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蛇的经济价值和人工养殖

 农业aishuzhai 2011-03-26
 
 
 

蛇的经济价值和人工养殖

中国特种养殖网  来源: 中国养殖技术网  
 
农业aishuzhai 收录于2011-03-26
 
 
        第一节 蛇的生物学特性与蛇种
 
         一、蛇的经济价值 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其皮、肉、血、胆、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蛇毒是目前国内外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供不应求。蛇产品具有多种综合性用途,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蛇蜕 是蛇类蜕下的皮壳。中药称"龙衣"除冬眠期外均可收集入药。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疾病,如疥疮、肿毒和带状疱疹等。
        2.蛇胆 中医学认为,蛇胆具有行气化痰、搜风祛湿、清肝明目,平胆熄风的功用。可治疗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还能治疗风湿痛、小儿惊风、老人中风等多种疾病。
        3.蛇血 我国南方有些地区群众素有饮鲜蛇血的习惯,除治疗关节痹痛和变形外,还有"升白"作用。
        4.蛇内脏 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有些地区的群众也用薪蛇(尖吻蛇)睾丸治疗梅毒病。
        5.蛇毒 蛇毒制剂可治疗癌肿、各种神经痛、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椎体外神经麻痹和血友病等。
        6.蛇油 多用于治疗冻疮、烫伤、慢性湿疹等。
        7.蛇干和蛇肉 具有祛风解毒、镇静止痛的功能,能治疗风湿脾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两广、港澳地区人们有喜食鲜蛇肉的习惯;蛇皮还能制乐器琴膜和鼓皮等。
 
        二、生物学特征 蛇类是冷血变温的爬行动物。所调查,我国现有蛇185种之多,其中毒蛇51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
       (一) 蛇的形态蛇,俗称"长虫",身体细长,圆筒形,全身被覆鳞片,四肢已消失退化。全身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后到肛门前称躯干部,肛门以后称尾部。头部较扁平,躯干较长,尾部细长如鞭或侧扁而短或呈短柱状。头部有鼻孔一对,位于吻端两侧,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对,无上下眼脸和瞬膜,只覆盖一层透明膜。无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达的内耳及听骨,对地表振动声极为敏感。舌虽没有味觉功能,但靠频繁的收缩能把空气中的种化学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顶部的锄鼻器,从而产生嗅觉。 此外,尖吻蝮与蝮蛇还有颊窝,它对环境温度的微弱变化能产生灵敏反应,因此颊窝又称热感受器,这对夜间捕食有重要作用。有颊窝的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因此,在夜间用明火照明时要十分小心。 蛇牙有毒牙与无毒牙之分。无毒牙呈锥状,且稍向内侧弯曲;毒牙形状差异较大,表面有沟或中间空心。毒牙又分管牙和沟牙两种,管牙似羊角状,一对,能活动,内有管道。如蝮蛇、类吻蝮、竹叶青蛇。沟牙一般较小,呈圆锥状,2~4枚,不能活动,不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纵沟。沟牙的着生位置不同。若着生于颌骨前端,又称前沟牙类,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若着生于上颌骨后端,称后沟牙类,如泥蛇、水泡蛇等。毒牙的上端与毒腺相接,下端与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腺衍变而成,位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其形状大小因蛇种而异。毒腺外面包一层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前端有一组长管道与毒牙基部相通。由于毒腺表面肌肉的收缩,毒液便可以从毒腺中挤出,经过毒牙的管、沟注入捕获物, 蛇类依其无毒牙和毒腺,可分为无毒蛇与有毒蛇两大类。目前人工养殖的多为有毒蛇。它们主要区别见表2-2所示。
       (二) 生活习性 蛇类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捕食方便、易于隐身的环境中生存。多在坟丘、石缝、老鼠或田鼠遗弃的洞穴栖息。对周围环境温度极为敏感,温度在20~30℃条件下,蛇活动极为频繁;13℃以下寻找温暖处冬眠:30℃以上常到阴凉处栖息或到水中洗澡。若环境温度-5℃以下或45℃以上,蛇类1小时之内就会死亡,此外,蛇类还怕风怕雨,大风天或下大雨天蛇几乎不出洞。
       (三) 食性蛇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获"活食",如蚌类、鼠类、泥鳅、黄鳝、鸟类、蚯蚓、昆虫等。蛇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10天乃至半个月以上不进食,7~9月是蛇捕食频繁期,5月与10月是旺食期,这与进入繁殖期与体内蓄积营养越冬有关。 1.头部2.毒牙及毒腺3.蛇身 体态班纹色泽肛门到尾部形状4.尾5.活动状态6.性情 毒蛇头部是三角形者多,椭圆形多少毒牙多为1对,毒腺也多为1 对(有的3~4对毒牙)精短,体态不匀称鲜艳者多 突然变细短而钝,或侧扁常卷出,爬行慢,安稳不惊凶 猛 无毒蛇头部呈椭圆形者多三角形者少无毒牙,仅有锯齿形小牙体态匀称不鲜艳者多逐渐变细长而尖细多不卷屈,爬行快、易 惊 恐不凶猛张大至130度,能蚕食比自己头大几倍的食物,如鼠类、水禽蛋等。蛇的消化能力与耐饥能力很强,被其吞食的鼠类,鸟类等除毛外,连骨头都能消化掉。在有水无食情况下,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无水无食耐饥时间大大缩短。
       (四)活动规律蛇的活动规律因其种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喜欢白天活动觅食品店,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称为昼行性蛇类;有的昼伏夜出,如金环蛇、银环蛇、白天怕强光,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品店,为夜行性蛇类;尖吻蝮、蝮蛇喜欢在弱光下活动,常在早晚和阴天出来觅食,称晨昏性蛇类。 蛇类活动又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每年3月中旬(惊蛰至清明),由冬眠转为复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是捕蛇的好季节。4~5(清明至小满),活动增强,四处觅食,是蜕皮交配的季节。但爬行速度较慢,是捕蛇的极好季节。6月份(小满至夏至之前),活动频繁,经常外出觅食,饮水或洗澡。7~8月份(小暑至处暑前),是气温最高的月份,多数早晚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9~10月(白露至霜降前),又是活动较频繁的季节,通过大量捕食来增加体内营养的贮备,为冬季御寒或冬眠打下基础。11月(霜降)以后,当气温下降至13℃以下时,蛇类陆续进洞冬眠。
       (五)冬眠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进入冬眠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加之性别与年龄不同,进入冬眠早晚也有差异。同一品种蛇,雌性较雄蛇先进入冬眠,成年较幼蛇先冬眠。蛇类的冬眠场院所,一般都在冻土层以下干燥无水的洞穴或岩石缝中。有独自冬眠的,也有雌、雄同穴的,还有三五条或数十条群居的。群居的由于保温和维持蛇体湿润,对提高成活与繁殖均有益处。
 
