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巴马主义”遭遇利比亚困境

 雁东 2011-03-30

“奥巴马主义”遭遇利比亚困境

2011-3-29 13:27:08   来源:《参考消息》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26日文章】题:利比亚困境——空中力量的局限(作者  美国外交学会国防政策问题高级研究员斯蒂芬·比德尔)

    利比亚危机带来了一些人现在称之为“奥巴马主义”的东西。它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道主义的出发点保证了美国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其次,这种军事行动应该受到严格限制,尤其不应该涉及到地面部队;第三,军事行动必须是多边的,其他国家应该在可能的时候分担责任并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这听起来很耳熟,也本该如此。这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波黑和科索沃发动空袭行动时采取的同样一套理念。实际上,利比亚危机和“奥巴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困境的再度显现。从苏联解体到“9·11”恐怖袭击事件,这种困境一直主宰着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官员发现难以忽视那些冒犯美国价值观或威胁美国边缘利益的海外事件。但他们又不愿意冒风险全力介入加以应对。结果就是推动采用有限的干预方式。空中力量似乎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而且依靠其他国家来分担大部分责任使有限干预看起来更加可取。

    “9·11”事件改变了华盛顿的中心议题,并且2001年以后,这场争论很快就被人忘记了,因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基地”组织和平定叛乱等问题成为新的焦点。但是原先的困境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这场争论以更猛烈地势头再度出现了。

    问题依然在于,战争很少能通过小投资获得大收益。由于美国是一个拥有一系列高科技武器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人通常以为,他们身处安全距离就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挑衅者而只付出有限的牺牲。但是这种不愿认真介入的态度削弱了真正的优势。事实经常证明,面对性命攸关问题的当地人比遥远的美国人所期望的更加顽固。在打击没有掌握高科技火力但却意志坚定的敌人时,甚至高科技火力也受到了严重限制,因为这些敌人通过近距离暴力控制着地面上的人民。

    这一脚本在利比亚再次上演。西方的空中力量可以轻易消灭卡扎菲的空军并防止他在空旷地带大规模使用大规模装甲部队和火炮。但是一旦卡扎菲的军队转移到人口众多的地区并采用在平民中作战的办法,空中力量的好处就迅速削弱了。

    结果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折磨人的僵局。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将最终面对“9·11”事件之前出现过的同样困境。当地面的盟军请求作战升级时,西方领导人能让一场显然优柔寡断的空中战役持续多久?在科索沃,北约曾就是否将作战升级到地面入侵的问题发生争论,并且争论一度使北约处于分裂边缘。卡扎菲会长时间不屈服吗?如果是,那该怎么办?“奥巴马主义”无法逃避这个基本问题。多国分担责任不可能将一场僵局变成无痛的胜利。

    我们最好习惯这些。利比亚行动或许很快就会首次表明我们重蹈了覆辙,但它不会是最后一次说明这一点的事件。人道主义危机、恐怖分子的避风港、地区性侵略行动和动荡是现代国际体系中常见的特征。它们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显著性一度因为“9·11”事件的影响而受到掩盖,但它们正在重新出现。无论是受到了“奥巴马主义”还是其他同类原则的指引,美国正在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争论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