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集

 书香润 2011-03-28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

一、基础知识:(18分)

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3分)

A.禁(gù) (jí)  文绉(zhōu)    B.胡(zì) (yǒu) 一绺(lǚ )

C.解(pōu) (qí) (yòu)       D(zhì) (càn) 祖母(shù)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肖声匿迹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

C.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 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 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5.考考你:(3分)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____       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出两个:_______    _____               

6.仿写句子。(3分)

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_________                       __ ___,让人___                     _____

二、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4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问题。(12分)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①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②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③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7.选择恰当词语(A.必然 B.当然 C.诚然 D.自然)填在文中①                      三处。3分)

8.从表达方式上讲,文段(甲)以____ __  ___为主,文段(乙)以_______    __为主。2分)

9.“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刺耳”的原因是_                               _ __。2分)

10.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认识。3分)

11.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_____________                                    __(事件)。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2.段①在内容和结构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3.段②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3分)

14.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3分)

15.“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中“慈母”和“严父”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6.怎样评价母亲的教子方法?请你根据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5分)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7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 3分)

 

18.第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3分)

 

19.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自己什么3

 

20.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1.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 3分)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

1.下列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fěi) (dàn)   (qiè)   B.(áo) (dì) (dìnɡ)

C.(qiān)(yǎnɡ)(yǐnɡ)   D.(chì) (kuì) (xiào)

2.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趋炎附势的小人,历来被人们所不齿。

B.林则徐为人刚直不阿,以民族大义为重,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C.成绩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义愤填膺不应该是共产党员该做的,该想该做的是礼尚往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近一次模拟考试中,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都超过了80分。

B.我不但支持他,而且连反对过他的人也支持他了。

C.这种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

D.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4分)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2)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3)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4)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5.仿照下列句式,发挥想象,写出一个关于春的拟人句。(3分)

例句:(1)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飞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把春风春雨送到人间。

                                                                             

.阅读理解(44分)

(一)13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  )的宝珠山茶,(  )的单瓣梅花,(  )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  )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撇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发,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6、将下面相应的内容填入空白处,其顺序是             。(2分)

A、白中隐青       B、冷绿     C、深蓝     D、血红

7、本文抓住了江南的雪           和北国的雪          的特点,进行描绘,展现了两幅形象鲜明,特色各具的生动画面。(2分)

8、画“   ”的句子是作者的       之景,在描写中作者借助            

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来感受江南雪的美好。(3分)

9、作者最欣赏的景物是什么? (     )(3分)

A、暖国的雨    B、江南的雪        C、北国的雪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3分)

                                 

(二)(17分)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争鸣。看吧,狂风紧紧   A、抓 B、抱 C、拥)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    A、摔 B、甩 C、抛)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A、摔 B、扔 C、砸)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双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11、把正确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12、面对凶暴的乌云,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表现了波浪的什么精神?(3分)

                                           

13、文中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3分)

A、勇敢高傲   B、热情乐观   C、敏感聪慧  D、敏捷矫健

14、“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  )(3分)

A、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D、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15、上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

16、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

 

(三)海 燕(14分)

①当春间二三月,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着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怠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②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③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④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⑤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⑥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⑦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⑧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原文较长,有删节 郑振铎1927年作)

17.仔细阅读全文,(1)找出最能表现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特点的词语。(2分)

 

2)作者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背景是怎样的?(2

18.本文写的是海燕,为什么先从故乡的小燕子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作者见到海燕,托物寄思,在文中有两处抒情描写,一在中间,一在结尾,其作用是:(4

1)中间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3

  第三单元

.积累·运用(1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3)

A.迁徙(xǐ)     (jí)    (pì)     挑衅(xìn)

B.缄(jiān)   贪婪(lán)   徘徊(huái)   干涸(hé)

C.狩(shǒu)   (shěn)  (niè)齿    戈壁 (gē)

D.牟(móu)    (mǎo)    (dǔ)     咫尺(zhǐ)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任劳任怨  缄默  胸有成竹           B.自不量力  雾蔼  鼠目寸光

C.苍海桑田  迁徒  相辅相成           D.前仆后继  箫瑟  目空一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书·西域传》记载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为什么今天来看足球赛的人数比上次几乎少了一倍。

 B.中学生是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

C.谁也不会否认李老师的讲课水平在全校是出类拔萃的。

D.桂林的阳春三月更加显示出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   ,让那安闲的雨丝,   让那多情的雨丝,   让那无声的雨丝,    

①抹去你思维上的俗  ②诉说你心中的爱 ③洗去你心灵上的尘  ④拨动你的心底的弦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4分)

①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    )

②我怎么也笑不住,陷入了迷惘的沉思。(    )

③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

④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

.阅读理解( 41分)

(一)、(16分)

①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祼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②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③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④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⑤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⑥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7.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悲剧”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2)

9.“这出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2)

10、“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中“痛苦”和“无奈”分别指什么?(3)

                                      

                                                                            

1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12、文中的两个感叹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

                                            

13、第⑥段中列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2                                        

                                                                                   

(二)撒哈拉的变迁13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本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成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4.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15.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3分)

             )——(              )———(               )——沙漠

16.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分析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4分)

1)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       

2)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 动物的骗术(12分)

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⑥有的动物甚至会“诈术”。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一条小鱼,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食美味。