        三、人工养殖的主要蛇种
 
       (一)主要经济毒蛇
         1、银环蛇 俗称寸白蛇、48节、金钱白花蛇、银包铁等,是当前主要人工养殖的蛇种。由于其主要产品为7日龄的幼蛇,经过加工之后入药,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其头部略呈椭圆形,背鳞通身15行,脊鳞(背脊正中的一行)扩大呈六角形,体背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一般黑色横纹较宽,白色横纹较窄。腹部白色,尾部细长,体长1~1.5米。栖息于平原、宅舍与丘陵地带的近水处。性情凶猛,毒性剧烈,毒型以神经毒为主。被咬伤后,伤口处不红、不肿、不痛,仅有稍痒轻微麻木感。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 
         2、金环蛇 俗称黄金甲、铁包金、金脚带,是与银环蛇相类似的剧毒蛇。其形态特征是,体躯粗大,通身有黑黄相间的环纹,黑环与黄环接近等宽,宽大的环纹围绕背腹面一周。背脊隆起时呈明显的棱脊。尾舟呈三角形,末端扁而圆满钝。背鳞通身15行有别于其他无毒蛇。金环蛇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近水处或潮湿地带。金环蛇、眼镜蛇与灰鼠蛇合称为"三蛇",是著名食用蛇种。所谓"三蛇药酒"就是用这三种蛇浸酒制成的。"三蛇胆"是中成药原料。该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
         3、眼镜蛇 俗称扁颈蛇、饭铲头、吹风蛇等。体前暗褐色或棕褐色,常伴有均匀相间的白色细横纹,因颈部有一对白色眼镜状环状纹显露而得名眼镜蛇。当被激怒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膨大,并发出"呼呼"声音,有时甚至喷出毒液,一般体长1~1.5米,最长的可达2米以上。食性广泛,为卵生。毒型为混合毒。常栖息于山地、丘陵、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处。分布地区同前两种。
        4、眼镜王蛇 俗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过山风等。颈部扁平膨大、前半身可竖立,与眼镜蛇相似。但有别于眼镜蛇地方是,体躯长可达2~3米,最长达6米左右。颈部无眼镜状环纹,只有"∧"形斑纹,头背颅顶鳞之后多一对大形的枕鳞。由于局部体鳞边缘色黑,使身体形成黑色波纹状横纹,体躯后半部尤为明显。卵生、白天活动,毒型为混合型。分布同银环蛇。但该蛇量少。广西的河池、百色和南宁地区的边远山区亦有一定数量分布。
        5、尖吻蝮 俗称蕲蛇、五步蛇、翘鼻蛇等。头部呈明显三角形,最突出的特征是吻上翘。此外,体躯粗短,尾短而尖,尾尖最后一枚鳞片侧扁尖长,俗称"佛指甲"。背鳞具有强棱,背面深棕或棕褐色,体背中央有一行20多个方形大斑纹。体长1米左右,最长的2米以上,粗如细锄杠。卵生,毒型为血循毒。白天常盘卷在岩洞中或阴凉的岩石上;喜欢在久晴的雨后活动。傍晚常栖息于水边。主要分布于北纬25~31℃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省南部。
         6.腹蛇 俗称草上飞、七寸子、地扁蛇等。头部略呈三角形,头背有一深色"∧"形斑纹。体背从灰褐不等,有两色深色圆斑,斑纹变异较大。尾粗短,体长0.4~0.9米。卵胎生;毒型为混合毒。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除青藏高原、两广及云贵地区外,均有分布。
 
