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花江放船歌》现象

 北方之狼矣 2011-04-01
《松花江放船歌》现象

  在我市,无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大都书写过康熙的诗作《松花江放船歌》;走在我市的各个重要公共场所,也可见张挂的各种工艺制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书法作品,可堪是一个文化现象。

  《松花江放船歌》的作者是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代皇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生活的年代(公元1654-1722年),是十七世纪下半叶和十八世纪初期。从十七世纪初期起,沙俄继征服西伯利亚以后,逐步东侵,指派哥萨克匪帮不断入侵我国。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一日,康熙特谕宁古塔将军巴海“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喂养马匹之暇,观看乌喇(今乌拉)地方”。

  刚刚将“三藩”叛乱镇压下去,康熙就不畏长途跋涉之苦,要亲自“省观”吉林乌喇。表面上是“告祭三陵”,“巡视边疆,远览形胜”,实质是为反击沙俄侵略作政治动员和军事方面的进一步准备。二月十五日,康熙从京城起驾东巡,一行约七千人之众,浩浩荡荡,络绎二十余里,旌旗招展,雷动云从,盛况空前。二月廿三日,康熙车驾出山海关。三月四日到达盛京(今沈阳),告祭了福陵(即东陵)、昭陵(即北陵)。三月九日由盛京至兴京(辽宁新宾)拜谒永陵。三月十二日,从兴京出发,经哈达城(辽宁西丰)出边外。三月廿一日宁古塔将军巴海率八旗精锐二百,至中途阿尔滩诺门地方迎驾,一路行围狩猎,三月廿五日到达吉林乌拉地方(今吉林市)。当日没有先入城,康熙率太子及诸王、大臣等在宁古塔将军巴海等官员的扈从下,来到松花江边,面向东南,朝长白山方向,举行“望祭长白山祖先的仪式”,行三跪九叩大礼。遥祭长白山后,重排仪仗,从吉林城西门迎恩门(今临江门)鼓吹入城,入住将军署。                        三月廿七日,康熙冒雨由水师营登船,率皇子及少数大臣、侍从检阅了江面上彩饰一新、排开船阵的吉林水师营。之后,乘龙舟前往大乌拉虞村视察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今乌拉街满族镇)。这实际是一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龙舟顺流而下,一时风急浪涌,江流有声。不久,雨过天晴,霞光远映,山明水敛。当时游弋在松花江面的船舰有二百余艘,鳞次栉比,帆樯如林,密密层层。景色与军威相互映衬,浑然一体,格外壮观。康熙激情勃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彩帆画鷁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写这首诗时,康熙皇帝年29岁。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他不沉迷宫廷酒色、弄权于宫廷,而是胸怀天下,走马关外,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鼓舞东北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即兴写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锦绣风光的豪迈诗篇,为我们留下了本乡本土三百年前的一支奋进的颂歌。

  《松花江放船歌》是吉林市雅称“江城”的出发原点,诗中散发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强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对这首诗的表现与钟情,与当下吉林市人的思想、情感高度契合,进而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具有无限魅力的文化品牌。

  这首诗及其书法作品,在我市取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2009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城市”等荣誉称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江城人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之一。

  孟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