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

 海之蓝* 2011-03-28
三十六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古兵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
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出处今译】
  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
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
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
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
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
征辽事略》)。
第2计 "围魏救赵"
  【古兵法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原文今译】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出处原文】
  "夫解……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
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出处今译】
  凡是解……化解了。现在梁赵交战,精兵强将必然全部投入放在邯郸前线,国内只留一些老弱病残。您不如带部队
迅速插入魏国的后方大梁,占据京城的要道,冲击目前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放弃赵国而去自救。这一举既解了赵
国之围,又能进一步击败魏国。
第3计 "借刀杀人"
【古兵法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原文今译】
  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付出代价,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
的呀。
  【出处原文】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出处今译】
  敌方已经显露,而另一种势力又在发展,将要有所行动;就应该借这股力量去摧毁敌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古兵法原文】
  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
  【原文今译】
  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出处原文】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
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出处今译】
  善于用兵的人,必然避开敌人旺盛的士气,当敌人疲于奔命时再出击,这就是从士气上压倒敌人的办法;严整自己
的军队,等待敌人发生混乱,用自己的从容冷静,等待敌人的急躁不安,这就是从心理上制服敌人的办法;用接近阵地
的军队迎击远道而来的敌人,用休整好的部队攻击疲惫不堪的敌军,用饱食的士兵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就是在实力上
战胜敌人的办法。
第5计 "趁火打劫"
【古兵法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原文今译】
  敌人遭到严重危机之时,就应乘机获取利益。因为刚强取决于柔弱。
  【出处原文】
  "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
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日: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类钞之盗贼类之趁火
打劫》)
  【出处今译】
  所谓趁火打劫的人,其实是一些临时的盗贼。遇见别人家起火,就邀上一二十个伙伴,跑进别人家,看见财物就
拿,有的人用手拿,有的人用背驮,有的人用肩扛。主人对此加以指责时,他们就说:"准备替你把东西寄存到我
家。"这就是仓促间起的念头,乘人之危获得利益。
第6计 "声东击西"
【古兵法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原文今译】
  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况,不能提防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展示的水漫于地上的现象;利
用他们的心智混乱无主张的机会,消灭他们。
  【出处原文】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出处今译】
  凡是作战,所谓声,就是虚张声势。在东边造声势而袭击的目标是西面,声在彼处而袭击此处,让敌人不知道如何
来防备。这样我所攻击的地方,正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第7计 "无中生有"
【古兵法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原文今译】
  诳骗,并不是长期的诳骗,而是在虚假诳骗之后,把真象推出。把小虚假发展到大虚假,在极端的虚假之后,采用
极端真象的行动。
  【出处原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于《老子·四十章》)。
  【出处今译】
  天下万物都从有的状况中生发出来,而有又是从无的状况中生出的。
第8计 "暗渡陈仓"
【古兵法原文】
  示之以动,乘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原文今译】
  有意展示佯攻行动,利用敌方决定,重兵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暗地里悄悄地实行真实的行动,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
  【出处原文】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
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司马迁《史记之卷八高祖本记》)
  【出处今译】
  汉王刘邦回国去,项王派三万兵跟从,后离开的时候,就烧毁了栈道,用来防备其他诸候的袭击,同时也向项王表
示,自己没有再往东来的意图。同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袭击雍王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章邯兵
败。
第9计 "隔岸观火"
【古兵法原文】
  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顺以动。
  【原文今译】
  表面上回避敌人的混乱,暗地里等待其内部争斗的发生,其内部反目成仇,就会不攻自破,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
