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

 清源渭水 2011-03-28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 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中的300多个生字词。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精力很集中的那种“听话”孩子。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 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阅读,不要求识字。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3~5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3. 借助注音读物突破识字量。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则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我领着孩子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字,我把每一本读物中的生字生词打印出来。当然这些字换了语言环境孩子们可能又不认识了,这暂且不管,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逐渐巩固。关键是让每一个第一次借助拼音“自学”的孩子都得到了初战告捷的快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是那样投入,那样痴迷,他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这一年段的特点是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有了一年级认识2000个字的基础,语文课本对我的学生们来说很简单。从二年级开始,只消半个月时间就能读完整本语文书。我的教学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略读教材,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等,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读。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朗读。

    但我坚持一条:不论课本还是课外书,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填空。如:“翻过一座小丘,穿过一道山谷。蝴蝶追着跳舞,松鼠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而这样的精妙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对小学生来讲,与其长时间听老师枯燥分析,倒不如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品味,这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再如:“我真希望,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

    “飘”与“喷”,“浓浓”与“轻盈洁白”,“灰灰”与“清澈晶莹”,“浓浓”与“灰灰”,“轻盈洁白”与“清澈晶莹”的对比运用精确之极,我自知笨嘴拙舌分析不透,于是便和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背诵。

    2. 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本的学习之后,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等,这些书的共同点是好读易记。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以至熟读成诵。每首诗词后面都带着小故事,课堂上虽没有时间集体读,但我通过提问、奖励等手段,引导孩子主动提前阅读。而我则在课堂上领读故事中易错的词语,为学生清除阅读的障碍。

    3. 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我们的图书室里配置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从二年级开始,我带着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的重点是小说的内容。我的学生发明了“贴标签”,就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那个洞“深不可测”,洞四周墙壁上有很多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再比如彼得·潘学海盗贼的声音,学得很像,那叫“惟妙惟肖”。

    4. 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我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所以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才进行作文起步教学,有了前期大量的诵读垫底,学生一落笔就能写出流畅的文字。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写“循环日记”,实际上是“周记”,这是我们班唯一的家庭作业。四人小组轮流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写一遍之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打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也借助“群众”的力量来促使“懒蛋”们勤奋一些。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就能通过“写作关”,甚至达到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5. “看拼音写词”帮助学生巩固词语。

    中年段,写字依然占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现在,跟我一起实验的老师在开学前就分头准备好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拼写一部分生词,不会写的字词可以查阅老师提供的“词语表”。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也有利于学生打牢写字基础。

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完全掌握了常用汉字,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默读,一星期读10~20万字轻而易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

    1. 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第一轮实验,我在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

    浮光掠影,回头再读。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对于文言知识,我和学生们都知之甚少,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来再读文言引文,之前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我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读史学文,一举两得。有道是文史不分家。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自然渗透其中。我主要的办法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

    汉高祖分封的同姓王到景帝时发展得像皇帝一样富有,他们目中    ,狂妄    ,特别是吴王刘濞竟然    得从来不到长安朝拜景帝。景帝推行            的政策,任用______的晁错。

    这段话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削地招祸患》的第一段。让学生通过填空,了解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同时也练习了成语。

    《世界五千年》的学习,基本靠学生自学,每天默读三十多页后进行讨论,作口头填空题。一个多月就读完了这本五十多万字的“大部头”。

    学生不但熟记历史典故,而且学习了很多地理知识,还能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谈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我随意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孩子们就能从古到今谈论一番。

    2. 阅读古代经典,意义深远。

    第一轮实验中,我和学生在六年级通读了《论语》《道德经》。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论语问答》和一本《孔子———圣人风范》,读后我对孔子的生平、为人、观念有了一些了解。秋季开学后,我把书店里诠释《论语》《道德经》的所有版本都买回来和学生共读、讨论。通过这些预备性的阅读,孔子的高大形象逐渐在师生心中丰满起来,激发了阅读《论语》的积极性。

    随后,我们开始学习《论语》。还是采取我惯用的方法,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地读,搞不懂的放过去。不到3个星期学了10篇,学习的过程很简单:上课开始轮流读一遍,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告诉学生哪几章是要求背诵的,哪几章是要求熟读的。然后,学生自己熟读、看译文背诵。学完1~10篇后进行复习。复习方法是把要求背诵的和要求朗读的以5篇为单位打乱顺序印成文本,学生拿着这个打乱顺序的文本自查,我再抽查。后面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10月底学完第一遍。

    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按照顺序逐篇逐章让学生谈谈认识,学生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比如,学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时联系“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等等。

    第三遍学习《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比如把孔子关于“教学”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如何学习、如何教书育人;把有关“颜回、子贡、曾子、子路、子游、子张、子夏……”众弟子的章节一起显现;把有关“管仲、子产、季康子、晏平仲”等历史和现实人物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去总结。孩子们把手里几本不同版本的《论语》前前后后地翻阅,把书都翻烂了。

    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当时只要求朗读的一些篇章,等读完全书后竟然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背诵了。

    打破常规学习这些艰涩的古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时刻警惕不能把教师的意念强加于学生。儿童的思想与我们成人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商量”。比如《论语》《道德经》中哪些章节应该熟读,哪些章节应该背诵,我们师生都“辩论”一番,如果学生说得有理,我就听他们的。孩子们为了能说服老师,会主动查阅资料,寻找论据,往往还没有等集体学习,他们早就搞懂了。教师顺水推舟:“好,就听你的了!”学生得意地笑了,为老师听从他的意见;老师得意地笑了,为掉入了“圈套”还在自鸣得意的孩子们。

    读经典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阅读文言的能力,还有思想道德的升华。当学生在课堂上读或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巧言令色,鲜矣仁”时,他们不只是在论证书上的观点,同时也在自我教育。于是,好学好动的学生慢慢安静下来。撒谎、浮躁等毛病远离了学生。

    3.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完善知识体系。

    高年级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通常的方法是在自由阅读之后讨论。读了两套“五千年”,再讨论小说时,我特别提示他们注意时代背景。让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融成一个整体,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学生心中“立”起来,让孩子们成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

    进入第二轮实验,我的“野心”大得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打算涉猎。可是,有着如此宏大“野心”的我其实笨得很,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场公开课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用人家的学生我永远上不出一节像样的课———我只能教好自己的学生。在我自己的教室里,学生不预习,老师不备课,就可以轻松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听课。因为我备课的最小单位是一本书,很少在一节课、一篇文章上细读文本、剖字析句。名师的精彩课堂我很向往,但既要当研读文本的文艺理论家,又要当口才出众的演讲家,还要当调控学生情感的表演艺术家……我显然不具备那样的本领。而进行“海量阅读”,不需要过人的口才,不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一般老师、一般学生都能适用。像我这样平庸的“丑小鸭”,通过进行“课内海量阅读”,也能把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了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

(《小学语文教师》200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