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百戏的历史与开发价值

 马忠平china 2011-03-27
                          茶百戏的历史与开发价值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
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是宋徽宗和大臣、文人的推崇的高雅艺术。分茶始见于唐,唐代诗文《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了分茶的景象:“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将分茶做到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分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描述了宋徽宗亲自为大臣们分茶的情景:“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茶百戏自古以来就在闽北武夷山一带流传。唐代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记载:“武夷春暖月初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说明武夷山在唐代已初现分茶雏形。到了宋代,由于受到杨万里、范仲淹和章岷等众多文人的推崇,分茶在闽北得到较大推广。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分茶十分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载:“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这首斗茶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武夷山比试点茶、分茶的盛况,诗中章岷就是闽北浦城人。 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分茶流传。元代崇安人刘说道在《咏头春贡茶》诗中描述了分茶情景:灵芽得春先,龙焙收奇芬。进入蓬莱宫,翠瓯生白云。明代崇安人邱云霄在《酬蓝茶仙见寄先春》中记载:“品落龙团翠,香翻蟹眼花”,描述了武夷山一带点茶、分茶的景象。清代后未见分茶记载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法流传
    现代茶百戏的研究恢复源于国际茶文化交流。笔者1984年毕业于农大茶学专业,在大学期间了解了有关点茶、分茶的历史1997年被福建省对外友协选派到日本冲绳留学(研修)茶学和农业管理,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2004年我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如竹筅、水注等茶具中得到启发2005年5月自筹资金,选择适合的茶园,通过对不同的茶树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的采摘标准以及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上百次的对比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用自己加工的茶叶原料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起初图案显现不够明显,保留的时间较短,观赏性不强。经技术分析和反复实验,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4小时。目前茶百戏作品和插花等景物相配,可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图景,如适用于婚庆的“龙凤呈祥”适用于企业庆典的“马到成功”等等。目前分茶已做成欣赏和品饮兼备、(抹茶)点茶法和(团饼茶)冲泡法并用、养生和怡情共存的一种新型的茶类,逐步做成跨越时代、雅俗共融的艺术珍品。
茶百戏是独树一帜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于游人观赏、品饮、体验,适用于各种高规格的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档次,同时也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武夷山和武夷茶的影响力。
茶百戏是观赏、品饮和保健兼备的古茶艺,可以丰富我国的养身文化。茶百戏不仅能够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给人于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同时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分茶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类、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