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装祯的形式

 农业社人 2011-03-29
 
学习和收藏古籍,最基础的知识是要弄懂历来古籍的装祯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在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而到了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简册:中国最早的古籍装祯形式。古人将竹木材料加工成可供书写的简札,简札以洗绳编联即为简册。编简细绳通常上下各一道即可,若为长简,为了牢靠耐用,常编三四道绳。编绳多用麻,亦有用丝、皮革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是早期图书装祯形式的一种。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市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都是采用这一形式。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典籍均十分讲究,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卷轴装仍然行用。

旋风装:旋风装是为了携带和翻检方便,将原卷轴装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头固定,再以木条为轴卷起来。它反映了卷轴装中的册页装萌芽,是中国书籍装祯的过渡形式。

梵夹装:梵夹装源于印度。古印度书籍常用贝叶,先裁成长方形,经过煮烫,刮净表面,晾干而成。书写完毕的贝叶依序叠放,上下夹以板,防止碎损。为确保书页顺序,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页打上一个或两个孔,再穿绳绕捆。唐代人将横向装祯的形式改造成竖向装祯,以适应中国人的书写习惯。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祯形式的一种,是对卷轴装的一大改造,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在梵夹装的启发下,佛教徒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的行数和宽度均匀的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书皮。因大量应用于佛经,故称为经折装。

缝缋装:出现于唐末五代,属于过渡性的装祯形式,后渐消失。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中仍保存实物。其法是将书页对折,在折叠处涂上浆糊,一折一折的叠粘起来,如同没有版心的蝴蝶装。

蝴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将书页有字的两面向内对折,折口处向右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厚纸作为书皮,书皮中间和书背粘连。书页形状及开合样式如蝴蝶。

包背装:其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页,而将印好的书页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打捻,形成书芯,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

线装: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区别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明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祯的主要方式。

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