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问答

 昵称503199 2011-03-27

问:为什么2003年9月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又恢复到以文体为单元?这次修订与“新课标”有什么联系吗?
答:2003年秋季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是在2000~2003年试验修订版的基础上修订的。这次修订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部在2002年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这套教材在试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以及来自教学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原来教材的现代文单元,是按照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如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等为线索编排单元的,尽管当时我们强调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是综合的,而不宜“单打一”式地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教师仅仅围绕着单元教学目标,即某一个能力训练点组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中更加强调整体感知,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所以这次修订时作了一些调整,仍以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同时兼顾文体编排单元。
问:“新课标”说要“变革学习方式”,是否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那么,教材将处于怎样的新的位置上?
答:新课标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有纠正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用意。按照课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强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要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别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学。只是说不要像过去那样,完全由教师“注入式”地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讲要讲到点子上,是点拨式的,要言不烦,更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参与作用。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问:“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和老师或许会作这样的理解:学生从此可以对文本进行个性阅读、自由阅读,不必再寻找什么“标准答案”;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似乎就不能指出错误了。究竟应如何正确看待“新课标”中所说的 “独立阅读”“个性阅读”?原来阐释答案的“教参”今后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内容上又会作怎样的改动?
答:如果把新课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为“不必再寻找什么‘标准答案’”,或学生阅读中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能指出,这恐怕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是基于现代阅读学理论提出来的。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注意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体验,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教参”的编法当然也需要改革。过去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阐释答案,结论性的话太多,总是“通过了……,描写了……,说明了……,分析了……,歌颂了……,赞扬了……,批判了……”等等,显得太绝对了,学生只要记住这些结论性的话,考试就能拿高分。根据现代阅读学理论,同一篇文章(作品),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阅读能力等等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读者阅读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硬是拿一个结论强迫他们接受,是违背阅读学的规律的。更何况,“教参”上的分析和解说有时也可能是片面的或根本就是错误的呢?现行教材的教参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对课文的分析或解说,重在思路的研讨或阅读方法的点拨,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一些备课的参考资料,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方面改革的力度将会更大。
问: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后,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会不会出现更多的偏科现象?换句话说,会不会出现更多的“韩寒”?
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语文课程区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且采用学分制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课程10学分,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选修课可达到14学分,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的需要或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水平层次,选修有关课程。如果选修4门,获得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如果选修7门,获得14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较高要求。也就是说,必修的10学分,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都要达到的,保证“共同基础”,是“基本口粮”;选修的8学分或14学分,保证学生的多样选择,应该不会出现偏科现象或出现更多的“韩寒”。
问:2004年秋,“新课标”实验教材将进入实验区。这套新教材与目前使用的教材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答:教育部已于2003年5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目前也正在紧张地编写之中。2004年初,教育部将组织对高中一年级使用的新教材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将于2004年秋季进入部分实验区。这套新教材与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最大的区别是,新教材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编写的,体现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而目前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编写和修订的。这套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开展试验,于2000年秋季开始向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经过1997~2000年的试验本阶段、2000~2003年的试验修订本阶段,已经用了完整的两轮。2003年秋季开始使用第三轮,这一轮用下来,就要到2006年了。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社会,语文课程要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套教材已连续使用了近10年,也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也该有新的教材来取代它了。
(此为《中华活页文选》对作者的采访实录,已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2003年第 期
2005-04-04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