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构建地质工作新机制 服务经济社会为民生

 hansa 2011-03-29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之总结篇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0-3-4  
 
地质调查成果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延长地质工作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有序推进。建立区域编图、重点调查、专题研究和综合监测网建设的“3+1”工作模式,并运用到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环渤海调查成果为国际生态城选址、防风暴潮堤坝设计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城市群调查成果,为福州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武汉地面塌陷和长株潭水土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田质量监测、滩涂开发、轨道交通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纳入政府城市管理决策流程。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著。2009年完成了18个省(区、市)21万平方公里调查,全国累计完成160万平方公里,系统获得了土地54种元素的高精度数据,初步查清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试点,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农田科学合理施肥、名优特农产品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获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京津高速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部署一批地调项目。完成了大理—瑞丽铁路主选线路沿线区域地质填图和工程地质调查。
推进了海洋地质调查。开展了环渤海、长三角、泛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以及海砂、海底淡水资源调查试点工作。珠海海底地质调查成果,及时应用于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
地质资料信息广泛服务国家建设。配合保增长保民生战略,主动为铁路、公路、核电等领域261个扩大内需重点项目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新完成6000种地质资料数字化,国家馆藏资料数字化程度达40%。国家地质资料年服务量达14万人次。全国馆向全国31个省(区、市)资料馆分发11种大型地质数据库。
为“走出去”提供广泛服务。汇编了亚洲部分国家矿业法,编撰了8个国家勘查开发指南,向社会提供了45个国家涉及53种矿产的矿业权交易信息。开辟网上境外矿产资源信息服务目录。
启动全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编制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初步建立重要古生物化石分类分级标准,编制第一批重要古生物化石保护名录,修改完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大讨论”促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建设
2009年,全国地质调查系统积极参与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并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地质找矿新机制建设初见成效。
在“大讨论”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系统查找梳理问题,广开言路,寻计问策,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明确了国家地质工作框架思路,研究提出了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方案。二是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有力推进了部(局)省合作的落地。三是研究提出了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方案。四是明确了与部有关司局的分工,加强了与省厅的联系与合作。五是清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快了“立、改、废”步伐。
初步构建了新的地质找矿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以部省合作为平台、重要成矿区带为单元,统一部署,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多方联动,整装勘查,综合评价,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目前,已与14个省进行了对接,形成了11个省的总体部署方案,形成了共同的责任,加快了找矿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将地质找矿列入了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
形成了“中央引领、地方跟进,密切合作、供需互动”的环境地质工作新机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重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央、地方密切合作,紧密结合当地规划,主动服务。贵州岩溶石山区等地下水调查,中央示范带动,地方大力跟进,调查全面铺开,效果明显。
形成了“统筹部署,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的地质科技创新机制。围绕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统筹大调查科技重大项目与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各渠道资金,集中地勘单位、矿业企业、高等院校等技术力量,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开展科技攻关。
积极推进了“综合部署、分工协作、综合集成,出成果、出人才”的大项目机制,按大项目机制推进项目实施。在新疆“358”项目中,探索以局为单元,发挥地勘局统一调度综合勘查优势的大项目推进模式;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联合了20多家单位,集成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实验等多兵种联合作战,取得实效。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新突破
2009年,我国地质找矿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要求,以大调查为先导,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协调联动,从而实现了找大矿、能源矿产和基础支撑能力的新突破。
