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赵括的母亲算得上烈女吗?

 昵称503199 2011-03-26






  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讲究很多。其中祭祀的对象——什么人该祭祀、什么人不该祭祀,就很有讲究。唐朝天宝七年的五月,玄宗皇帝颁发了一道诏书[注],对朝廷和地方应祭祀的一些对象作出了明确规定:
  1、三皇以前的帝王天皇氏、帝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京城置庙,比照三皇五帝的标准,按时祭祀。
  2、历代帝王夏禹、殷汤、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魏武帝、晋武帝、后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周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其肇迹之处(故居),未有祠宇的,当地政府置庙祭祀。
  3、忠臣殷相傅说、殷太师箕子、宋公微子、殷少师比干、齐相管夷吾、齐相晏平仲、晋卿羊舌肸、鲁卿季孙行父、郑卿子产、燕上将军乐毅、赵卿蔺相如、楚三闾大夫屈原、汉大将军霍光、汉太傅萧望之、汉丞相邴吉、蜀丞相诸葛亮,所在地置庙祭祀。
  4、义士周太王之子吴太伯、伯夷、叔齐、吴延陵季札、魏将段干木、齐高士鲁仲连、楚大夫申包胥、汉将军纪信,所在地置庙祭祀。
  5、孝妇周太王妃太姜、周王季妃太任、周文王妃太姒、鲁大夫妻敬姜、邹孟轲母、陈宣孝妇、曹世叔妻大家,所在地置庙祭祀。
  6、烈女周宣王齐姜、卫太子恭姜、楚庄王樊姬、楚昭王女、宋公伯姬、梁宣高行、齐杞梁妻、赵将赵括母、汉成帝班婕妤、汉元帝冯昭仪、汉太傅王陵母、汉御史大夫张汤母、汉河南尹严延年母、汉淳于缇萦,所在地置庙祭祀。
  从中不难看出,这些祭祀的对象,“闪光点”虽然有别,“共同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忠孝礼义”的模范践行者。为他们置庙祭祀,唐玄宗喜欢什么、倡导什么,要往老百姓的脑袋里灌输什么,想借题发挥做什么文章,从此可见一斑。
  不过,其中叫人费解的是:把赵括的母亲列为烈女,依据的是什么呢?当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上书提出了两点请求:一是请求赵孝成王不要用赵括为将,认为他不称职;二是如果赵括战败受到处罚时,请求不要连累自己。显得很忠心、很明智、很诚恳。这似乎就是赵括的母亲被唐玄宗钦点,成为烈女的理由吧。然而,反复品味赵括的母亲上书的行为以及给赵孝成王提出的两点请求,我怎么品也品不出作为一名烈女,她“烈”在什么地方。
  按我的理解,所谓的烈女,顾名思义应该是由“女性+烈性”两个属性组成。“女性”,是她的生理属性;“烈性”,是她的品质属性。也就是说,烈女之所以成为烈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具备“女性”的女人味儿,就像《后汉书·列女传》所褒美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的人。其次,必须具备“烈性”的为人特质,就像《旧唐书·列女传》所称道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礼以自防,义不苟生” 的人。
  作为妻子,赵括的母亲确实显得很贤慧。她的丈夫赵奢,是赵国有名的良将,因为经常带兵打仗,离家在外,常常“不问家事”,家事也就自然地推给了赵括的母亲,仅从操持家务、免除丈夫后顾之忧这一点上,不难想见她的贤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赵王赏赐赵奢金钱财物时,赵奢转手就赐给了手下的军吏和官员,自己丝毫不留,更别说带回家了,对此,赵括的母亲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这一点,同样难能可贵。
  但作为母亲,赵括的母亲做的好像就差远了。她的丈夫赵奢——也就是赵括的父亲,曾和她谈起过赵括,而且作为母亲,她也应该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她坚决不同意赵括为将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既然她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既然了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华而不实,我们不仅要问,赵括纸上谈兵的这种华而不实是怎么养成的?是“一蹴而就”的吗?显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究其因,与她这个当母亲的不能说没有关系吧?不难想象,如果赵括的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母亲,赵括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地定格。
  表面看,赵括的母亲很忠于赵孝成王,其实不然。如果她真的忠于赵孝成王,为什么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讨价还价地请求免除惩罚自己呢?这不能不叫人怀疑她上书的真实意图。一名烈女,特别是一名“烈性”十足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不争气,尤其是面对三十万赵军被活埋的惨状,痛苦也痛苦死了,愧疚也愧疚死了,哪还有脸面面对世人。可赵括的母亲却冠冕堂皇地以忠君的名义,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跟没事儿人似的。
  所以,我认为,赵括的母亲算不上烈女,把她列为烈女,置庙祭祀,很勉强。

注:
《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
《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
《唐会要》卷22“前代帝王”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