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畜牧业发展

 乐山老杨 2011-03-29
生态健康养猪将成为未来养猪的方向
环境优美的山窝里,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猪舍远远望去犹如现代化的厂房,山坡上或种着各种树木,或种着金柚、脐橙等水果,山下的鱼塘里波光粼粼,即便走近猪舍也难闻到异味。日前,记者走访梅县、兴宁、丰顺等多个县(市)的生态养猪场,发现这些养猪场一改以前脏、臭、污染大的不良形象,干净整洁,让人眼前一亮。
据统计,全市有适度规模饲养专业户4.5万多个,基本都采用了“畜--果”或“畜--鱼”、“草---鱼”的生态养殖模式。其中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1477个养猪场中,有1456个建有沼气池,共建沼气池12.25万立方米,利用猪粪、沼液沼渣共种植果树2.04万亩、水稻0.3万亩、名贵花木2.1万亩,养鱼8398亩,规模猪场粪污利用率达到99%以上。既实现了养猪业粪污的零排放,又解决了种果树所需的有机肥,养鱼所需的饵料,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实现了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市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人说,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猪,走出了一条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工程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在梅县南口镇大和村黄进塘梅州生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记者看到,山坡上种植的樟树等名贵树木生机勃勃,一排排猪舍整齐划一,几口山塘分布在山脚下,俨然环境优美的世外桃园。据了解,该基地2009年投产,目前存栏母猪700多头,规划存栏母猪1800头,年出栏生猪30000头,种6000头。该基地把猪作为农业生产系统的必要组成元素,应用农业生态工程,通过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
该公司投入280多万元建起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固液分离,猪粪经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每天800多立方米的污水则利用地势的落差实现无动力排污到污水处理区,经过总容积12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暴氧池等处理,沼液用来种植樟树等名贵花木和果树及青饲料,或流进4口总面积5亩多的生化塘,生产渔饲料,从而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沼气用于生活用能源和养猪的保暖等生产用能源,下一步还准备用于发电。
健康养殖实现养猪业零污染
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兴宁市永和镇三枫村的广东宝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时,只见沿205国道两侧的田地里种着中东海枣、黄金香柳、罗汉松等各种名贵庭院绿化树。这是该公司的永和花木基地。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发展“资源循环型生态与健康畜牧业”模式,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养猪业的零污染。该公司从猪舍布局与建筑设计上,就考虑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猪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药物使用。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个原种猪场和种猪场及一个种公猪站,年出栏95000头商品猪,带动1300多户农户年增收760多万元的大型现代农牧企业。
发酵床养猪节约成本增效益
在丰顺县汤坑镇冯录梅的发酵场零排放养猪场,记者看到,这里的猪栏比别处大得多,地上是厚厚的锯末垫料,一栏数十头猪正悠闲地活动着。据介绍,猪栏里垫料是一米厚的由锯末和谷壳组成的,混有酵母菌和枯草杆菌等,猪的排泄物由垫料里的细菌分解,栏舍不用冲洗,没有臭味,三年更换一次垫料,旧垫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
该猪场2009年下半年投产,至今已出栏了3批肉猪。经测算,发酵法零排放养猪可节省用水90%,节省人工50%,节省保温用电90%,节省用药费用三分之一,猪也可以提早15天出栏。算下来,一批800多头猪可以省1万多元,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赚55元,效益达到153元。
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促进生态农业增产增效

养蜂业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项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供人类优质保健品的绿色产业。蜜蜂授粉立足于利用自然蜜粉源植物,是自然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生物增产措施。发展蜜蜂授粉产业不占耕地,不用粮食,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因此,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对进一步转变我省蜂业发展方式,夯实蜜蜂授粉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蜜蜂授粉的作用

1.1  蜜蜂授粉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  蜜蜂通过异花授粉,提高授粉植物果实产量,改善果实质量,增强种子后代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能力,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

1.2  蜜蜂授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世界80%的显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蜜蜂授粉的显花植物约有17万种。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量减少,蜜蜂作为农作物及开花植物的最佳传媒昆虫,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植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采用可以控制、便于管理的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既可填补虫媒授粉的不足,又可完成生态链,修补残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价值一举多得。