       (二)主要经济无毒蛇:
         1.王锦蛇 又称为棱锦蛇、松花蛇、王字头、菜花蛇、麻蛇、棱鳞锦蛇、王蛇、油菜花、黄蟒蛇、臭黄颌等。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王锦蛇体形较大,体长一般170~190厘米,也有长达200厘米以上者。体重1~1.5千克。生活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区,活动于河边、水塘旁、玉米地或干河沟内,亦偶尔可在树上发现它们的踪迹。王锦蛇行动迅速,性较凶猛。其头部及体背鳞片的四周黑色,中央黄色,头部前端具呈"王"字形的黑色花纹;体前半部具30条左右较明显的黄色斜斑纹,至体后半部消失,仅在鳞片中央具油菜花瓣状的黄斑,腹面黄色。一般来说,王锦蛇的幼蛇色斑片成体差别很大,幼体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其它种蛇。 王锦蛇卵生,每年7月左右产卵,每次产卵8~14枚,卵较大,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为30天左右。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在卵上,似有护卵行为。王锦蛇肛腺能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 王锦蛇为广食性蛇,嗜食蛙类、鸟类与鸟蛋、蜥蜴、鼠类与蛇类。有人剖检王锦蛇后发现,其食物中不仅有幼鸟、鸟蛋和小型鼠类,还发现有崇安斜鳞蛇、烙铁头和乌游蛇。食物匮乏时,王锦蛇甚至吃食自己的幼蛇,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 王锦蛇肉可食用,皮可制成漂亮的工艺品。药用主要为蛇蜕,有祛风、解毒、杀虫、明目之功效,主治惊痫、疥癣、目翳等症。
         2.百花锦蛇 百花锦蛇是两广地区的大型无毒蛇,当地又称其为白花蛇、百花蛇、菊花蛇或花蛇。仅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和广东两省。百花锦蛇体长一般为160~190厘米,也有的可达210厘米以上。百花锦蛇生活在海拔50~300米之间的石山脚下、岩石缝穴之中,有时水沟或小河边的乱石草丛中也有见,甚至也可以在居室内发现它们的踪迹。此种蛇昼夜均较活跃,但以晚间8~10时最为活跃。百花锦蛇体色美丽,头背赭红色,唇部灰色,体背部灰绿色,具三行略呈三角形的深色大斑块,两侧的班块较不小。因其部分鳞片边比是黄白色或白色,使整体略呈白花状,故有白花蛇或花蛇之称。 百花锦蛇为卵生,每年7月中下旬产卵,每次产卵6~14枚。 百花锦蛇嗜食鼠类,也食昆虫、蜥蜴、鸟类和蛙类。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胆有祛风湿、除痰之功效,主治咳嗽、风湿病等症。蛇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能,可治疗烫伤、冻伤等症。蛇脱具有杀虫等功效,可治疗疥疮等原料之一,故而重要的经济蛇类。
         3.三索锦蛇 三索锦蛇又称为三索线蛇。分布在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索锦蛇体长16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400克左右。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地带,多见于土坡、田边和路边。三索锦蛇在受到惊扰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前部呈"S"作攻击姿态。 三索锦蛇头背部棕黄色或灰棕色,眼后及眼下共有3条放射状黑线状,枕部有一黑横纹,体前部两侧各有3条黑纵纹,靠背中央的一条最粗大。 三索锦蛇卵生,一般在7月产卵,每次产卵4~8枚。 三索锦蛇嗜食鼠类、鸟类、蜥蜴和蛙类等,有时也食蚯蚓。 三索锦蛇肉味鲜美,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其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与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和百花锦蛇配伍,合称"五蛇",是五蛇酒的原料之一。
         4.灰鼠蛇 又称为黄梢蛇、索蛇、过树龙、上竹龙、黄肚龙等。该蛇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灰鼠蛇体长70~160厘米,体重300~500克,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常活动于河谷、农田、路边和河边的草坡、灌木林下;也栖息于树上,能在树梢上爬行,有时盘在树枝上,故而有"过树龙"之名。雨后常在近水处活动,昼夜均活动。灰鼠蛇为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灰鼠蛇头长圆,眼大。头及体背棕灰色,每片鳞片的中央为黑褐色,各鳞前后缀连呈黑褐色的细纵纹。唇缘及腹部呈淡黄色,腹鳞两端与体色相同,体后部及尾部鳞缘为黑色,呈细网状花纹。 灰鼠蛇为卵生,每年5~6月产卵,每次产卵8~10枚。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为50天左右。灰鼠蛇嗜食蛙类、蜥蜴、鸟类及鼠类,也食鸟卵。人工饲养条件下,常以小白鼠作为食饵,每周投喂一次,平均每条次喂2~3只小白鼠。 灰鼠蛇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麻痹、瘫痪等症。其去内脏后,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其胆制成蛇胆酒、蛇胆陈皮、蛇胆川贝等中成药,具有消痰止咳作用。灰鼠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之一。
         5.滑鼠蛇 又叫水律蛇,水南蛇等,主要分布在我的国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湘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东和海南。滑鼠蛇是我国所产无毒蛇中较大者,体长可达2米以上,体重一般为1~2千克。生活在平原、山区和丘陵地带。白天常在近水地的地方活动。滑鼠蛇行动比较敏捷,性凶猛,性喜咬人。当捕捉它时,能迅速回头,只有抓住靠近头部30厘米之内时,才能使它不能回头咬人。 滑鼠蛇头背部黑褐色,唇鳞淡灰色,后缘黑色。腹鳞前段后缘及尾下鳞后缘为黑色。背部棕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至尾部形成黑色网状纹。滑鼠蛇卵生,每年7~8月产卵,每次产卵6~11枚左右,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为60天左右。 滑鼠蛇嗜食蟾蜍、蛙类、蜥蜴、鸟卵和鼠类等,有时也食蛇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以小白鼠作为饵料,每周投喂一次,每次每条投喂小白鼠4~5只。 滑鼠蛇是著名的食用蛇,其肉富含蛋白质,且肉又较多而鲜美。据报道,广州每年有成吨的滑鼠蛇上市供人们食用。滑鼠蛇的肉还可以供作药作用,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成体去内脏,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其皮可制琴膜,也可以制成手包、钱包等工艺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之一。
         6.乌梢蛇 乌梢蛇又叫做乌蛇、乌风蛇。分布在我国的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乌梢蛇体长150~250厘米,体重0.5~1.5千克。生活在平原、山区和丘陵的田野间,常常在路边、农田附近或近水旁的草丛中活动。 乌梢蛇是无毒蛇,性较温和,行动敏捷,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乌梢蛇体背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两行鳞片黄色或黄褐色,外侧的两行鳞片黑色,纵贯至尾。身体背方后半部黑色,腹面白色。乌梢蛇卵生,每年7~8月产卵,每次产卵6~14枚。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为30天左右。幼蛇出壳后,性情较凶猛,爱咬人。 乌梢蛇嗜食蛙类,也食鱼类和晰蜴。 乌梢蛇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多制成蛇干出口。
 