所得,若要有所得,就有能不强求。
  【出处原文】
  "隔岸观火,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唐·乾康《投谒齐己》)
  【出处今译】
  对岸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而一河相隔,另一边却看破红尘,心冷如冰。
第10计 "笑里藏刀"
【古兵法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原文今译】
  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在暗中却谋划克敌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相机突然行动,
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出处原文】
  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已,微作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
有刀。
  【出处今译】
  李义府外表看来显得很温和,同别人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实际上气量很小,喜欢猜忌,阴险狠毒。李义府作为一
个掌握大权的人,总想希望别人服从自己,稍微违反了他的意愿的人,就会遭受他的陷害。所以当时的人们说他笑里有
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古兵法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原文今译】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应舍得小的损失而保全大局。
  【出处原文】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西汉·无名氏《鸡鸣》)。
  【出处今译】
  桃树生长在露天的天井边,李树生长在桃树旁边,虫子来咬桃树,李树代替桃树受罪以至僵死。树木尚且能够以身
相代,兄弟之间却忘掉手足之情。
第12计 "顺手牵羊"
【古兵法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原文今译】
  再微小的疏忽,也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变对方的疏忽为我方的小胜利。
  【出处原文】
  "快心真笙腊,覆手已牵羊"(刘攀《中肃集·梁宣明二帝陵》)。
  【出处今译】
  伺便窃取曰:顺手牵羊。
第13计 "打草惊蛇"
【古兵法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原文今译】
  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复"卦的原说,是对付敌人阴谋的手段。
  【出处原文】
  语或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国。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
  【出处今】王鲁作当涂县官,专门追求财富,碰到老百姓联合起来状告他的秘书(主薄)贪污受贿时(王鲁见状子
所列的条条罪款,都与自己有关),像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惊吓。
第14计 "借尸还魂"
古兵法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原文今译】
  凡是朝气蓬勃,有作为的事物,都不能利用,而腐朽落后,没有什么作为的事物,要加以利用,利用没有作为的事
物,并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出处原文】
  吕洞宾云,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寿,休迷了本来面目。
  【出处今译】
  寿,谁知道你的老婆把你的尸骨烧掉了。我现在要将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的,灵魂是你寿的,你千万不可迷
了本性哟。
第15计 "调虎离山"
古兵法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束反。
  【原文今译】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去困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他。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阵地,我们便返回,不再攻
打。
  【出处原文】
  使不了调虎离山计,当不得将军八面威。(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二上·玉芙蓉(共二)》)。
  【出处今译】
  不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就当不了八面威风的将军。
第16计 "欲擒故纵"
【古兵法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力气,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原文今译】
  击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追踪他,消耗他的体力,消磨他的
斗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擒拿他们,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按需要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让敌人相信还有
一线光明。
  【出处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出处今译】
  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夺取它,必须
暂且拿给它。
第17计 "抛砖引玉"
古兵法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原文今译】
  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从而打击被蒙骗的敌人。
  【出处今译】
  抛砖引玉故事出自唐代进士常建《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十分仰慕赵嘏的诗,便想了一个办法:当打听到
赵嘏要到吴地游览灵岩寺的消息后,自己先到灵岩寺前墙上题了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以引起赵嘏题诗兴趣。当赵嘏来此,见有一未完成的诗,便在后面加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
寂,但余钟磐声。"续成一首。续的诗比前两句要好,所以当时人们评论常建的做法是"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赋擒王"
【古兵法原文】
