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调查方法及操作

 昵称6292618 2011-03-28

 

田野调查方法及操作

                                 晓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文物是文化的结晶,文化遗产构成了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及基本情况,可以准确把握当前文物及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堂和政府制定文物及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田野调查

通常情况下田野调查是指一种工作方法或研究的一个阶段。田野调查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上,所有需要到田间野外实地进行的调查工作都可以称之为“田野调查”,如自然科学的地质、矿产、动植物等资源调查,人文科学的语言、民族、民俗等状况调查。但由于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有些调查往往都会根据学科或行业的特点冠以专称作限制。从而,一般情况下所谓“田野调查”大多是指狭义的概念。狭义上的田野调查,主要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围绕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田间野外实地调查活动,也即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中所称的“直接观察法”。

即使仅仅限定在人文科学领域,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也相当广泛,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文学……等等,都可以通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纪录,架构起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如果从我们所从事文物田野调查的渊源而言,应当主要来源于田野考古调查,而考古调查则可以追溯到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这是由于在学科形成过程中,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都有一些接近或交叉的缘故。

通常“田野”在调查研究的领域已成为实地、现场的代称,可以包括所有需要到实地、现场参与的科学调查活动。田野调查是科学研究收集实际资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文物普查

普查是调查的一种形式,所谓“普查”就是普遍调查,是对所限定区域或对象实施的全面调查。文物普查是一项以文物为对象的全面调查工作。普查的意义在于其全面性,它所获取的信息或数据,由于采取了全面覆盖的方式,所以更具有真实和权威性,而区别于采取抽样式的调查分析。普查一般都会与权威的统计相结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进行比较基础性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并最终为实施者对这一领域或事物的管理、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文物所涉及的许多学科如历史、考古、民族、艺术、宗教乃至建筑等领域都与文物研究和保护密切相关。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田野调查不同,文物调查所实施的主要对象不是人而是物,如果从这一点而言,文物的调查又有些与自然科学的调查相近似。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文物调查,一般是指对所谓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而不包括馆藏文物、流散文物。由于不可移动文物基本都分布在室外,所以应当都属于实地或现场的田野调查范畴。因此,可以说文物普查是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的的一项基础工作。

由国家组织的文物普查应当属于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文物调查

文物普查就是全面的文物调查,严格地说文物的门类就是文物调查的门类。前面已经说过一般意义上的文物调查的对象是指我们所称的不可移动文物。而按照我国现行文物分类体系,不可移动文物大体可以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大门类。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更多的是从管理和保护的角度出发。类别划分的标准或角度不尽统一。

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所面对的对象虽然种类繁多,但如就存在状态而言,主要是地下埋藏(含水下)和地面保存两大类别。对于调查而言,调查对象的存在和分布形式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调查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应当围绕对象而应用和设计。所以由于存在形式的不同,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和方法也会因其保存状态的差别而有所变化。

对于埋藏在地下的文物而言,由于基本被掩埋在地表之下,已经基本消失在今人的视野之外,所以发现这部分文物是调查的主要目的;而在地面尚存的那些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未脱离世人的视线,只是可能由于当地的人们对其价值等缺乏科学认识,所以并未被视作文化遗产对待,因此对这些文物而言,调查的关键则主要在于认定

无论是发现还是认定,工作基本都是在田野调查阶段完成,所以针对调查对象的变化,调查的方式就有不同的特点。

发现的过程主要是由未知到已知,通过调查工作将以往所不知道、已被掩埋的地下文化遗存寻找出来,是调查地下文物的关键。

而认定则在于对于已知对象认知的变化。即通过调查对既有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估,确认其价值并给予文物地位的认定,是调查地面文物要旨所在。

四、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查(踏勘调查),目的是了解某一区域有无地下文物遗存的埋藏,如有,其分布、堆积及保存的大致状况如何。调查的区域一般较大较广,但对同一处古代遗存来说,调查需要的人力不多,几个人即可,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时间也不长,调查方式有向当地人访问、自己行走中注意地表有无古代遗物,遇有沟、坎及断面要动手铲刮观察等,调查一般不牵涉动土,也就是不勘探。

考古调查属于文物调查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地下埋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所以考古调查基本以发现为主要目标。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考古调查也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对已知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但从严格意义而言,这部分工作属于复查,应区别于以发现为目标的考古调查,只是因为工作的性质而将两者置于相同阶段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就有相当数量的复查,有的甚至主要是复查。

在考古调查工作实施中,还有一部分工作是为考古发掘而进行的准备性或预备性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或确认遗址、墓葬的状况,选定发掘的对象。通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以及制定周密的发掘计划。这类工作也应当与真正意义的田野考古调查区别开来。

考古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些工作之中有些是发掘难以做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运河等特大型的遗存只能依靠调查这种主要手段进行。