找到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大矿。新疆“358”项目通过部省联动,东疆地区探获煤炭资源量1286亿吨,乌拉根探获铅锌500万吨以上,塔什库尔干地区新增铁矿石1.5亿吨,带动国投、紫金、神华、鲁能、新华联等大企业集团投入20亿元以上。西藏驱龙铜矿在大调查基础上,引入企业勘查,提交资源储量1036万吨,甲玛探获铜资源储量23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铜矿后备基地。青海大场金矿控制金资源储量150吨。辽宁本溪桥头铁矿控制资源储量30亿吨。安徽庐枞地区仅两年时间就探明铁矿石储量近2亿吨和一个大型硫铁矿。
油气等能源基础调查取得新发现。南黄海首次获得海相古生界的有效地震反射资料,南海北部初步圈定中生界分布范围。松辽盆地外围实施“鲁D1”地质井,见较好烃源岩显示。可可西里盆地发现较好油气显示。羌塘盆地优选出6个有利区带、9个有利区块。银额盆地、雪峰山西侧显示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青海祁连山永久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北方可地浸砂岩铀矿继续扩大远景。
基础性调查为后续勘查提供有力支撑。更新了陆域一半面积的1∶25万地质图,1∶5万地质调查程度提高到了26%。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地物化遥和矿产综合调查,新发现物化探异常近万处,矿产地210多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47处,圈定找矿远景区538个,找矿靶区915个。西藏曲松—革吉地区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铜多金属化探异常。初步完成了8个重点成矿带地质背景研究和综合编图,为地质找矿部署奠定基础。
据悉,地质大调查10年来,以铁、铜、铝、铅锌、钾盐等为重点矿种,全面部署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共新发现矿产地90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436处;新增一批资源量:铁矿石近50亿吨,铜矿3800万吨,铅锌8000万吨,铝土矿5亿吨,钨锡矿340万吨,金矿1800吨,钾盐7100万吨等。
地质工作业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2009年,地质调查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展开,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业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面推进矿情“三项调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进展顺利,山西、辽宁、四川、安徽、贵州等25个省(区、市)已全面完成铁、铝潜力评价和省级基础地质编图,圈定了一批整装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通过对区调原始资料二次开发,分幅编制了1∶25万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及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图,编制地质构造专题底图,建立相应数据库。矿业权实地核查完成全部野外实测工作。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完成25%的核查工作任务。
做好应急响应与服务。积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接入部骨干网,实现了动态更新、实时查询和及时预警。2009年是近年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的一年。积极支撑重庆武隆等重大地质灾害现场勘查。四川、甘肃、重庆、湖北等环境总站,为汶川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处置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撑。水环所、监测院、水环中心、天津中心和河北、河南等10个省市地调院、监测总站,积极开展应急抗旱打井找水,为5万多人饮水和5万多亩冬小麦抗旱保苗提供应急水源。
地质工作业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矿山遥感调查监测已累计监测矿山93660个。实现了全国163个重点矿区的全覆盖,通过年度数据更新对比,为部开展“以图管矿、一年一图”工作提供支撑。
积极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起草《国土资源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情况报告》,为我国参加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参考材料。按照中财办“十二五”规划研究要求,编写了《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与海洋战略》,参与编写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报告。组织开展环渤海经济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地质科技取得一批新进展
围绕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合作研究,我国地质科技工作无论是地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勘查技术方法创新方面,2009年都取得了新进展。
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开展了石笋、黄土、湖泊与海相沉积等地质记录和碳源碳汇等前期研究,为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古亚洲与濒太平洋构造叠加转化、华北前寒武纪、大陆动力学及中国东部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矿体系、地球动力学与岩石圈结构、盐湖地质与资源、岩溶地质与环境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古生物化石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汶川地震带科学钻探,获得高质量岩心。
在勘查技术及仪器装备自主研发上,研制了我国首套全轴航磁梯度测量系统;集成了航重勘查系统;研发了时间域航空电磁和伽马能谱勘查系统、2000米以内系列全液压岩心钻探装备、X射线荧光测井仪、大深度多功能电法仪和手提式X射线荧光仪等仪器;创建了用于测量古温度变化的长链烯酮陆地温标;应用干涉雷达监测地面沉降、北斗卫星传输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效果良好;高铁一水铝土矿和鲕状赤铁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回收率分别达到76%和57%。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更加广泛。与英国、挪威等8个国家地调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举办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工作会议、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探月与地学科学国际研讨会、东亚滑坡早期预警学术研讨会等。(记者 于德福 刘振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