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中常用术语解释
1.核素: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中子,并处于同一核能态的一类原子。
2.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存在的具有放射性的核素。
3.放射性:放射性是指某些放射性的核素具有自发地放出粒子,或是α、β、γ三种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亦即核辐射,核辐射是指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4.放射性活度(符号A):在给定时刻(dt),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跃迁数目的期望值(dN)。
A= dN/ dt
其中:A——放射性活度,单位Bq(贝可) dN——在时间间隔dt内,该活素发生核跃迁数目的期望值 dt——该核素发生dN个核跃迁数目期望值所用时间 5.放射性比活度(Bq/kg) 单位质量(m)某核素的活度(A),即放射性比活度=A/m,也即单位质量的某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dt)内,发生的核素跃迁数目(dN)的期望值。 6.照射量(x):X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空气中打出的所有次级电子,当它们完全阻止在空气中时,在空气中产生同一种符号的离子的电荷量的绝对值。X=dQ/dm,dQ为总电荷量,dm为空气质量。 7.照射量率:单位时间的照射量。X=dx/dt,dx是单位时间dt内的照射量。 8.宇宙射线:由地球外面来的能量很高的初级粒子,以及由这些粒子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组成的辐射。 9.刻度:确定测量装置对某些已知辐射量(如照射量、吸收剂量或活度)的响应。 10.能量响应:辐射探测器的灵敏度与辐射能量的关系。 11.探测下线:仪器响应(或读数)的最小数值。 12.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可能范围。不确定度一般表示为平均值的百分数。 13.贝可(勒尔):符号Bq,国际单位制的活度单位名称。1Bq等于每秒钟发生一次衰变。 14.居里(符号Ci):暂时与国际单位并用的活度的专用单位。
1Ci=3.7×1010Bq
15.伦琴(符号R):暂时与国际单位并用的照射量的专用单位。
1R=2.58×10-4C/kg(库仑/千克)
16.本底:相对被测物质而言,测量装置测得的放射性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