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中医释义 暑 ①炎热。《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②“六淫”之一,暑邪。《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③病名。即暑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冰注》:“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故为病曰暑。” 溼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燥 干,缺少水分:干~。~裂。~热。枯~。 燥,干也。——《说文》 中医病证名。又称“燥火”。因感受燥气,耗伤津液,化热化火所致。症见咽干发热、牙龈肿痛、鼻衄干咳等。治宜清热润燥 火 《尸子》:“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按阴阳五行说,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古人所说为“心宿”,即“大火星”。所谓“五木”,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中医所说的火 中医用自然界的火打比方,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自然界的火能产热生暖,对人有利,把它喻为人体生理的火。火向上冲,能造成火灾,对人有害,把它喻为人体病理的火。中医所说的火,有三种意思:1.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叫做“少(shào)火”,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2.过于旺盛的火,消耗人体的水液,消耗正气,叫做“壮火”,是病理的火。3.指外来的病因。如“火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