1.3  蜜蜂授粉有利于节约能源

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但是化肥和农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蜜蜂授粉,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省人工授粉劳动力,并且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  蜜蜂授粉现状

2.1  国外授粉情况  目前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欧美国家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蜜蜂授粉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整套措施,将蜜蜂授粉广泛应用于谷物、水果、牧草、花卉等各种作物。由于对农作物的授粉贡献巨大,蜜蜂已成为欧洲第三大有价值的家养动物。

2.2  国内授粉现状  我国养蜂以追花夺蜜为主,养蜂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蜂产品。蜜蜂授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有偿授粉的蜂群比例不到蜂群总数的5%。蜜蜂授粉技术已被国内部分瓜果菜生产者所接受,部分地区在蔬菜制种、大棚草莓、大桃生产等方面已把蜜蜂授粉技术作为常规措施来应用。目前我国已培育了蜜蜂授粉专用蜂群,普遍用于果树、棚室草莓、蔬菜繁种等。

3  蜜蜂授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养蜂注重的就是蜂产品的获取,而蜜蜂授粉的重要作用基本边沿化,甚至被忽略,养蜂对农作物增产的功效还远未发挥出来。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100多倍,能给我省农业每年带来巨额增收。目前制约我省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到位、无蜜蜂授粉服务体系和放蜂环境恶化。

3.1  蜜蜂授粉增产的宣传力度不够  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及提高品质的作用,对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大部份农民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对自己没有益处,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甚至阻挠蜂农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而大部份蜂农也没有意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及优势,只是靠获取蜂产品来增加收入,忽略了蜜蜂授粉是养蜂增值的一种手段。

3.2  蜜蜂授粉产业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我省养蜂主要是获取蜂产品,还没有专业的授粉蜂场。有些从事农业设施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蜜蜂授粉的作用,但缺少相应的专业授粉蜂场为其服务,只能自己购买一些蜜蜂来进行授粉,组织化程度低,离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3.3  放蜂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农业大量依赖农药、化肥、生长素等,广泛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很多农民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杀虫剂,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蜂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赔偿和法律的保护,致使蜂农在作物和果树开花期间不敢去放蜂,造成农作物和果树无蜂授粉,作物及水果减产和品质下降。

4  推广蜜蜂授粉的措施及建议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省时省工、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和改进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盘考虑农业增产和生态安全的交互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转变蜂业发展方式,启动蜜蜂授粉效应机制,加快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4.1  加大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转换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蜂业生产,确立蜜蜂授粉在生态平衡、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蜜蜂授粉的扶持和投入。

4.2  建立完善的蜜蜂授粉服务网络  转变农业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生长素的被动局面,大力构建由蜜蜂参与授粉的生态农业。加大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建立以授粉为主的专业授粉蜂场。以养蜂专业户为主,通过专业合作社形式,构建蜜蜂授粉龙头企业;以县级养蜂协会为主,建立授粉中介服务机构,为种植业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术服务;以乡镇为主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普及授粉蜜蜂饲养技术。

4.3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设,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选择油菜、苹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建立作物、蔬菜、水果、牧草等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4.4  建立蜜蜂“定地饲养”补偿机制  对定地饲养、为农作物授粉的蜂农实行补偿,逐步建立蜜蜂有偿授粉机制。对蜂农、蜂业合作社在蜜蜂饲养、运蜂车、养蜂帐篷、养蜂机具等方面给予补贴,充分调动养蜂积极性。

