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6、大承气汤方

 闲品落花 2011-03-29
226、大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余勿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二日,发热,不解,蒸蒸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弱,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中与之;若但欲呕,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阳明病,若吐、若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发汗后,恶寒者,以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者,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辈。
太阴病,脉滑而实者,此为有宿食也。宜承气辈。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此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与小承气汤以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下利,谵语者,此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夫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为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则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家实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病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者,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剋责,名曰负也。脉滑而数者,此为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脉浮大者,可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得卧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已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中与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攻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证,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眼合色赭,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