙海王星。其中的数字来源于天干的原始排布序数,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图1 十干与星体(俯视图)
  另人惊奇的是,太阳系这10个星体的排布所对应的天干原始序数,是符合河图的数字排列的。如图1所示。其中9、7、8、6是河图的外圈数字排列。4、2、5、10、3、1是河图的内圈数字排列。这是天象能够呈现出河图数字排列的最明确的证据。但是如果古人真是据此得到的河图,那么古人可能要知道太阳系行星轨道半径的排布顺序,要知道行星绕日旋转,要知道月球绕地球旋转,要知道行星的大小。也许古人并不知道这么多,古人是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河图,因为河图反映的是一种宇宙的普适规律。分析到这个地步,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古人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总结而得出河图洛书,还是真的看到了河图洛书呈现在天空背景上、或呈现在灵异动物身上。
  二.河图与拓扑河图路线的推演
  把古典河图摆在现代人眼里,会明显发现河图类似旋涡的形状。而洛书则是圆圈或方块上的数字分布。因此河图能够体现太阳系旋涡的星体分布,决不是一种偶然。河图中5与10呈两个同心圆居于中心位置,中间一圈是数字1到4,最外圈是数字6到9。这与旋涡中心密集,外围形成若干旋臂的结构非常相似。
  
  图2 拓扑河图路线(俯视图)
  把河图按照太阳系星体从内到外的顺序串联起来,则得到了旋涡拓扑古典河图。如图2所示。河图的旋涡拓扑线路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个线路。矛盾之处在于,在这个线路上,地内行星分布在河图的外圈,而地外行星则分布在河图的内圈。特别是,太阳并不居于河图的中心。如果我们坚信河图一定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分布图,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太阳系原始旋涡内圈的行星最后分布到了外圈,而外圈的行星最后却分布到了内圈。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太阳从河图的数字1的位置出发,沿着旋涡拓扑线路依次捕获河图上其它数字位置的行星。最先遇到的是数字9所代表的水星。第二个遇到的是数字7所代表的金星,于是金星就排布在了水星公转轨道的外围。依次类推,最后捕获的是数字3所代表的海王星,排布在最外圈的行星公转轨道上。最后太阳可能回归数字1的起始位置,也可能是停止稳定在数字5的中心点位置。八大行星的轨道分布通过依次捕获而确定完毕。其中太阳在捕获月球这个曾经的行星时,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月球反被地球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太阳的这种看似奇怪的捕获行星的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太阳系行星的对日远近分布符合河图数字分布。这给我们后人研究河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确凿无疑的线索。问题是河图的这种旋涡拓扑线路是否符合旋涡的基本结构。
  目前现代科学对旋涡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河图所暗示的旋涡拓扑线路是所有旋涡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结构。但是出于对河图的崇拜,作为河洛文明的后人,我们就这么认定了,河图不仅是旋涡系统的普适结构图,也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结构图。我们坚信河图能够帮助我们用简单的数字1到10的分布结构来分析复杂的旋涡系统。
  数字1到10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太简单了。更何况我们现代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因此我们有信心坐在椅子上静静默想一个旋涡,这个旋涡就是原始太阳系。然后用简单的数字1到10来分析这个旋涡。旋涡象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圆盘。这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由于引力的作用,旋涡中的星尘正在向中心以螺线路径汇聚。同时,汇聚到中心的星尘涡流因为角动量守恒开始高速旋转。由于此时中心的星尘密度还未饱和,因此不断的有外围的星尘流向中心,仿佛旋涡中心是一个无底洞。流向中心的星尘流似乎没有极点一样。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无极图。无极就是没有极点。随后,中心的星尘密度达到饱和。随着星尘继续向中心汇聚,圆形的饱和界面开始逐渐扩大。饱和界面内星尘质量增加到临界值时,离心力开始大于向心引力,于是饱和界面内的星尘开始被高速甩出。