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只怪,电台情歌太动听 (评论: 听者有心)

 恩里克33 2011-03-30
新书过眼,见龙应台评论20世纪世界的两大巨变,其一为“全球化浪潮”。那么,流行音乐只是世界同一化行动的小小代表。
  《听者有心》是作者常年来在《读书》杂志的专栏,陪我度过小学和中学的漫长时光,为什么我会关注评论,是因为有的音乐是听不到的,或者缺乏介质。
  介质有多重要?
  广播,walkman,CD机,MP3,电视,互联网……当然,还有发烧设备。在这个时候,Hifi才是真正被聆听的对象,音乐只是使这一对象得以呈现的手段。
  大约到了高中的时候,CD机和MP3开始普及,朋友的评论是,效果好,很真。的确,永不磨损、听不到“嘶嘶”的声音。“科学思维日渐成为人们信奉的唯一理性,它甚至侵入了人类的情感领域,把人心也变成因果分明的推理的链条。”
  没错。
  不说80年代的巨星,只说在90年代风起云涌的一帮歌手,比如王菲,许美静,或者年轻点的熊天平啊,游鸿明啊,不管怎么说,都是嗓子好。那个年代如果再有一点创作能力,就更加了不起了。我记得当年评论界对歌手都很刻薄,顺子出精选集中翻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评论人觉得她气势不足唱功太差,批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当年休斯顿已式微——顺子没有演绎出来激情澎湃和庄严感,也许。
  拜托,这可是顺子啊。前几天我听兔子狗在哼哼“回家”的时候心中一颤,11年前的歌,他现在还记得。
  我觉得听现场最能甄别歌手的实际唱功。而现在天花乱坠的乐评多为形容词最高级堆砌的促销广告。一种文化贫困正凌驾于各类批评之上。现今,一篇乐评影评不导向新贵的私生活八卦,已经算好品味。
  在流行音乐中,个人的抒情被标签化了。被阳春白雪们不齿的“商业爱情”大行其道:编排上普遍为ABA的回旋式抒情歌路,易于演唱,在一个八度里徘徊,特别以刘若英为代表。这样很好模仿,自然可以拉动KTV的生意。
  在漫长的人生中,人未必有信仰的要求,但不能缺少抒情的需要:“爱情的冲动,本性和纯真,特别有涤荡规范、功名、老成、金钱为特征的异化的虚伪面目的作用。”
  商业化大潮,需要的是快速、可复制,易于识别。
  造成的悖论为,现在的流行歌手,听起来都一样,看起来都一样。是工业,不是艺术,是商品而不是文化,貌似千姿百态实则千篇一律,精致而不精神。
  为什么teenager最迷流行乐?
  因为他们太年轻,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展示自己的“情感、意愿、文化观念甚至政见”(比如《爸,我回来了》)或者说,要一个社会代言人。年轻人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性,爱情和“对社会的反动”方面。都是成长必然的苦楚。
  为什么小年轻最迷摇滚?
  因为摇滚作为一种流行乐,最坦率,最自然,最有激情,最深刻,最现实,最反省。
  看过很多现场后,我反思,在摇滚貌似吵杂的氛围中,对器材要求最简单,对人声要求最高,而因为摇滚的旋律相对质朴、或者我说的“排比”,歌词的重要性提升到无以复加。
  回到之前介质的问题。普及的问题。电台是公共媒体,只要有最廉价的广播都可以听,而且电台总是最新的音乐资讯。不晓得以前什么台的“亚洲阳光”是我最为喜欢的一档节目,不定期,但是很晚。应该也没有什么人听,因为没有互动的环节。那个时候很多音乐都是大陆不会引进的,比如彭羚《一千零一晚》,陈珊妮的《四季歌》诸如此类。DJ的音色也是我中意的婉转低回那种。
  李宗盛说,动听的歌容易写,因为有方法、技术、技巧可以获得;而诚恳的歌难得。流行音乐本身的“流行病”,就在于它太在乎受众了。“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表演”。我们注意到唱片的封面通常是大头照,与你深情对视眼神交流。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对艺术之真的扭曲,甚至到:创新和个性也能当作商业元素制造。
  99年大约,周杰伦处女作问世。除了资深音乐迷,喜欢他的人不多。因为他太怪了,长得也不好看,穷小子一个,吐字不清楚。
  00年,他已经成为流行密码,在坊间大肆流传。他的成功在于创作能力:
  1 他的音乐有旋律
  2 旋律简单,易于传唱。
  3 配器貌似简单,大量运用钢琴。有古典美。
  4 歌词有故事。
  5 年轻,生活化,不装大人。还有一点异国情调和小聪明。
  旋律的极简+歌词的极繁(不看歌页绝对听不懂他在念叨什么)大量节奏重叠、留白及设置特别重音的技巧——成就了他。
  周的问题在于,他是易模仿的对象。3张专辑后,他的形象就开始模糊。好在一年一张的发片速度,可以维系一定水准。
  
  所有的音乐,我都觉得电台情歌最为美妙。崭新的,人声的,不可测的。上学路上乘公车,听到朴树《我去2000》的那份感动,还有不可能引进的小INDIE,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有无比专业的DJ。不可测的,永远不知道下一首是什么的期待,我想IPOD的随机播放大热可能于此多少有点关系。
  此外,电台在一个技术尚未称王,信息高速公路还没铺到家门口的时代,打破了阶级桎梏,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用什么介质,大家听到的时间效果相差甚少。只要你有时间。
  95年的时候,Cynthia介绍我听MJ和麦当娜。
  01年见面,她马上去英国学证券,喜欢Techno。
  07年见面,她定居伦敦,结婚。
  她现在已经不听音乐了。
  因为成长。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听电台的乐趣,因为隐秘才吸引。
  小时候听王菲,MJ,麦当娜,恩雅。
  中学时代喜欢游鸿明,BjORK,窦唯。
  后来是Tori Amos,陈珊妮。
  大学听周杰伦,和不知名音乐家的作品,特别是有CCF之后。
  现在听古典,特别是巴赫。还有京剧和昆曲,少量民谣。
  因为没有好的流行曲,有一天我问兔子狗,我是不是已经老了,被这个时代抛弃?
  认识新朋友,或多或少我得关注一下他喜欢什么音乐。不一定要我喜欢,但一定不能生厌。声音包含了一切,无比细致又无法琢磨。那些爱恨情仇世态炎凉,仿佛歌里都唱到了:
  
  我目光慈祥
  心不再想
  这里面的东西慢慢死亡
  我闭紧嘴唇
  开始歌唱
  这歌声无聊
  可是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