        第二节 毒蛇的饲养管理与繁殖技术
 
        一、养蛇场所的种类与建造
       (一) 蛇场养蛇蛇场也称蛇园。场地选择应考虑蛇种及其野生习性等,尽量模拟蛇种野生状态下的生态环境,便于蛇觅食、蜕皮、交配等。如养尖吻蝮,宜选择坐北朝南、树多凉爽、靠近水源、环境僻静的山边建场;若养蝮蛇、银环蛇应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平原、丘陵、果园、菜园等处建场。 蛇场四周修建0.8米以上,用水泥灌浆砌成,防止老鼠打洞、蛇从洞穴逃脱。根据饲养不同蛇种的情况,可用内墙隔成数个小格,不同种类的蛇分开饲养,有些蛇种尖吻蝮与蝮蛇可以混养。墙的所有内角均宜做成弧形。围墙大门要设两层,内门开向场内,外门开向场外,这样既安全,又能防止蛇逃脱。也可不设门,人员利用活动梯进出蛇场。围墙内的设施有蛇窝(房)、水池、水沟、饲料池、假山、乱石堆、活动场、产卵室和孵化室等。 蛇窝有不同形式,修建成坟丘式、地洞式均可。一般的蛇窝可用砖石砌成,或用瓦缸作壁,外面堆以泥土。蛇窝高与内径长均为50厘米左右,顶上加盖防雨,并便于观察、取蛇和清扫。底层一部分深入地下,窝内铺些砂土或干草,要注意防水、通气和保温。每窝有两个洞口,其中一个朝南面或东南方向,令蛇能自由出入,这样规格的窝可容纳中等大小的蛇10~20条。若是30平方米的蛇园,营建5个蛇窝,大约可饲养尖吻蝮30条或蝮蛇100条。另外,也可建成蛇房。例如修建一座长5米、宽4米、高1.2米总计24立方米的蛇房。先在四周砌成20厘米厚和1.2米高的土墙,房顶上盖一块厚水泥板,房内中央内留出一条通道,两侧用砖砌成许多小格;每个小格的规格为20×20×15厘米,每个小格与前后左右的邻格相通。在总的通道出口处设一扇门,门的底部留几个小洞,供蛇进出。这扇门平时关闭,起到挡风遮雨、保温、保温作用。打开门,饲养员可弯腰进去检查。在蛇窝、蛇房边设有水沟,水沟的两端各通向饲料池与水池。水池饮水,必须保持水质的清洁卫生;饲料池经常放养一些黄鳝、泥鳅、青蛙和水草,并安装黑光灯诱虫,供青蛙和蛇捕食。蛇场的一侧留一块活动场,堆一假山或放些乱石,种植一些小灌木、鸡眼草和匾蓄草,供蛇隐身、栖息、活动、交配等。此外,建一个产卵室与孵化室。
         (二) 蛇箱养蛇 蛇箱可用木板制作,也可用砖石或水泥制作。其规格可大可小。一般认为1立方米体积可养1米长的蛇4~5条。一个晕箱只能养一个蛇种(雌、雄蛇可以合养)。蛇箱内壁要光滑,箱顶装小孔铁窗纱,再安装一个推拉门。箱底中央固定一个短树桩,供蛇蜕皮时蹭皮用。箱底再铺层5~6厘米厚的砂土,箱底一角放置一个小水盘,供蛇饮水与调节湿度。蛇箱养蛇占地少,简单易行、便于观察蛇的举止行为等,但活动范围小,不利于蛇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蛇箱饲养最好与小型蛇园饲养结合起来。利用蛇箱产卵、越冬及饲养幼蛇,平时将蛇养在园内。
 