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太极图。太极就是太极端了,物极必反。被高速甩出的星尘到达旋涡的最外圈后,又再次向中心汇聚。如此周而复始,整个圆盘状的旋涡始终维持一个基本不变的半径。旋涡即不缩小,也不增大,维持一个稳恒态。由于旋涡中既有向内汇聚的星尘,又有向外扩散的星尘,于是发生了碰撞。这个碰撞一定是主要发生在旋涡中心点到外围边缘之间的中间地带上,称为中间圈。于是在中间圈上,发生了对称分布的两个凝聚。两个凝聚的产生必然有先后之分。先凝聚的大一些,后凝聚的小一些。我们把大一些的凝聚用数字1来标注。小一些的凝聚用数字2来标注。在我们的想象图中,1在上方,2在下方,1与2的连线的中间点就是旋涡的中心点。在这样的想象中,数字1与2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河图中数字1与2的分布。接着又发生了两个新的凝聚,还是在中间圈上,方向与数字1、2的连线垂直。在中间圈上,沿着逆时针方向,指向数字1,或者说流向数字1的,把它标注为数字3。指向数字2的,把它标注为数字4。这样1到4的数字与位置被排定在中间圈上。这样的排布是合理的。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凝聚首先发生在中间圈上。最先凝聚的,其体积和质量也必然是最大的。所以把最大的凝聚命名为数字1。然后按照体积与质量的大小向后依次排定数字的位置。数字2是仅次于数字1的凝聚,并且与数字1的位置对称分布。剩下的就是确定数字3和4。按照逆时针方向,由于数字1的凝聚最大,所以生助数字1的凝聚定为数字3。相应的,生助数字2的凝聚定为数字4。这样沿逆时针方向的顺序是1、4、2、3,这就是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这样理解的意义是,我们从宇宙旋涡的角度阐述了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的规律。4个凝聚的位置是不动的,动的是星尘的流动。也就是说,星尘在3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1位置上的旋涡。星尘在4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2位置上的旋涡。间接联想是,数字1与2就是阳与阴,或者说是两仪。产生了阴阳两仪的旋涡就是稳恒态的旋涡。有了一阴一阳,旋涡就稳定下来了。数字1、2、3、4就是四象。数字1是第一个凝聚,因此也是最大的凝聚,它的离心力最大。因此数字1的旋涡中的星尘在旋转出数字1的旋涡后,被甩到了圆盘的最外圈。而数字2的旋涡由于离心力不够大,不足以克服引力,则对应的把星尘旋向了圆盘的中心点。于是在我们的想象中,不仅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结构出现了,圆盘旋涡的拓扑路线也初步显现了。
  接下来讨论数字5的位置确定。当旋涡越聚越浓重时,最先产生了数字1、2、3、4所标注的位置的凝聚,这些凝聚来自于碰撞。而碰撞来自于外甩。于是1、2、3、4的凝聚形成后,必然形成堵塞。这个堵塞最先传递的一定是旋涡的中心点。堵塞就是凝聚,于是在旋涡的中心点也产生了凝聚。命名旋涡的中心点的凝聚为数字5。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由四象生成中心的数字5。
  数字1、2、3、4、5所在的位置产生凝聚后,旋涡的结构开始变得有些复杂了。最原始的旋涡在初始阶段是向数字5所在的位置汇聚的。后来产生了中间圈,旋涡变成主要向中间圈汇聚,而不是向数字5的中心点汇聚。那么当中间圈的星尘质量积累到足够大时,又出现了离心力大于向心引力的状况。结果是在最外圈与中间圈之间,产生了次生中间圈。数字1、2、3、4所在位置的凝聚本身也是一个小旋涡,那么小旋涡的流动叠加上中间圈的流动,会产生比其它位置更大一些的离心力。于是在次生中间圈上与数字1、2、3、4对应邻近的位置上,又新产生了4个凝聚。这4个凝聚必然要用数字6、7、8、9按凝聚产生的先后顺序来标注。数字1的凝聚是最先的也是最大的,那么从数字1位置向外扩散出的星尘物质也是最多的。因此在次生中间圈上最邻近数字1的位置上,必然先产生一个凝聚,标注为数字6。把从旋涡中心点数字5到数字1的射线延长,与次生中间圈相交的那个点,就是数字6所在的位置。依此类推,数字7、8、9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数字6、7、8、9的流向关系与数字1、2、3、4的流向关系仍然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星尘在8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6位置上的旋涡。星尘在9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7位置上的旋涡。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是由四象再生成四象。第一个四象在中间圈上,第二个四象在次生中间圈上。