考古调查本身也是科学研究工作。调查工作若做得广泛、深入,纵使不进一步做发掘工作,也可以解决一些考古学上的问题。例如,通过调查,可以究明某一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范围,了解该文化与它的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又如,通过一定区域各阶段遗址的分布、数量、规模等调查,可以分析不同阶段居民的活动,聚落之间关系以及形态变化等重要学术问题。

五、区域系统调查

区域系统调查是近年来由国外传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征为针对某一自然或历史文化区域进行所谓卷地毯式的全面覆盖的调查。一般这种调查有着明确的学术目标,针对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而展开工作。

区域系统调查,目前主要应用在史前考古领域,重点是聚落考古或人地关系等研究方向。

区域系统调查在我国应用大体是在上世纪末,通过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而引进的。

六、调查技术的发展

地面踏查是传统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文化遗存的线索。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高端技术也逐渐被引入文物调查工作来。航空照片和卫星影像等遥感资料,在文物调查、特别是地下、水下文物的调查发现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凸现,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填补传统调查的缺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部门利用遥感影像拍摄到的农作物情况,根据色彩等可以分析生长各阶段的状况,通过南北成熟期的变化,部署收割工作,并可以预估产量。同样地表植被的变化或者作物生长情况有时候也能够反映地下遗存埋藏的影响,通过对这一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根据遥感影像分析寻找地下遗存。

此外,诸如物探等方式还可以在不采取发掘手段的前提下,对地下遗存进行探测,了解遗存的性状等情况。

七、文物普查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步骤

一般来说,调查工作都会分为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分析综合、形成结论这样四个必经的阶段。文物普查中的田野调查同任何一项调查工作一样,具有相同的规律和过程,所以工作阶段的划分也基本如上。

(一)、前期准备

在人类学或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中,前期准备的工作又被称为“前置作业”,所谓前置作业,就是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称之为“作业”,则是对实际工作强调的更多一些。

准备可以是多方面的,对于田野调查而言,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的了解,无疑是最重要的。

文物普查虽然是一项全面的调查工作,但工作的实施总是会以限定的区域为单元来进行,所以工作的准备应当以具体调查区域为对象而展开。

准备工作主要有:资料准备(即文字资料的查阅、收集等);确定工作对象的性质、范围和责任制;制定工作方案;物资准备(即野外考古工作所需各种用品(包括安全用品、药品)的准备);培训、协调工作(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村委会的联系协调);

1、资料准备

首先,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的掌握和了解是文物调查前置作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文献档案资料

A、历史文献;B、地方志;C、考古文献;D、文物档案;E、统计资料;F、历史照片;G、其他相关资料。

2)地理信息资料

A、现代地图;B、历代舆图;C、航空影像;D、卫星影像;E、相关测绘资料;

3)区域信息资料

交通状况;气候条件;地质矿产;地形地貌;水文水利;土壤植被;灾异情况;居民状况;民风民俗;信仰禁忌;精神文化;建筑风格;传统工艺;饮食特产。

2、制订方案或计划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可以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方案、计划一般应包括:工作目标、队伍组织、人员分工、技术路线、工作时限、资金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等。

相对而言,方案是工作实施的设计和构架,可以是纲要性的,而计划则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更贴近于实际。

对于文物普查而言,计划中的任务分解、区域划分和调查路线设计等内容是尤其需要周密考虑的。

3、物资准备

普查工作实施之前需做好物质准备大体有:

1)资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

2)设备: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 、GPS

3)装备:测尺、罗盘、望远镜、手铲、便携镐

4)文具:笔、尺、记录本、绘图纸、记录表格、胶带

5)劳保用品:作业鞋、遮阳帽、手套、水壶等

6)常用药品:消毒、外伤、感冒、中暑、肠胃病等

7)其他物资:标本袋、标签、502胶、宣纸、包装纸、捆扎绳等

4、行前培训和协调

1)、行前培训

具体工作实施之前,在队伍组建完成后,还应当开展一些必备的岗前培训或教育。如工作方案计划、职业道德、工作守则、人身和财物安全、尊重乡风民规等。

如果条件比较艰险或特殊,可以考虑为工作人员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

当普查队在所调查区域的市、县集中时,应当先组织到当地文博机构了解既往文物的发现情况,观摩收藏的文物标本,特别是掌握不同时期陶片的特征。

2)、协调

行前应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二)、现场实施

当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入调查的实施阶段了。

尽管现代科技进步十分迅猛,但对于以发现和认定为主要出发点的文物调查而言,实地踏查仍然是最根本的手段,无论是确定还是排除,首先都要依赖于调查者的“到位率”。

对到位率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借助机动交通工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合理的设计也必不可少。当然调查者的责任心和经验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1、实地踏查