        二、饲养管理
         1.食物与投饵 由于蛇种不同,对食物适口性不尽相同。每个蛇种对食物要求有一定选择性。例如银环蛇喜食黄鳝、泥鳅;眼镜蛇喜食青蛙与其他小蛇;尖吻蝮爱吃蛙类、蟾蜍、蜥蜴、鼠类和鸟类;眼镜王蛇喜食无毒蛇;滑鼠蛇喜食青蛙和蟾蜍;百花锦蛇喜食老鼠。应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时当地饲料资源选择食物,可通过捕、养、繁丰富食物来源。根据国外的经验,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鳞、矿物质等,铺以维生素A、B2、调以适量水灌入肠衣,制成香肠,诱导蛇进食,为广辟蛇的食物提供了借鉴。蛇的食量究竟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完整资料,一般认为在活动期间,每月的食量接近自身的体重。一条体重500克以上的尖吻蝮,每月约喂饵料250~750克。饵料必须丰富多样,这是养好蛇的关键所在。 在5~11月的活动期内,一般每半月投喂一次,或饲料池常备"活食",随时吃、任意捕。多数蛇类对食物需求量最大的月份是5月、7月和10月。5月份是怀卵期,对营养要求高。7月份是产卵期,产完卵后身体虚弱,需大量进食滋补身体。10月份处于冬眠前夕,需蓄积营养御寒和越冬。满足这三个阶段的营养需要是关系到养好蛇的大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平时大不蛇应分开管理,免得出现大蛇吞食小蛇现象。投喂时间随蛇种的活动规律而定,如金环蛇喜在夜间活动,应在晚间蛇出洞前,将饵料投在蛇窝附近,让蛇容易找到。饲料以新鲜的"活食"为好,严禁喂变质的蛋类,及时清除腐败的残饵。
         2.保护越冬过夏 蛇为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3℃以下时,即进入休眠状态。野生蛇类常因冬季严寒保温条件差,有时越冬越冬死亡1/3~2/3。因此,越冬管理非常重要,是关系到养蛇成败的大问题,越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入冬前抓好蛇增膘复壮,让蛇多吃、吃饱、吃好、体内沉积更多脂肪。不取或少取蛇毒。
        (2)给蛇窝、蛇房加土加草,封闭窝房门洞,严防有贼风侵袭。
        (3)群居过冬。把同种蛇十余条、几十条聚集在一起越冬,窝上盖上较厚的土层和稻草、麦秸等保温物,使蛇窝处于冻土层以下。群居越冬能使体温提高1~2度。平时不要去惊动蛇群,让蛇进入最佳冬眠状态。
        (4)窝房内放一盆清水,既可调节湿度,又可供蛇苏醒时饮用。越冬环境的相对温度维持在50%为宜。 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外界气温在零下5℃以下的条件下,一般均能安全越冬。若气温更低,应进一步采取防寒保温措施,在整个蛇窝房的顶部与四周覆盖1~5米厚的土,或在通道上人工取暖,安置电暖气或电热炉等,但不宜使窝房温度超过8℃以上,更不能使窝房的温度骤然升高或下降,否则会使整个窝房中的蛇时而出蛰(苏醒),时而入蛰(冬眠)而导致大量死亡。 此外,春回大地,蛇类复苏出洞的时候,也是容易死蛇的阶段,特别注意防风、防寒、保温,及时供给饵料和饮水。炎夏酷暑季节,外界气温超过35℃时,必须在蛇场内搭设计设荫棚,洒水降温。
         3.幼蛇的饲养 仔蛇孵出后1~2个月,可将其饲养蛇箱、大水泥管或大缸内,盖可用细孔铁丝网制成,正面箱板最好用厚玻璃,便于观察。底铺泥砂、草皮、上面放些砖瓦,供幼蛇隐藏。蛇箱内放置温度计,控制好温度、湿度。再放一盆饮用人。仔蛇孵出10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蜕皮。对孵出不久的幼蛇,灌喂生鸡蛋、添加一定量钙片和维生素A、D等混合饵料效果好,灌服工具可采用滴管或注射器。2个月龄后可继续用蛇箱养,也可移到蛇园养。可投喂小蚯蚓、昆虫、乳鼠、小泥鳅等饲料。 幼蛇死亡主要由于孵出后没能主动摄食、饮水及越冬初期温度偏高造成。因此,在越前采取灌喂等措施,使其获得充足的营养。越冬温度不宜超过5~8℃,要相对保持恒定为好。
         4.其它管理要点
        (1)搞好蛇园、蛇箱的清洁卫生 经常清除食物残骸、动物尸体和粪便等。做好饲料、饮水卫生。发现病蛇要及时隔离治疗。搞好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穿防护衣裤,携带捕蛇工具,不宜徒手捕捉。最好两人同时进入蛇园,蛇园准备急救药品与器材。场养或箱养都必须上盖上锁,经常检修围墙、门窗,发现洞隙应立即修补。 此外,防止老鹰、猫头鹰、黄鼠狼子等天敌窜入蛇场,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2)一旦被毒蛇咬伤,立即急救 首先减少活动,保持镇静;其次立即结扎。结扎部位应在伤口以上的一个关节近方;若小腿被咬伤,就应扎在膝关节的上端,每隔20~30分钟要放松1~2分钟;接着洗净伤口,扩创排毒。最好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清洗,用消毒过的小刀等,在两个毒牙的牙痕之间切成"-"形状,然后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最好用拔好罐吸出毒液;最后敷药与服药。疗效很高的蛇药有南通蛇药、上海群生蛇药、广东湛江蛇药、福建蛇等。参照说明书要求使用。若没有治疗经验或症状严重,必须尽快送至医院治疗,切忌延误。
 