4.5  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

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4.6  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  加强财政、科技、环保、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扶持,科技部门应加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技术的研究,环保部门应加强蜜源植物的环境保护,农业部门应加强蜜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畜牧部门应加大专业授粉蜜蜂的发展,共同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广安市广安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广安区各级畜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成渝优质畜禽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据统计,2010年,广安区出栏生猪133.5万头,家禽1100万只,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50个,生猪养殖小区25个。畜牧业已成为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主要做法
  (一)大力推广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从当前我区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情况来看,通过“自然养猪法”零排放技术推广途径,能够实现畜禽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进而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广安区按照“示范—推广—普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沼气治理畜禽粪污的“自然养猪法”这一生态环保养殖技术,有效缓解了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了生猪养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我区生猪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培育壮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我区加强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记录及标志管理等关键点实行控制,以无公害生产企业为重点,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监管机制、监管档案,实现畜牧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打造品牌畜牧业。
  (三)全力发展循环畜牧业。积极引导规模业主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带来的排污难题,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粪污。目前,全区建有生猪健康养殖示范点20个,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场16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一个,生猪养殖小区50个。通过改善养殖环境,积极引导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养殖、加强养殖小区畜禽圈舍改造工程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近年来,我区各级畜牧部门和各级政府按照“内防外堵、确保无疫”的防控目标,全面推行了以“消毒打基础、免疫抓关键、检疫作保障、检测看效果、管理促规范”的“五位一体”的防控管理形式,提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积极推进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上市产品“有据可查”,问题产品“有根可溯”。
  二、制约因素
  目前,我区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养殖污染、生产方式、投入品使用、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行业本身的发展,也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畜牧业污染问题凸显。一些畜禽养殖业主和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含有畜禽血液、粪便和消毒剂等化学药品的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流后也会造成污染,农民再用被污染的河水、沟渠水进行农作物灌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将愈加严重。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当前,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还占一定比例,即便是一些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也往往因资金、技术的缺乏,生产水平远远未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由此而造成的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和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投入品使用规范水平低。随着现代畜牧业技术的广泛应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四)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养殖用地制约发展,影响了畜禽养殖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多数养殖户资金不足,加上贷款困难,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思考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增加设备,完善设施,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种畜禽、兽药、饲料、生鲜乳和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把饲料原料关、产品加工关和使用关,切实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发展水平,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科技支撑”的新观念,加强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推广小区规模生产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畜牧兽医科技新技术,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着力提高畜牧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在畜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科技含量,加快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三)创新机制,培育主体。一方面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促其发展成为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力组建畜牧专合组织,紧紧围绕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重点规范建设具有一定基础的养猪合作社、肉鸡、肉兔、肉羊合作社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将各个环节有效整合、有机衔接,把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联结起来,实现畜牧业的组织化生产。
  (四)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即加快国内品种开发、国外品种引进,制定科学生产推进计划,发展高档畜禽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用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推动特色产品开发,生产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名牌产品,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重庆、成都、南充等大中城市的产销联建,巩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改善设施,营造环境。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加强畜禽养殖小区低碳设施建设,坚持做到“六分离六配套”,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排污粪沟、雨水沟;粪尿分离,配套建设沼气池、储粪池;母子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保育栏;料水分离,配套建设自动饮水器、饲料槽;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和病猪隔离舍”,并制定各种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包括防疫、消毒、牧草种植、饲养管理等,逐步实现粮食耗量低、无公害的标准化养殖,积极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科学治理养殖污染,为生态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自贡市低碳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畜牧生产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养殖业也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畜禽粪尿集中排放也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自贡市低碳畜牧业渐具雏形
