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的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2011-03-27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的部位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份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静脉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通常将静脉炎分为深静脉炎和浅静脉炎两种。静脉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本文就发生在肢体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做简要的说明。
  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
  1、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生溶液,均能刺激浅静脉内膜,造成静脉壁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并有明显的静脉炎反应。
  2、静脉内反复置留插管,超过24h,持续性输液,常可使浅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静脉炎反应。
  3、下肢静脉曲张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血液淤滞,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
  通常情况下,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一些潜在的外在因素造成的,因此,对于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预防就要杜绝这些危险的外在因素,这样可以大幅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同时,发生静脉炎后不必惊慌,要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表现

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引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cm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的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显红肿、压痛、血管变韧,可扪及条索状物,有的表现为银叉或串珠状,开始较柔软,逐渐变硬,直径大约3~5mm。根据受累静脉的不同走向,呈迂曲或直线状,与皮肤轻度粘连。上臂外展或高举时可见覆盖病变浅静脉的皮肤凹陷形如浅沟,索状物更加明显,呈弓弦状。
  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比较轻微,至多有体温升高或白细胞轻度升高。本病有复发倾向,复发的病变可能发生于原来的静脉或其他的静脉,受累区域显示有慢性炎症征象。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部分病例血栓蔓延可达隐、股静脉汇合处,有累及深静脉和并发肺栓塞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类型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的部位,多数因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临床所见主要是单独侵犯1条浅静脉。沿着肢体的浅静脉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常可摸到硬结节或硬性索状物,有明显压痛,有时有患肢肿胀。当浅静脉周围出现大片状炎症反应是,则为静脉炎及其周围炎,是明显的温热蕴结。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患处炎症吸收消退后,局部皮肤遗留色素沉着和有无痛性硬性索状物;有时,这种血栓静脉纤维性变化,往往遗留微痛感覍,需1-3个月才能消失。


   化学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开始受累范围较为广泛,往往包括受输淮的整条浅静脉,终止于近远段浅静脉与深静脉汇合处。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静脉再通,又可作为输液途径。


    瘀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还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有长期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因静脉瘀血和皮肤营养性变化,常合并瘀滞性皮炎、小腿慢性溃疡及丹毒;②起病比较缓慢,病程长,往往多次反复发作;③病变大多局限,部分病例血栓蔓延可达隐股静脉汇合处,有累及深静脉和并发肺栓塞的可能。


   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静脉插管输液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烧伤和重危病人及免疫受到抑制者,由于小腿内踝是常用来进行插管输液的部位,所以病变位于大隐静脉者最多见。化脓性病灶常在导管顶端留在静脉内的位置,有的在整个受累静脉内,呈跳跃式存在,即在两个化脓病灶之间,可间隔一小段相对正常的静脉。一般在插管输液后1周内发病,最迟可在拔管后1个月发病。主症是原因不明的败血症。病变虽然位于浅静脉,但常无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局部表现。极少患者可直接发生脓毒性栓塞或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在追查原因时,才发现是由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所引起。


    不同病因引起的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其转归与预后也不同。化学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当祛除其诱因,即停止输液或静脉穿刺后经适当治疗、休息,症状可在短期内消退且不易复发。瘀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般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血管壁炎症为主,与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肺栓塞。但方献中有报道,发生于大隐静脉主干者,可以扩展,甚至可越过股隐静脉瓣而累及深静脉,并发肺栓塞,应引起警惕。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脓毒败血症或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常危及患者生命,误诊误治常预后不佳

静脉炎如何护理

静脉炎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简单的讲,静脉炎就是静脉血管的炎症。导致静脉炎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已经发生静脉炎了可是患者毫不知情。在发现静脉炎后,处理要做好治疗工作外,对于静脉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由周围血管病的专家为我们介绍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静脉炎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静脉炎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进行静脉炎患病部位的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细菌性静脉炎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导致的静脉炎,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静脉炎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做好静脉炎的护理工作就可用有效的保证静脉炎的康复工作的顺利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病因病机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气血淤滞,或输血、输液,脉络受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脉道阻塞而发本病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鉴别诊断(一)

1、结节性红斑  多发于青年女性,与风湿疾病有关,以春秋季节多见。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侧,大小不一,直径1-5cm,可有数个或数十个,色鲜红,由鲜红渐变暗红,疼痛,不破溃,呈贺形、片状或斑块状。结节消退后不留痕迹,易复发。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等上感症状,血沉加快。
2、硬红斑   为皮肤结核的一种类型,多见于青年女性,以小腿的下1/3屈侧多见,呈对称性,与皮肤粘连,有融和倾向,边界不清楚,呈紫红色,一般不高出皮肤,触之坚硬,有累微压痛或酸痛,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硬结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在冬季易复发。有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病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沉加快。
3、结节性血管炎  本病多发于30-50岁妇女,皮损为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多发于小腿和足跖部,结节呈小圆形,潮红色或紫红色,结节表面有色素沉着,可发生溃破,病程长,多反复发作。单侧或双侧发病,双侧发病时结节常不对称。其病理特点:“动脉和静脉皆可受累,管壁增厚,管腔闭塞,可有血栓形成,外膜、肌层均有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本病可侵犯其他器官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鉴别诊断(二)

1、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皮损以皮下结节多见,也可见红斑、紫癜、网状青斑等,结节沿小腿小动脉分布,可活动,皮肤发红、疼痛,可发生溃疡。常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关节痛、多汗等,还可有胃肠、心、肺、肾、神经、肌肉、脑等组织器官同时受累。
2、结节性多动脉炎  皮损为多形性结节,多发生于小腿,沿动脉排列,如黄豆大或更大,疼痛和压痛,可推动或与皮肤粘连,呈正常皮色或玫瑰色。本病结节可以坏死,形成溃疡。少数患者只累及皮肤,预后较好,多数为系统性病变,累及多个器官,以肾脏为主,伴有发热、多汗和关节酸痛等,最后以肾功能衰竭为致死原因。
3、下肢丹毒  发病部位以小腿申侧面多见,初起有恶寒、高热、头痛、纳呆、便秘等全身症状,继则皮肤出现红斑、灼热、疼痛、色如涂丹,压之褪色。红斑的边缘稍凸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在红斑向周围扩散的同时,中央部分可逐渐痊愈而褪为暗红或棕黄色。另外,丹毒近端的淋巴结还可以肿痛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