        三、蛇的繁殖习性与人工孵化方法
        1.蛇类的繁殖习性 蛇类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的动物。自孵化生出后2~3年性器官成熟。蛇的雌雄在外形上区别不明显,比较容易区分的是,大小接近的同种蛇中,一般雌蛇头部较小,尾部较短胖;雄蛇头部较大,尾部较细长。当用两指紧捏肛孔后端时,雌蛇的肛孔显得平凹,雄蛇的肛孔中会露出两根"半阴茎",即一对交接器,这是准确鉴别蛇雌雄简而易行的方法。 蛇类在春季或秋季发情交配。在蛇的繁殖季节,雌蛇尾基部的一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雄蛇有一对交接器,即所谓"半阴茎",平时收缩至易尾基部内,交配时可从泄殖孔伸出,每次交配时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交配时,两蛇相互紧紧缠绕如油条状,头部在同一方,雄蛇身剧烈抖动,雌蛇则伏地不动,射精后雌雄蛇分开。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与几条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蛇虽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于雌蛇泄殖腔内的精子在3年内仍有受精能力。因此,人工饲养中,公、母蛇比例1:8便可。 蛇的生殖有卵生与卵胎生两种。蛇卵长椭圆形、卵壳坚硬,呈乳白色或浅黄色。卵多产在隐蔽良好,有一定温度、湿度的草地、落叶、肥堆中。除眼镜王蛇、尖吻蝮有护卵行为外,其他大多数蛇产完卵即离开产卵处,让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卵胎生的蛇,其卵在各自输卵管内发育,然后产一仔蛇。
         2.蛇卵的人工孵化 由于蛇卵的孵化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为提高孵化率可进行人工孵化。根据不同蛇种的产卵期,及时检查是否怀卵。检查时,首先用一只手将蛇的颈部捏住,动作要轻,另一只手从蛇的腹部轻轻按摩滑动至肛孔。若在腹蜕措到有凹处距肛孔越近,越说明快要产卵了。必须尽快将快要产卵的雌蛇关进蛇箱或产卵了。必须尽快将快要产卵的雌蛇关进蛇箱或产卵室产卵。 产下的蛇卵生必须及时放入孵化器内孵化。孵化器采用木箱或水缸均可。孵化方法以银坏蛇为例,先把大水缸放进阴凉干燥的孵化室,缸内放半缸(至少30厘米厚)的半干半湿的松土或细砂,然后将蛇卵平放于松土或细砂上面。缸面上盖有孔竹筛或铁丝网,以防老鼠吃蛋或小蛇出后逃逸。用适量新鲜干燥的稻草(麦秸或羊草)浸水1小时,湿透后拧干水放在卵面上,经3~5天再将草湿透拧干放上,以此方法调节湿度。每隔10天将卵翻动一次。整个孵化期,室温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以50%~90%为宜。经25~30天孵化,便可从卵壳外看到胚胎发育情况。若卵胚中的网状脉管逐渐变粗,逐步扩散,说明胚胎发育良好,能孵出小蛇,若胚胎没有肪管或脉管呈斑点状且不扩散,说明胚胎已经夭折,则不能孵出仔蛇,需及时剔除。一般孵化期多为40~50天。仔蛇出壳时,是利用卵齿划破卵壳,呈2~4条一厘米长的破口,头部先伸出壳外,身躯缓慢爬出,约经过20~23小时才完全出壳。则出壳的仔蛇外形与成蛇一样,活动轻盈敏捷。但往往不能主动摄食和饮水,必须人工铺助喂以饵料,详见本节幼蛇的饲养。
 
         人工孵化成败的关键有以下三点:
        (1)及时集卵,尽早孵化 若卵存入过久或经阳光暴晒就会降低孵化率。
        (2)卵必须平放,不能竖放 孵化过程中,每10天翻卵一次,结合翻卵检查卵胚发育情况,及时剔出死胚卵。
        (3)及时调节温湿度 若温度低20℃,相对湿度高于90%,孵化期会延长,孵化率降低;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40%,卵水分蒸发快,卵产生凹陷,孵化率也很低。因此,孵化核心条件是掌握好温、湿度。当温、湿度不正常时,应立即采取调节措施。如湿度太大时,及时打开箱盖或缸盖,挥发一下水分;或距卵面30~40厘米处放置一个60℃温水的热水袋,加速水分蒸发;或适当加大通风换气,降低湿度。
 