  接下来讨论数字10的位置确定。类似前面在确定数字5的位置时的那个推理思路。当次生中间圈越聚越浓重时,产生了数字6、7、8、9所标注的位置的凝聚,这些凝聚来自于碰撞。而碰撞来自于外甩。于是6、7、8、9的凝聚形成后,必然形成堵塞。这个堵塞的传递方向一定是旋涡的中心点。堵塞就是凝聚,于是在旋涡的中心点还要再产生一次凝聚。命名在旋涡的中心点第二次产生的凝聚为数字10。不过此时在旋涡的中心点已经产生了数字5的凝聚,那么数字10的凝聚必然要分布在数字5的外围。而数字5是一个中心点,那么数字10就不可能再是一个点了。数字10只能是一个小环,一个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三步是由次生四象生成中心的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小环就是数字10的位置。至此,旋涡的河图结构推演完毕。旋涡发展到河图阶段已经不是一个稳恒态的旋涡了,必然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间接联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重演而生河图。
  熟悉河洛文化的人肯定会猜到,下一步的推演肯定是河图如何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成洛书。
  首先是拓扑路线的最后确定。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星尘流从数字3流向数字1,又被数字1的最大凝聚旋涡甩到最外圈。那么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数字1的星尘流一定是按照圆滑路径流向了数字9。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9的星尘流向了数字7。数字7是较小的凝聚旋涡,它不会把星尘流甩到外围,而是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按照圆滑路径把星尘流甩到数字8的位置。为什么数字7不象紧邻的数字2的木星一样,也把星尘流甩向旋涡中心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字7的位置距离太阳与旋涡中心点太远了,没有得到强大的向心引力吸引。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8的星尘流向了数字6。数字6也是较小的凝聚旋涡,它不会把星尘流甩到外围,而是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按照圆滑路径把星尘流甩到数字9与数字4的方向。如果是甩到数字9的位置,则6到9到7到8,再到6,构成一个闭合圆环路径。但是数字1的巨大凝聚对数字6所甩出的星尘流产生了强大的引力作用,致使数字6所甩出的星尘流偏离了圆环轨道,指向了中间圈的数字4。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4的星尘流向了数字2。数字2的星尘流的离心力还不是最大的,被中心点与数字1的巨大引力所吸引,以接近直线的微小弧度,向内穿越数字10位置的小环,直奔数字5的中心点。由于数字10的小环是环形的,质量分布在环上,不能形成集中的引力效果,因此无法使来自数字2的星尘流停留在小环上。进入数字5的星尘流在被离心力甩出后,呈现一个扩散的圆环,而不是一个旋臂。那么这个扩散的圆环必将与数字10的小环接触并合并。但是出于直观的考虑,在图2中,数字5到数字10用旋臂一样的路径连接起来了。现在只剩下数字10与数字3没有连接上了。如果直接连起来,则一个闭合的拓扑路线就形成了。在最后的关头,我们仍然要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为数字10与数字3的连接找到一些充分的理由。
  按照前面的分析,数字5的凝聚旋涡的离心力很大,而向心引力又相对很小,因此数字5的星尘必然是被高速甩出来了。甩向哪里?甩向数字10的小环。那么数字10的小环在接受了数字5所甩出的高速扩散环之后,必然也呈现高速环向旋转。因此数字10的小环中的星尘流还要继续扩散。从数字10的小环扩散出来的星尘流将流向哪里?向1、2、3、4?我们先回头看,从最外侧的数字9开始,拓扑线路依次指向数字7、8、6、4、2、5,这是一个螺线路径,分明就是最开始的大旋涡沿着螺线向内汇聚的路径。而现在数字5与数字10的旋涡却要逆着向心汇聚的方向,向外甩出星尘流。在周围的可选数字中,数字4、2的星尘流都是向内沿螺线流动的。从数字10出来的星尘流遇到这些数字必然受到阻力。只有数字3到数字1再到数字9的星尘流是向外流动的。因此从数字10出来的星尘流必然不受阻力的流向数字3。至此,旋涡的拓扑河图路线推演完毕。
  三.太阳系星体与十干的生成与对应原理
  数字1位置的凝聚是最先的,因此也是最大的。显然,在数字1的位置上,将形成太阳。太阳在最开始形成时,其实体相对于数字1位置的凝聚旋涡还不是很大,因此星尘流仍然可以绕过太阳实体,继续沿着拓扑河图路线流动。但是当太阳实体越聚越大时,星尘流的主体将直接冲击太阳实体,给太阳实体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太阳将离开数字1的位置,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而在原来的数字1的位置,将只剩下很稀薄的星尘圆环。也就是说,数字1位置的凝聚旋涡被大部分掏空,只剩下最外围的旋涡构成一个星尘圆环。数字1位置的星尘圆环继续留在原地不动,数字1位置的太阳实体离开原地。