  为发展低碳畜牧业,自贡市畜牧局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线,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着力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全市低碳畜牧业渐具雏形,有效促进了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扎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近年来,我市将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作为畜牧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采取制定规划、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落实,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使我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粮食消耗进一步降低。截止2010年一季度全市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43%、标准化生产面35%,节省粮食消耗16000吨。
  (二)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针对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粪便和废弃物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一突出问题,我市高度重视,积极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一是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国债沼气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在养殖户中普遍推行沼气池建设,对粪污等排泄物进行沼气池发酵处理,沼液用作农作物有机肥,有效减轻了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畜牧、环保、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为示范,加快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对全市养殖场污染情况进行排查,对排放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养殖场采取了限期整改、搬迁、取缔等措施;四是大力推行饲料生喂,减少了因为蒸煮饲料而产生的碳排放。因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畜禽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三)努力加快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是畜牧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秸秆和粪污综合处理利用,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大安区庙坝镇、牛佛镇,贡井区五宝镇和沿滩区黄市镇等肉牛养殖专合社积极试点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还田利用”的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粪便用作牧草、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有机肥(同时探索粪便养蚯蚓、蚯蚓养鸡(鱼)等的利用方式),尿液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作为农作物肥料,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种植成本,形成了“畜—沼—粮(草、果、蔬)”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二是加快秸秆养畜换奶、换肉工程试点步伐。先后在大安区庙坝镇、新店镇,以及沿滩区富全镇、五宝镇等乡镇探索试点了秸秆氨化、微贮养牛技术、花生壳育牛法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其中,五宝镇的“花生壳育牛法”在全市推广,实现了以一料(秸秆)变四料(肥料、原料、饲料、燃料)的生态养殖新途径。
  (四)大胆探索试点先进的生态养猪法
  2008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引导祥福、肥神贡井分公司等规模养猪场试点微生态发酵床零排放生猪养殖新技术,该养殖模式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的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生产环节进行消纳处理,从源头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结合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达到了省工节本等目的,试点工作取得可喜成效。在这些示范场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生态环保养猪试点场35个,年出栏生猪达3.2万余头,发展态势良好。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总体看,我市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养殖方式转变时期,传统特征仍较明显,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群众低碳经济发展意识淡薄
  由于我市畜禽生产仍以分散传统养殖为主,多数养殖户普遍缺乏发展低碳养殖的概念和意识,忽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简陋,治理手段落后,造成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加剧,较大制约了低碳养殖的发展。
  二是标准化程度低
  尽管我市畜禽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看,我市家庭式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较大比例,这些散养户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养殖状态,生产设施差,饲养管理粗放,畜禽养殖环境恶劣,标准化养殖程度低下。
  三是资金投入缺乏
  各级政府虽倾注了一定财力支持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但投入仍然较少,与低碳养殖高效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另外,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融资瓶颈未彻底打破,贷款难依然制约着生产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市低碳养殖发展进程。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限制高污染畜禽场发展的政策
  建议国家、省、市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限制高污染畜禽场的发展。即凡是在农村建设规模养殖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防治措施,对防护距离和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要求的禽畜养殖场坚决不予审批;对有一定数量但没达到规模养殖数量的养殖场,要督促业主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凡是达不到要求的,乡镇政府要在用地等方面给予限制。对已建成的高污染畜禽场,限期责令整改或取缔,并征收排污费、碳税等费用,筹集污染治理资金。
  (二)进一步加大发展标准化规模场资金投入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非畜牧业重点区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涉农企业、社会资本及农户投资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秸秆加工、畜禽粪污处理等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农户大力从事标准化健康养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畜禽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用好、用活小额农贷政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三)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养殖等新型发展模式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基础,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对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实施综合处理利用,推行“畜—沼—粮(草、果、蔬)”生态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推广沼气发电、牛粪养蚯蚓、种蘑菇等粪污处理利用新方式,加快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加大秸秆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研究,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工程建设;大力宣传推广生态环保养猪法,从源头上实现污染零排放和畜牧业节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低等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指导,加强低碳养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的宣传普及,提高养殖户发展低碳养殖的意识。同时,要抓点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社会多方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巴中平昌县:发展低碳养猪 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养殖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18%,每生产1公斤的猪肉排放约36.4公斤的二氧化碳。平昌是四川生猪调出大县,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县在发展低碳养猪上的主要作法。
关键词:养猪业 生态环保 品种质量 风险防范 低碳经济