  摧其坚,奇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原文今译】
  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使敌人全军解体。无首的群龙在旷野拼斗,已经到了末路。
  【出处原文】
  "岂不闻擒贼必须先擒王,得虎终须入虎穴。莫使王多贼易成,莫使穴多虎偷活。"见张云《老林行》
  【出处今译】
  难道没有听说过擒贼必须先擒王,捉虎必须进入虎穴。不要让贼王太多,这样贼就容易成事,不要让穴多,使老虎
偷偷地活下来。
第19计 "釜底抽薪"
【古兵法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原文今译】
  如果不能克服敌人刚强的力量,就可以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分离至刚至阳的乾的力量。
  【出处原文】
  "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西汉·刘向《淮南子·精神训》)
  【出处今译】
  所以用开水阻止水沸腾,水不会停止翻滚,真正知道它翻滚的原因,不过是把火去掉罢了。
第20计 "浑水摸鱼"
【古兵法原文】
  乘其阴乱,乘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日每人宴息。
  【原文今译】
  乘混乱之际,利用小势力力量弱小和没有主导的局面,使他们归顺我方,就像已经走向黄昏要长息了。
  【出处译文】语源和意源不详。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伊索寓言·渔夫》中讲的是混水摸鱼的故事:一位
渔夫在河里捕鱼时,先拦河张网,然后用绳子拴上石块,面向鱼网击打水底,鱼吓得到处乱游,有些撞进网里。当地有
人见渔夫这样做,责怪他把水搅浑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渔夫说:"若不是把水搅浑,我就捕不到鱼,捕不到鱼,我就
得饿死。"
  有人把它作为"浑水摸鱼"的来源。我们认为寓言译介到中国来的时间与《三十六计》成书时间的先后关系有待进一
步考证。
第21计 "金蝉脱壳"
【古兵法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原文今译】
  保持阵地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妄动,要在他困惑时转移主力。
  【出处今译】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这贲四巴不得要去,听见这一声儿,一个金蝉脱壳走了。"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第22计 "关门捉贼"
【古兵法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原文今译】
  对付小股敌人,要围困起来,将其消灭。如果让他们走掉,便极不利于我方追击。
  【出处今译】
  "关门捉贼"的语源无可远考。大概最初的出处为《三十六计》。其意为:把门关上,才能将进屋偷东西的盗贼捉
住。用在军事上指对于小股敌人也可采用包围、断后的办法来歼灭。
第23计 "远交近攻"
【古兵法原文】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原文今译】
  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攻取靠近的敌人就有利,越过近敌去攻取远敌就有害。火向上烧,水往下流,是我方与
邻近者乖离的情形。
  【出处原文】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出处今译】
  大王不如交好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得了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了一尺土地就是大王的
一尺土地。
第24计 "假途伐虢"
【古兵法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原文今译】
  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它屈服时,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借机扩展势力。
  【出处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
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
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
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
阳。"(《左传.僖公五年》)
  【出处今译】
  (公元前658年),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用屈立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
兵去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珍宝!"荀息答道:"如果能够从虞国借到进兵的道路,这些珍宝
如同暂时藏在外面的府库一样,(宝物早晚都是自己的)。"献公说:"虞国有个忠臣宫之奇,他一定会阻拦这件事。"荀
息说:"宫之奇为人怯弱,不可能强力规劝。况且他从小在虞君身边长大,虞君对他比较亲昵,即使宫之奇劝阻,他也不
会听他的。"献公于是派荀息到虞国去借道。荀息对虞公说:"冀国大逆不道,首先侵占虞国的颠囹,再掠冥地。虞国奋
起反抗,击败冀国,这完全依靠您的英明圣德啊。现在虢国野心勃勃,不断潜派部队扰乱我南方边境,所以请借进兵的
道路,以讨伐虢国。"虞公答应,并且还提出发兵充当先头部队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于是起兵攻虢。这
年夏天,晋国大将里克、荀息带领军队与虞国的军队一起,讨伐虢国,很快占领了虢国的下阳。
  (3年后)农历12月丙子日,晋消灭了貌国。虢公丑逃奔洛阳。晋军回师,驻军于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
轻而易举地把虞国消灭了。
第25计 "偷梁换柱"
【古兵法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原文今译】
  频繁地更换盟军阵容,抽调盟军阵容的主力,等待它自己败落,然后再乘机兼并它。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
了。
  【出处原文】
  "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
  【出处今译】
  殷纣王力大无比,能够使铁成绳状,能够使铁钩伸直,能够手托房梁换柱子,能够步行捉猛兽,能用手抓飞鸟。
  唐朝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后世多作"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如《红楼梦》九十七回:(李纨)一头
走着,一头落泪,想着:"……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到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
怜可叹!"
