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日记中起飞——一年级写话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开心向上 2011-03-30
在日记中起飞——一年级写话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一年级写日记向来被这样认为:可有可无,可写可不写,凭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中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低段,特别在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识字上花大工夫,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说话、写话的要求。到中年级,在听说读写上就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作文,跟不上中年级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马鞍形。

   现在,有很多老师已认识到这点,在低年级,已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话,但不少都是半途而废或收效甚微(尤其是许多农村小学)。原因很多,有的因为一开始要求太高,因而难度大,所以只好放弃;有的因为只做形式上布置,没有高度的重视,学生越写越觉得没什么可写或写来写去就这些东西,结果戛然而止;还有的,学生写得累,老师批得烦,只好不再坚持下去了。同时,老师的思想总是这样认为:现在写一写,只是为中年级写作打基础,写日记要三年级才教呢?因而并没有花大工夫,觉得也没必要。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文章比做密码,把写文章比做编密码,而把阅读比做破密码,“在孩子看来编密码比破密码容易”。因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就一定会本能地使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位教育家还说:“调查证明,90%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我也觉得写话能促进识字,促进阅读。学了一些字,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了,这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你写一句,我写一句,你想这样写,我要那样写。为了使自己的话写顺畅,能说出心中的话,不会说的请教,不认识的字,不会写的字当然要想办法去认,去写。我常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教查字典后,总是在课余不停地翻着字典,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就会说“在查字,因为我写日记要用到这个字,我查查怎么写。”等到老师教到这些字时,小朋友已会认了,又该多么自豪。这难道不是识字的一条途径吗?一举两得呀。

   所以,我认为一年级写话非常必要,不但要写,而且值得精心地去做。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以求教与同行。

   一、兴趣先导,说日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一旦对写日记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写、会写。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着较大的思维空间,他们好奇多问,好玩好动,爱好模仿,想象丰富;他们热情活泼,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没有什么框框和约束。只要使孩子们有兴趣,是肯定能会写日记的。刚刚入学还没有写作能力,但可以激发写的欲望和兴趣。我们可以采用“说日记”这一形式。新学期开学了,总要让学生自我介绍,为了让学生敢说,我先示范:“我叫×××,是一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然后让学生逐一介绍,锻炼胆量。在此后的一个星期内,让学生利用晨会课介绍自己的家庭、爱好、性格等等。再过一个星期,让学生每天说一句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日记,像大哥哥、大姐姐写日记一样。学生很兴奋,于是我进一步要求“我说你写”,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让家长或老师代替写出来,然后由家长读给自己听,这些感受足以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二、精心指导,写日记。

    说日记进行几个星期后,等到汉语拼音写完了,开始学习写字了,那么教师就可以准备让孩子写日记了。由于刚起步,必须要精心地指导,才能顺利进行。不然,可能会“夭折”。斯霞老师说过:“进行写话教学,必须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掌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就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告诉孩子们日记的格式,要求是第一行写“ 月 日”、“星期 ”、“天气 ”。天气情况让孩子们画上相应的图案就行了,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接着,就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叶老曾说:“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所以写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你想说的,真实的就行。我觉得“绘画日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为现有生活中、动画片中的生动画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儿童书籍中画与字的配合也是常用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是易于接受,愿意创造的。而且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太会写的孩子,画肯定是乐意接受的。一篇日记,先写上一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换,这样又巩固了拼音) 是“我想说的”,然后是“我的画”。看着自己的创造,孩子们多有成就感啊。当然,教师的要求不能高,不能急功近利,要贵在自由。“自由”是由着学生写,由着学生画。教师如果过多地限制,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当然,必要的句子练习还是要的,特别是“四素句”的训练。请学生把想说话讲清楚,时间、地点、什么人干什么。还可练写十种句式,即“……有……”、“…… 在……”、“……看……”、“……听……”、“……是……”、“……把……”、“……被……”、“……感……”、“……想……”、“……说……”。这个练习持续时间不用太长,两三个星期足够了,但要注意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三、家校激励,坚持日记。

   学生会写一句话日记了,教师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序曲”而已。坚持写日记才有实效,因为方法是次要的,贵在坚持。这时,教师的评价激励,家长的帮助鼓励最关键。

   孩子将自己的“作品”(称之为作品,孩子们会更慎重,更认真)上交后,教师再忙也必须当天批改完。孩子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教师漠然处之,这无疑就是一盆冷水,会浇灭孩子的星星之火。在评价中也不能给幼稚的作品划出三六九等,不要拿这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教师要用我们的耐心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日记中的优点。如这样的评语:“你会用问号了耶!”,“这词刚学,你就能用了,真棒!”,“老师真佩服你你呀!”激励性的评语会让学生激动很久。另外,要开展日记交流活动。每星期设一节日记课,这节课上,读日记,评日记。有时,是我充满激情地朗读,有时是学生自己上台放声读,有时有是小组内读,互相评。在活动中,有学生学到了些东西,有学生找到了信心,有时学生会激发更多的热情。

   一年级写日记能坚持下去,家长有一半功劳,所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说日记”环节中,就要有家长参与,真正写日记了,我要求日记后加一栏:“爸爸妈妈的话。”有了家长的扶助,孩子们才能“飞”起来,孩子会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他们会更喜欢写日记的。当然,对我们的家长,一定要不时地提醒:一是不要拔苗助长;二是知道成功的关键是坚持做某一件事。在每星期的日记课上,我总是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该学生家长,往往此时学生小脸红红的,无比自豪,回去肯定会告诉爸爸妈妈:“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要知道我们的家长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激励。

   四、日记引路,心灵交互。

   这里说的是“日记的交流作用”。正因为有了日记,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实施教育;还因为有了日记,学生也更能体会老师、家长的辛苦和用心。因为有了日记,老师和孩子的心更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更紧了,老师和家长的心更通了。

   一位学生的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它激动不已,连着几篇日记都是写妹妹的。“妈妈生了妹妹,我很开心,我要天天抱它。”,“妹妹很胖,很乖,我看见就高兴。”,“今天回到家,妹妹竟会对我笑了。” ……看到孩子的日记,我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孩子的家长更是用充满感情地笔调写着:“孩子,你做哥哥了,真的长大了,妈妈太高兴了。”

   我出差了,调皮的孩子会写:“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真想你啊。”“周老师出去了,杨老师上了好多课,肯定累了。”我会回复:“我也想你。”“你真懂事。”家长会写:“老师一路顺风。”这份心,这份情,是日记带来的。

   最后,我用朱永新教授这句话作结:“写只是形式,但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