⑦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

18、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19、认真阅读短文,可以看出动物玩弄骗术的方式有             等几种。(2)

20、文章说明了动物“弄虚作假”的方式,采用了     的方法,从局部看,则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                (4)

21、摘录原文语句回答,加点为“这点”是指            

22、加点词“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 

  第四单元   

.积累·运用(1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3分)

A.xī   西yǐ    龙吟虎huì   B.xiàn   chàn   穷形尽xiàng

C.lái   qī  未雨绸miù      D.lòu   mú   止渴jiū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C.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击败对手。

D.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的表明自己的见解。

3.指出对每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记叙)

B.她生着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描写)

C.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说明)

D.这篇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抒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5.与下段文字衔接自然、连贯、得体的一句是         (3)

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创造的知识;哲人拍了拍地球仪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农民望了望金黄的麦浪说,       

        ……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A.财富就是广阔的田野        B.财富就是成长的麦苗

C.财富就是收获的庄稼        D.财富就是播下的种子 

6、根据要求填写。(4分)

()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精神的诗句是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阅读理解(41分)

(一)(16分)

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概括这两段的内容。3分)

8.“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3

 

9.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年轻妇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0.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3分)

 

11.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4分)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二)(13分)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账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4分)

13、划横线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分)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你的家乡端午节有何风俗?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种。(4分)

 

(三)山西刀削面(12分)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xíng,使其变软)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均,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16、山西人喜食刀削面是因为其具有               的特征。(2)

17、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18、选文画线句中的“一般”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19、山西有刀削面、汾酒、老陈醋,我们雷州市也有很多的地方特产,请写出你熟悉的一种特产名称,并简要介绍其特点。(3分)

特产:                               

特点:                                        

 第五单元

一、基础知识平台(21分)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duō)  (piǎo)  弗之(dài)  B(huá)  (léng)  (miǎo)

C(jūn)  (dān)  (zhé)     D(chán)  (qián)  (jí)

2、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学舍,书馆)    (气味,臭味)      B.铁未(销蚀)     (端起)

C在必醉(期望)      (胜过)            D(至,到)     (处所)

3.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水皆缥碧    天山共色    不求甚解    德隆望尊

B.奇山异水    泠泠作响    不慕荣利    援疑质理

C.疏条交映    千百成蜂    箪瓢屡空    衔觞赋诗

D.短褐穿结    负箧曳屣    风烟俱净    天下独绝

4.下列各项中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比喻  排比  排比  拟人          B.拟人  对偶  排比  拟人

C.比喻  对偶  排比  拟人          D.比喻  对偶  拟人  比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6、对下列各句朗读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朝

B、《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清朝

C、《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朝

D、《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

.阅读·品味(39分)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选段,并回答811题(15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荣利(                        2)性酒(                   

3醉而退(                        4晏如也(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0、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

                                                                               

                                                                               

11、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二)阅读韩愈的《马说》文,并回答1215题。(14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之不以其道(                 4)一食尽粟一石(               

13、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         B.  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     学而时习

1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4分)

15、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分)

(三)丑 女 效 颦 (10分)

西施①病心而颦②其里,其里③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④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而去之走。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②颦(pín):皱眉头。③里:乡里。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④坚:紧紧地。⑤挈(qiè):携。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其里之丑人见而之(      )

⑵挈妻子而(    )(     )

17.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8.选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一致的一项(    )(2分)

例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A.默而识之           B.敏而好学 

C.人不知而不愠       D.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19.试写成语“东施效颦”的二个近义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0.富人、穷人对丑人避而不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六单元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5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水尤清(liè)    往来(xī)    筹交错(gōng)  脱笼之(hú)

B.为为屿(chí)    幽邃(cuàng)   淫雨霏霏(fēi)    沙之鸟(pù)

C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tāng)    尤美(hè)    浪之鳞(xiā)

D尔远逝(chù)    薄暮冥冥(míng)    飞沙走(lì)    海阑干(hán)

2、下列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动        满目萧         B  或异二者之       山峦晴雪所洗

C神情与苏黄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D游人而禽鸟乐   国怀乡

3、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走送     属予作文以记       B全石为底      其境过清

C迁客骚人,多会 冷光之乍出匣也   D城居者未之知也  感激悲者矣

4、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百废具兴      C、偕数友出东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5、根据提示默写下列诗文句子。(3分)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是:                            

二、阅读

(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1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佁然不动(                    其岸势犬牙差互            

蛇行(                    其境过            

2、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3

3、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3

4、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3

 

(二)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各题。16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字词。6

增其旧制    增:                            去国怀乡    国: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景:               惊:              

2、选出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3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对“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

A.是进步忧愁,退步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B.这样前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C.这样在朝为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为民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D.真是在朝为官也忧愁,不在朝为民也忧愁,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理解填空。4

    (1)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2)文中表达作者政治追求的句子是: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16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

尤美                             饮少             

树林阴                             日出而林                

2、选出对“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3

A.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挽着走,来来往往不断,滁州的人在游玩。

B.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老老小小来往不断,这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C.老年人和小孩互相扶持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D.老年人提携着小孩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人们在游玩啊。

3、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

4、第三段文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各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 3

 

5、通过你的理解,作者都“乐”了些什么?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