第26计 "指桑骂槐"
【古兵法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原文今译】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强刚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艰险而不会有祸患。
  【出处译文】"指桑骂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着张三骂李四。兵书《三十六计》将它演绎成间接训戒部下,以使其
敬服的谋略。
  《金瓶梅词话》六十二回:"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
  《红楼梦》一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
指桑骂槐的抱怨。"
第27计 "假痴不癫"
【古兵法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原文今译】
  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动机,如同雷霆掩藏在云雷后
面,不显露自己。
  【出处原文】
  ……自古诡道。存之则余诡不复增矣,废之则使贪使愚之术从何而使哉?
  【出处今译】
  ……(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诡道。只有保存它,剩下的诡诈之道就不会再增多了,若废弃不用它们,那些使人贪
财使人愚昧的方法又从哪里施行呢?
第28计 "上屋抽梯"
古兵法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原文今译】
  故意(露出破绽以)使敌人觉得方便(进攻我方),引诱它深入我方,然后截断它的后援和接应,使其陷入绝境。
(敌人抢腊肉而)中毒,便会失去原有的地盘。
  【出处原文】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孙子·九地篇》。
  【出处今译】
  将帅向军队布置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
第29计 "树上开花"
【古兵法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原文今译】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转化而来,原意为不可能开花的树竟然开起花来了,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兵书《三十
六计》上把它作为制造声势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铁树也开了花,变不可能为可能,所以能够制服敌人。
第30计 "反客为主"
【古兵法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原文今译】
  乘着有漏洞就赶紧插足进去,扼住它的关键要害部分,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原文】
  "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出处今译】
  我比较研究了我方与对方的形势,就有了变客为主和变主为客的方法。
第31计 "美人计"
【古兵法原文】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性。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原文今译】
  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于有智慧的将帅,就打击他的意志。将帅斗志沧丧,兵士颓废消沉,敌
人的气势必然会自行萎缩。利用这些方法来控制敌人,可以顺利地保存自己。
  【出处原文】
  晋献公伐虞、虢,乃遗之屈产之乘,垂棘之壁,女乐二八,以荧其意,而乱其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出处今译】
  晋献公准备讨伐虞和虢两国,便先给两国国君赠送屈产(晋国领地,产良马而著名)产的良刀,垂棘(晋国领地,
以产美玉著名)产的美玉,以及年轻的歌舞妓,以荧惑他们的意志,扰乱他们的政治。
第32计 "空城计"
【古兵法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原文今译】
  兵力空虚时,愿意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产生疑心。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强刚的敌人,这是
用奇法中的奇法。
  【出处译文】语源不可考。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的历史
记载,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孔明的空城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是最为典型的。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
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
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间盛
传,民间艺人多用"空城计"之名来演绎此故事。
第33计 "苦肉计"
【古兵法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原文今译】
  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
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出处译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计,何能瞒过曹操?"(《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苦肉计"最早的记载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要离断臂刺庆忌的故事。
第34计 "反间计"
【古兵法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原文今译】
  在(敌方)疑阵中布(我方)疑阵,即反用敌方安插在我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打击敌方:(这是利用常理)因此
辅助来自内部,便不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出处原文】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孙子.用间篇》
  【出处今译】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
第35计 "连环计"
【古兵法原文】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去,如天宠也。
  【原文今译】
  敌人兵多将广,不可与之硬拼,应设法让他们自相牵制,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三军统帅如果用兵得法,就会像有天
神佐佑一样,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出处原文】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
破,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
  【出处今译】
  庞统怂恿曹操把战舰用铁链勾连起来,然后纵火焚烧,使之无法逃脱,这就是连环计。连环计就是让敌人自己牵制
自己,然后再去谋取。用一条计谋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再用一计进攻敌人,两条计谋结合起来运用,就能够摧毁势力
强大的敌人。
第36计 "走为上"
【古兵法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原文今译】
  为了保全军事实力,退却避强。虽退居次位,但免遭到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
  【出处原文】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孙子·虚实篇》
  【出处今译】
  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