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柳箧子?负国贼

 昵称503199 2011-03-26






  “柳箧子”是唐朝宰相柳璨年轻时人们送给他的美称,意思是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就像一个书箱子。这样的美称,显然不只是推重,也寄予了人们对它的期望。柳璨所处的时代,唐帝国政治腐败、忧患重重,早已经摇摇欲坠,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唐昭宗“好文”的嗜好和对文士的偏爱,听说了柳璨的名字后,他马上召见,当场考了柳璨几首诗,读后非常高兴,认为柳璨很“奇特”,立马提拔柳璨做了翰林学士,没多久又任命为宰相。对此,《新唐书·柳璨传》是这么表述的:“起布衣,至是不四岁,其暴贵近世所未有。”《旧唐书·柳璨传》是这么表述的:“任人之速,古无兹例。”
  读书读出来个宰相,并不出人意料,唐朝很多优秀的宰相都是“科班”出身,都是通过读书中举这个路子起来的,但是,像柳璨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以这么样的方式当上宰相的,不仅是有唐一代的第一人,恐怕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人,确实出人意料。但更出人意料的,还是上台后柳璨的表现。当时,早有篡逆之心的朱温,在皇帝身边和一些关键部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柳璨与他们“厚相交结”,因此获得朱温的信任,成了朱温密谋篡唐称帝的马前卒。按理说,柳璨的这个宰相是唐昭宗给的,即便他不知恩图报,总不至于反过来帮别人挖李唐江山的墙角吧?可他偏偏就做出了这种忘恩负义的事儿。
  一些资深大臣,像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人看不惯柳璨的为人,耻于与他为伍,引起了柳璨的怨恨。唐哀帝天祐二年,长安城的西北频频有彗星出现,占卜者建议:这种天象对君臣不利,必须用刑杀来破解。于是,柳璨和朱温的亲信蒋玄晖、张廷范秘密谋划诛杀朝廷大臣,柳璨借着这个机会把平时自己怨恨的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三十多人列入其中,全部予以诛杀。在一些人看来,此举给朱温的篡逆扫清了道路,朱温应该给柳璨记一功,但恰恰相反的是,这起冤案发生后,朱温却对柳璨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最初十足的信任变成了十足的憎恶。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朱温的眼里,如果说蒋玄晖、张廷范等人诛杀大臣是为了给他的篡逆扫清道路,那么柳璨则纯是趁机发泄私怨,属于小人的行径了,这样的人太自私、不可靠,而且,由于柳璨的滥杀无辜,天下称冤,给朱温的篡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关键的是,既然篡逆的道路已经扫清,柳璨也就完成了马前卒的使命,失去了 “使用价值”,这样的人留着早晚是个罗乱。于是在憎恶中,朱温后来找个借口把柳璨杀掉了。临刑前,柳璨大呼:“负国贼柳璨,死其宜矣!”在惭愧也不乏自嘲的哀叹中,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盖棺定论”。
  柳璨死的冤不冤?我以为,说不冤,一点都不冤;说冤,也有点冤。柳璨的所作所为,正像他自己所说,实在是“负国”,太对不起皇恩了,真不知道他的书是怎么读的。或许正因为此,《新唐书》把柳璨划归奸臣的行列,但在我看来,把他划归奸臣的行列实在是抬举了他;以柳璨的表现,他其实根本就配不上这“奸臣”二字,因为奸臣再奸,还知道围着皇帝主子转呢,可柳璨呢,背主求荣,有奶就是娘,哪个奸臣像他这么个奸法儿?像他这样的人确实该杀,他死的一点都不冤。
  但话说回来,联系晚唐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客观地看柳璨的表现,他也确实显得很“无奈”:一面是皇帝软弱无能,像傀儡一样,有其名无其实,一面是野心家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这么说,如果柳璨碰上的是一个唐太宗那样的皇帝,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治国的贤相,至少不会活的这么没有质量,可惜他没碰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柳璨从一个被人尊崇的“柳箧子”变成了遭人唾骂的“负国贼”的呢?原因当然有很多,绝不是一个品质的问题能概其全貌,其中有两点我以为尤为发人深思:
  其一,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人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那就是一门心思地希冀通过跻身“仕途”,来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撞到南墙也不回头。抱着这种“惯性思维”的读书人,就是现在好像还大有人在。遗憾的是,其中很多人好像到死也没弄明白自己究竟是一块什么料儿,到死也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准确的方位,到死也不知道自己败在了什么地方。以柳璨的学识,如果搞学问,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即便在官场上混,如果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尽管不那么耀眼却能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估计也能干得不错。总之,让脑袋决定屁股,而不是让屁股决定脑袋。柳璨的失败,或许败在了品格上,或许败在了能力上,或许败在了肚量上,或许败在了韬略上,但首先败在了观念上,这是他失败的总病根儿。
  其二,从表面看,唐昭宗是一个很爱才的皇帝,其实不然。因为光有爱才之心,却不会爱、不知道怎么爱、不能恰如其分的爱,爱往往就变成了害。在使用柳璨这个问题上,唐昭宗显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首先他忽略了柳璨的“德”,其次他忽略了柳璨的“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喜好和偏爱,把一个“德”不能服众、“能”不能担当,只是在文才上比较出众的人,放到了不该放的位置上,看似很爱惜人才,实则糟蹋了人才。如果唐昭宗多听听一些人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对柳璨多做一些深入的考察,一句话,按制度办事儿,量德量能地使用柳璨,柳璨的人生路一定会是另一种走法,可惜的是,唐昭宗没那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唐昭宗把柳璨推上了一条误国害己的人生路,并不冤枉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