         第三节 蛇病防治
 
         养蛇是以生产食用蛇和药材为目的一项事业。随着养蛇业的发展,预防和治疗蛇的疾病便越来越突出。对于蛇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首先是要对蛇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检疫,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病情,及早诊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蛇类在自然界中的病态状况,一般不易被人们所注意。但在人工饲养状态下,蛇类自身的患病状况,便显露在人们面前。总的来讲,蛇类所患疾病的种类很多,但由于人工饲养商品蛇的历史较短,生产规模有限,各蛇场之间在蛇病状况方面交流不多,对蛇的疾病状况及蛇病防治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因此,有些蛇病也只仅限于预防,而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与诊治的最佳措施。这里仅就蛇类常见的一些疾病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口腔炎 蛇类的口腔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患病后,两颌肿胀,牙根红肿,口腔内可见溃烂或有脓样分泌物。病蛇一般头部昂起,口微张而不能闭气,不能进食,严重时甚至死亡。 口腔炎多发生在冬眠之后,由于冬眠的消耗使蛇的体质急剧下降,蛇体本身抵抗细菌侵染的能力极差。此时,若蛇窝内湿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又差,导致口腔内病菌大量繁殖,极易感染口腔炎;毒蛇采毒时,由于手法太重,伤其口腔,造成病菌侵入,也极易感染口腔炎;或捕捉蛇时,刮伤毒牙,也能造成口腔炎。 口腔炎为细菌侵染所致,故有一定的传染性,不及时治疗的话,发病率可以高达50%以上,这是造成冬眠后蛇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此病治疗可用脱脂棉揩净病蛇口腔内溃烂的脓样分泌物后,再用硼酸溶液冲洗口腔进行消毒。消毒后,每天用紫药水涂1~2次,直至症状消除为止。或用"冰硼散"、或用"锡类散"在患处敷少许,每天敷一次,直至症状消失。如果蛇窝内湿度太大,则需清洗。或是在组合箱或种蛇箱内饲养的蛇,除了清洗箱外,宜将蛇箱置太阳下曝晒进行清毒。若因采毒造成的病患,今后要注意采毒手法不要太重。
        二、肠炎 蛇患肠炎后,往往表现为进食困难,很少时食,甚至不进食;食态呆滞,不活动;排便甚稀、或排出污绿色粪便。致使蛇的身体消瘦,尤以尾部消瘦更为明显,可见到皱褶。发病严重时,可以致蛇死亡。 肠炎是肠道内的细菌大量孳生,致使生产消化不良引起。升复合维生素B液,直至症状消失。预防方法是将四环素与黄连素各4~5片研碎,加硼酸10克,用温开水500克溶解,晾至室温后,将蛇泡在药液中进行洗浴,也能较好地防治肠炎。 此外,蛇窝的通风、干燥、清洁卫生等,也是预防肠炎发生所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肺炎 蛇的肺炎是由于肺泡发炎,出现水肿而引起蛇的呼吸困难,以致窒息而死。蛇类患肺炎后,由于呼吸不畅,多逗留在蛇窝外盘游不安。也是此期蛇类、尤其是幼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温度高,湿度大,骤冷骤热的剧烈变化和空气污浊,是蛇患肺炎的主要原因。在这种环境中,体质差或产后尚未复原、或冬眠后体质较弱的成蛇的发病率较高。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若治疗不及时,有时在2~5天内便会危及全群。 蛇类肺炎病的防治着重于预防方面。首先是注意保持蛇窝、蛇运动场、蛇房等场所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其次是注意越冬场所或蛇窝的干燥和稳定而适宜的温度,避免出现高热高湿。若是在蛇房内养蛇,当因当季室过高而采取通风降温时,要避免冷风接吹向蛇体。再者,发现病蛇后,要及时将病蛇隔离,并在蛇类栖息活动的场所,用来苏水等进行消毒。
        四、霉斑病 蛇类的霉斑病是由于霉菌感染所致。蛇患霉斑病后,其腹部鳞片上出现点状或块状的黑色霉斑,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延伸到背部,直至蔓延全身。霉斑病可致使蛇体局部溃烂,以致由于溃烂而造成蛇的死亡。 霉斑病的发生与蛇窝内过于潮湿和不清洁、有适宜霉菌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而造成的。此病在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或因蛇场的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蛇房、蛇窝、养蛇箱的壁面潮湿等等,使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又会使已感染有霉菌的蛇体上的霉菌进一步快速繁衍,严重威胁着蛇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严重时,将造成蛇的大量死亡。霉斑病的治疗相对简单一些。用1%~2%的碘酒涂于患处,每天2~3次,约一周左右便可痊愈。 霉斑病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是查找蛇房、蛇窝、蛇箱等内部产后潮湿的原因,找出潮湿的根源并予以改进。其次是,经常及时清扫蛇房、蛇窝、蛇箱,经常及时予适当的通风换气。减少蛇类栖息环境中的高潮湿状况,可在蛇房、蛇窝、蛇箱内放入一些木炭或生石灰吸潮。当木炭或生石灰吸潮变得潮湿时,应重新换上干的木炭或生石灰。生石灰要包在纸或纱由布中,以便于更换。
        五、脓肿病 蛇类的脓肿病是由于蛇体创伤受到感染所致。蛇患脓肿病后,伤口处肿胀以致溃烂。当脓肿与溃烂扩大到一定期程度、或由于脓肿或溃烂使蛇蜕不下皮时,也会造成蛇的死亡。 蛇的脓肿病往往是由于蛇体上的创伤,如,蛇类彼此之间相互的咬斗而出现的伤口;在运输蛇类的过程中,蛇笼等对于蛇的挂伤与擦伤;拔掉蛇体上的蛇螨时,可能造成的伤口等等,如这些伤口未能及时处理,致使感染细菌,造成了脓肿病的发和生。 脓肿病的治疗,主要是在伤口出现时,用紫药水或1%~2%碘酒涂抹于患处,每天2~3次,至伤口愈合为止。一般情况下,约经5~10天的治疗,便可以痊愈。
         六、蛇类的外寄生虫病 蛇类的外寄生虫主要是螨类。蛇螨寄生在蛇皮上,以吸食蛇血为生,严重影响着蛇的健康。蛇螨的种类很多,不同种蛇所寄生的蛇螨也不完全相同。对于个体较大的蛇螨,可以采取将蛇螨拔除的方法。但拔除蛇螨后,一定要在伤口处涂抹药水或碘酒,防止伤口感染细菌而患其它疾病。 通常蛇类寄生了螨类后,用蓖麻涂抹蛇身,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原因是,蓖麻油涂抹于蛇身后,在蛇体表面形成了一层蓖麻薄膜。由于这种薄膜不透气,使得寄生在蛇皮上的蛇螨因不能进行呼吸而死亡;另一方面是,在蛇蜕皮时,这层蓖麻汕膜与蛇蜕一同蜕下,也就使寄生在蛇皮上的蛇螨随旧皮蜕下。从而,起到了治疗蛇螨的作用。请注意,具有蛇螨的蛇蜕,一定要烧掉,防止蛇螨再次脱离蛇蜕,而重新寄生在其它蛇体上。
        七、蛇的内寄生虫 蛇类的寄生虫种类较多,如寄生于蛇肺部和气管的鞭节舌虫,寄生在蛇胆囊中的异双盘吸虫等。但由于人工饲养商品蛇的历史较短,生产规模有限,各蛇场之间在蛇病状况上的交流不多,对蛇的内寄生虫状况及防治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并且,有些药物在治疗蛇的药寄生虫时,若是用药量小,对内寄生虫不起作用;若是用药量略大一些,虽然还没有达到内寄生虫的致死量,却足以使蛇致死。因此,有关蛇的内寄生虫的治疗,尚有待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节 毒蛇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 产品的初加工
        1.金钱白花蛇的加工 银环蛇刚孵出7~10天的幼蛇,经过加工即为金钱白花蛇的药用商品,是一种较名贵的药材,加工方法是把幼蛇浸泡在60%浓度的酒精中致死,用小刀在腹部从头到尾剖开,取出内脏洗净,再用酒精浸泡24小时,取出后晒至半干,盘成圆形,头在内,尾在外,头销翘起,将尾缩夹在蛇口内,用两根细竹签交叉横穿,固定盘曲圆形,继续用文火烘制至全干。   
        2.蛇蜕的加工 蛇蜕是蛇类蜕下的皮壳。中药称为"龙衣",经采取后洗出泥沙,晒干备用或出售给药品采购站。
        3.蛇皮的加工 用细绳栓系蛇颈,将其悬挂起来,用刀在颈部环割其皮,然后由前向后翻剥成一个圆筒状蛇皮。筒内充以细沙,使皮均匀扩张、晾干;倒出细砂后从腹面正中剪开备用。
        4.蕲蛇鲞 将尖吻蝮蛇杀死,剖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绕成圆盘状,在盘状相连处,用麻线缝几针、烘干。垭后拆除麻线和竹片。此为蛇类出口中的代表种类。药用价值很高。蕲蛇又是中成药大活络丹、再造丸的主要原料之一。
        5.乌蛇干 将乌蛇处死剥皮,除去内脏和蛇胆、卷成圆盘形,置于铁丝拧成的十字架上,以柴火熏,经常翻动,熏至色发黑,但切勿熏焦。取下,晒干透即成市售乌蛇。
         6.乌蛇肉 将乌蛇干去头,用黄酒闷透,取出后去骨,晒干备用。
         7.蛇胆的加工 蛇胆是价格昂贵的药材。取胆方法是:双脚踩住蛇的头部与肛孔处,腹面朝上,从其中段偏后处剪开3.3厘米左右长的刀口,使蛇胆露出,然后小心将胆管切断,取出胆囊。胆囊取出后,用丝线结扎好胆囊管,悬吊阴干处备用,或将胆囊直接浸入白酒中保存。也可用注射针头抽取胆汁,每次抽取一部分,一个月左右抽一次。取得的胆汁放入50度以上的白酒,再把经过加工的川贝未或陈皮未分别放入,待其吸透后取出晒干,即制成蛇胆川贝未或蛇胆陈皮未。 若取胆汁前逗引蛇激怒或饥饿一个月左右,能明显增加胆汁含量。
 