  平昌位于川东北米仓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辖43个乡镇,总人口100.23万,其中农业人口83.17万,有耕地57.5万亩。养猪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决策部署,抢抓被列为全省培育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机遇,围绕年出栏100万头优质商品猪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低碳养猪,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双丰收。2009年全县出栏生猪141.3万头,实现产值16.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0.5%。
  1.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1.1.2008年,我局组建专班,科学编制了畜牧产业七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把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单独设立章节纳入了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经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确立了“五线十片百区千场万户”的总体建设方案,即:在平—洗、平—涵等5条公路干沿线,重点建设10个畜牧养殖示范片,打造3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培育1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户1万户。
  1.2.合理划定县城区、工业园区、乡镇中心集镇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为禁养区,县城建设规划区、乡镇中心集镇规划区等为限建、限养区。
  2.以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为重点,严把三关,从源头上抓好抓实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
  2.1.严把规划关。认真执行规模养殖场建设申请备案制度,对申请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主动配合县国土、环保等部门一道,三方同步实地规划落实建设选址、建设规模、制定建设方案。
  2.2.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格执行“六分离六配套六统一”标准,广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即:人畜、干稀、雨污、母仔、料水、病健“六分离”;实行隔离及绿化带、粪污及雨水沟、沼气和化粪池、仔畜保育自动饮水等现代养猪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病畜隔离舍建设 “六配套”;达到规划布局、建设标准、良种引购、技术规范、环境控制标准、养殖保险 “六统一”。
  2.3.严把验收关。对申请验收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协同财政、发改等部门,严格按建设规划方案和标准要求验收,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后方兑现有关项目补助。
  2.4.全县共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66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316个,1000头以上的110户,带动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7780户,配套建成沼气池3867口。
  3.扭住质量关键,引进培育并举推进良种普及。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借以缩短饲养周期,减少饲料投入量,提高肉质和生猪价格,在减少碳排放量、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益。
  3.1.坚持引进、培育、推广并举,夯实品种改良基础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建立“杂交制种场—二级扩繁场—良繁大户”的生猪良繁体系,采取“统一引种、合同管理、大户饲养、市场销售”和“干部担保、仔猪赊养、成猪抵账”的办法,大力推广生猪“DLY”洋三杂组合,强力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
  3.2.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凡引进良种猪达到“30+1”标准的,按每头公猪1500元、母猪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全县已巩固建成启昌、俊明等生猪杂交制种场6个、乡镇二级扩繁场268个,年提供良种母猪上万头、生产洋三杂商品仔猪45万头,全县生猪以DLY为主的良种面达到82%。
  4.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范维护业主利益。控制疫病传染,减少生猪死亡。生猪死亡,不仅仅是极大的浪费,也能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1公斤猪肉约能产生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为此,我们高度重视生猪的生产安全, 牢固树立畜牧业发展“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理念,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保障畜牧产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4.1.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全县43个乡镇站共定编180名,按每村1人的标准择优配齐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县财政将定编人员的工资、“两保”资金全额纳入预算,并按2000元/人•年的标准预算公业务费用,对村级防疫员按每2500—3000元的标准预算劳务费补助,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村级防疫员财政补助机制。
  4.2.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认真落实生猪保险政策,开展能繁母猪保险7.2万头、育肥猪保险9.6万头。引导业主强化市场化理念,走自繁自育的路子,科学经营主动适应市场规律,帮助养殖业主组织生产原料、提供市场行情、联系销售渠道,选派技术人员对外购畜禽全程跟班服务,对扩繁场县内售种一律免收检疫费用,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增大效益。
  4.3.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给编给供,引进“211”工程重点大学本科以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12名,填充了高层次人才缺口。推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坚持畜牧园区“至少一个扩繁场、设置一个配种点、建立一个兽医室、每户一头以上种母猪”标准,做到防疫、诊疗、品改、技术指导“四不出村”。
  5.落实监管责任,推广适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5.1.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局领导划片包乡、站股挂联园区、技术人员联系大户”的监管责任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与生产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一岗双责、同步考核”。
  5.2.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年种植优质牧草8000亩;推广秸杆氨化技术,通过过腹还田,有效利用农作物秸杆和农副产物。
  5.3.坚持“种养结合、畜池配套”,大力推广以“猪—沼—菜”、“畜—沼—粮”为主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元山镇富源养殖场业主唐育在猪场周边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果蔬,农户在获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3000元。江口镇太平村鑫旺生猪养殖场利用沼液、沼渣改善土壤结构,对接汇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太平村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就地种植蔬菜768亩,每亩节约成本60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6.积极探索养猪业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新手段。目前山东龙大集团通过实施和推广“生态养猪法”,总结出“生态养猪法”可以有效解决养猪环保难题、有效降低因烧荒带来的大气污染、可以变废为宝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但目前大面积推广“生态养猪法”面临猪舍建设成本高、菌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等困难。下步我们将立足平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探索推广养猪业低碳经济新模式,促进生猪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