  只有数字1位置的凝聚能产生主动性的分离,其它位置的凝聚在尚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实体时,就将被太阳一一捕获。当太阳开始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时,数字2到10所在的位置的9个凝聚也已经产生相对很小的实体了,这些实体就是行星。
  数字1是太阳,是恒星。数字2到10是行星,但是还没有与现有行星名称对应上。虽然文章最开始已经把数字2到10与现有行星名称对应上了,但是那个推理过程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过渡性的分析思路。而现在,我们要利用十干五行的基本象征意义去重新应合数字2到10的行星名称。在五行中,木象征参天大树,具有支撑稳固作用。而数字1的引力就是一种稳固作用,数字1的离心力就是一种支撑作用。因此数字1是阳木甲,是太阳。相应的,数字2是阴木乙,是木星。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土壤与水,就在树木的脚下与周围,可以对应于,数字1与2的凝聚所需要的星尘就在数字1与2的位置上。树木生长还需要光,而光不在树木的脚下与周围。光来自远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生助数字1与数字2的,是数字3与数字4,而数字3与数字4的五行属性必须要与光类似。五行金、木、水、火、土,能与光类似的,只有火。因此我们推定,生助数字1的,是数字3,为阳火丙。生助数字2的,是数字4,为阴火丁。火星较小,必然对应数字4。而数字3是在拓扑河图路线中,最后一个被太阳捕获的大行星,那么数字3必然是海王星了。
  虽然星尘流按照数字9、7、8、6、4、2、5的顺序,以螺线路径向内汇聚,但是这个螺线不是标准的螺线。因为数字9、7、8、6在次生中间圈上,数字4、2在中间圈上,数字5在中心点上。向内的拐点发生在数字6到数字4,数字2到数字5。因此整个大旋涡真正起到向内流动转折的是数字6。星尘流按照数字5、10、3、1、9的顺序,以螺线路径向外扩散。扩散的起点是数字5。因此数字5与数字6的象征意义就显现了。星尘流从数字6开始向内汇聚,从数字5开始向外扩散。数字5与数字6就好比是两道墙,把星尘流束缚在中间。也可以联想为,数字5与数字6是一维方势阱的两个边界,使星尘流在方势阱内振荡。综合这些象征与联想意义,数字5与数字6具有束缚性、阻挡性、边界性、反弹性、包容性。这样的象征意义使我们只能把数字5与6归属为土。数字5是一种主动的离心力扩散,为阳土戊,为土星。数字6是一种被动的引力汇聚,为阴土己,为地球。
  土能克水,其象征意义是土象墙壁、岸堤、水库,能把流动的水束缚起来。那么我们在大旋涡中寻找最具流动性的数字,这个数字必然属水。数字1与2有流动性,但是引力作用太大,主要表现为木的支撑与稳固作用。数字3与4有流动性,是向数字1与2提供源源不断的星尘流,主要表现为火的辐射供能作用。数字5与6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束缚、转折作用。数字7与8有流动性,尚未分析出有其它特征,可能属水。数字9与10有流动性,也可能属水。
  现在比较7、8、9、10的流动性。数字9的星尘流直接来自太阳的高速甩出物,然后流向7,再流向8。那么数字9的星尘流的流速肯定大于数字7与8。数字10的星尘流来自数字5的高速甩出物,流速也很大。一个来自太阳,一个来自大旋涡的中心点,那么数字9与数字10必然属水了。9的星尘流来自太阳,速度肯定大于数字10。而且太阳第一个捕获的就是数字9的行星。因此数字9为阳水壬,为水星。数字10是倒数第二个被太阳捕获的行星。因此数字10为阴水癸,为天王星。
  数字7与数字8应用排除法只能属金了。星尘流从数字7流向数字8。数字7的流速大于数字8。太阳捕获数字9的水星后,接着捕获的是数字7的行星。因此数字7为阳金庚,为金星。数字8为阴金辛,为月球。之所以判断数字8为月球,是因为太阳下一个捕获的是数字6的地球。而金星与地球之间再无别的星体。
  可见中国古人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命名是符合河图的原理的。中国古人可能是根据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而归属行星的五行属性的。这足以证明人类可以通过多种观察与思维的角度而不同程度的逼近河图的真相。
  间接联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重演而生河图,河图生十干。而十干就是日月与八大行星。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由四象生成中心的数字5。第二步是由四象再生成四象。第三步是由次生四象生成中心的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数字10。第四步是太阳沿着拓扑河图路线生成日月与八大行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