        二、蛇毒的采集与初步加工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对蛇毒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对蛇毒需求量日趋加大。但对于蛇毒的采集、干燥与保存恰当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蛇毒质量的大问题。
         1.采毒时间 一般6~10月为采毒期,7~8月为采毒高峰期。东北地区的采毒期为6~9月。采毒间隔时间一个月左右为好。
         2.采毒方法 目前各地较常用的是双手挤压咬皿法。该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一般由两人操作。取60毫升烧杯一个,用胶布固定在操作台的边缘。一个将蛇从蛇箱(笼)取出,另一人用右手轻握蛇颈部,迫使蛇张口,使毒牙置于烧杯内缘,然后令其咬住杯口。同时,用左手手指在毒腺部位轻轻挤压,即可采取蛇毒。 采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采取前一周不供食,只供饮水,这样能提高采毒量;抓蛇采毒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抓蛇要稳、准、快、轻抓轻放。 放蛇时,先放蛇身,后放蛇头,切实做好术者自身安全;不同蛇种的蛇毒不能混合;经常采毒的蛇易患口腔炎,要及时治疗。
         3.影响蛇毒分泌量的因素菜 影响毒蛇排毒量的因素很多。以蝮蛇为例,排毒量最多的月份是7~8月,最少的为12月与1月。 蛇的排毒量与自身营养水平、体重大小、代谢机能等有很密切的关系,体重大、个体长的排毒量也多。体长大小接近的,雌蛇排毒量稍高于雄蛇。野外捕捉的蛇较人工饲养的蛇排毒量高。
         4.蛇毒的干燥和保存 新鲜的毒液置于常温下很容易变质,即使放置在普通冰箱内充其量也只能保存10~15天。因此,蛇毒必须进行真空干燥。干燥的步骤是,把新鲜蛇毒离心除去杂质,然后放入冰条冷冻。再将放有冰冻蛇毒的玻璃移至真空干燥中。干燥器的底层放一些硅胶或氯化钙作为干燥剂,干燥剂上面覆盖几层纱布,纱布上面放装有蛇毒的玻璃皿。接着用真空泵抽气。抽气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若发现蛇毒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需暂停片刻再抽,直至基本干燥;再静放24小时,使蛇毒彻底干燥,变成松脆的结晶状鳞形小块或大小不等的颗粒,这就是粗制干毒。刮下干毒分装在小瓶中,用蜡熔封,外包黑纸,注明蛇种、制备日期,置于冰箱或阴凉处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