身临其境的实地踏查,是文物普查的关键。

由于调查对象存在状态的区别,实地踏查的工作方式和规律也会有所变化。

正因为是普查工作,显然不可能把普查组区分为分别以地下文物、地面文物为对象队伍。换言之,从事普查的基层队伍应当是一支多能的工作队           

文物调查的对象是物,但并不能因此忽视了对人的调查。 有经验的调查者都知道,通过访谈可以获取许多重要的线索。

所以调查组每到一地,可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邀请一些人士进行座谈,对那些当地耆老、名家后代等还应当登门造访,收集线索。

2、地下文物的调查

作为以全国为范围的文物普查,在当前显然不可能做到“卷地毯”式的所谓全覆盖。那么,调查中要实地踏查的区域就会按照执行者或调查者的理解去选择。取舍之间,无疑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文物是人类活动的遗留,所以在以往的知识中,我们寻找古代遗存会按照适合于人类活动(居住)的理念为线索去进行。

我们实地踏查时会按照近水、向阳、避灾、土壤条件合适等因素确定调查者应当要达的区位。例如江、河、湖边的二、三级台地或缓坡上,它近水,但又不易遭水灾;洞穴也是躲避各种天灾人祸的好地方。

人类的活动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居住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如果仅以这一点为由,调查显然会失去对许多反映其他社会活动遗存的发现,例如金沙江两岸的岩画它所在的位置就比较高,有的甚至在人迹罕至之处。

此外,沧海桑田。地形、地貌的变化有时也超出我们的想像。现代表现的因素适合居住,并不等于古时也都如此(远古时期江河湖泊的水位都比现在高出许多,云南的许多坝子在秦汉前多为湖泊沼泽),对此调查者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在踏查实施中,还应注意寻找从事流动性生产活动的人来了解情况,例如放牧人、采药人、放蜂人、护林员等等。访谈中要注意学会用当地的语汇表述问题,掌握交谈的技巧。

对于久在都市的调查者,每到一地应当先观察一下当地垃圾中的废弃物,了解当地现代使用的陶瓷器或其他容易与古代遗物相混淆的物品。这样在工作中遇到不熟悉的物品时,可以降低把现代使用的物品作为古代遗物处理的几率。

踏查中,要注意寻找剖面来观察地层堆积。在丘陵或山区,断崖、梯田、陡坎、冲沟等都是最好的观察剖面。有时因为长期暴露在外,这些剖面会形成一个硬面而掩盖了堆积的真实情况,这时可以用手铲去除表层,了解是否存在文化堆积或遗物。

观察剖面还有一个窍门,即,当一种连续堆积突然中断,出现另一种堆积,调查者就应当对中断处进行仔细观察,根据迹象判断中断是自然还是人为形成,据此往往会发现一些遗迹。

在地势起伏较小的区域,往往缺乏可供观察剖面,这时应注意寻找水渠、鱼塘、排水沟、机井、植树坑等对地表有所破坏的部位进行观察,寻找遗存。

还应注意从地表之下翻上来的土,文化堆积的土色有时会同地表土色有较大区别,所以当发现土色异常时,即使未发现遗物,也要高度重视。有时如果仔细踏查,就可能有所发现。

在一些区域,往往会利用古代建筑遗存作为现代建筑材料来使用,比如用汉代墓砖砌筑猪圈、厕所或围墙;用古代石构件作台阶、踏步;用石碑、墓志作跨桥或铺盖水沟等。

这些在调查中只要稍加留意,就可能取得意外之喜,所以调查者应当引起注意。

3、地面文物的调查

相对于地下埋藏文物而言,似乎地面文物的调查会简单一些,但实际上,地面文物的认定也要费番周折。

在地面文物的调查和认定中,前期的文献调查有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地方志或其他文献记载的名人家乡、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传说典故的起源地等,往往会形成一些具有价值的建筑、设施、题刻或标志物,调查中根据文献的记载到实地踏查,如果这些地面建筑物等还有所保存,无疑是调查的重要收获。

此外、像对传统工艺、饮食特产等信息的了解,对于认定老字号等工商建筑遗存具有重要作用。

近现代史迹的认定往往与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而并非能够建筑或构筑物的特征得到反映。因此对当地这一阶段历史的掌握,成为调查认定的关键所在。

(三)、分析综合

当实地踏查获取信息、数据工作完成之后,田野调查进入分析综合的工作阶段。首先要对信息、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才能确认调查的成果。

文物普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又信息是否真实?认识是否准确?数据和指征的采集是否符合要求?记录是否准确、全面?等等。

其中,对于地下文物,由于调查者往往根据采集的标本判断年代,所以可以由对当地考古学文化研究比较深入的专家对调查组采集的标本进行复核,校正调查者的失误。同时还可以对调查对象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评估。

(四)、形成结论

调查总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所设计实施的,因此通过调查,势必会形成对调查对象的某种或某些认识,这些认识就是调查的成果。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一部分,是摸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的调查工作。普查工作的成果将成为国家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依据。同时也将对考古、历史等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