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

 柳灞牧笛 2011-04-01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
 
记得上次有一个朋友问到了这个问题。我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懒得照着书上的写,就用点浅显的语言表达,所以某些地方说的不够专业,请高手指正。

分辨率、锐度和反差是表示一支镜头素质的最基本的参数。

名词解释

        分辨率,就是在物体反差无限大的时候(呵呵,就是所有物象在纯白和纯黑下)镜头记录物体细节的能力,国际标准单位是 线对/毫米(lp/mm)。当镜头在一毫米的范围内,可以分辩出60根平行线组成的图案,这时我们说这支镜头的光学分辨率为60lp/mm。理论上说分辨率越高的镜头,它成像也越清晰。

测试分辨率的标准测试板的样子如下。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可以看出分辨率是在判读纯白、纯黑的标准板的情况下得到的数据。大千世界,我们看到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是纯黑和纯白,衡量镜头记录、还原明暗的过度的能力是,我们不得不引入“反差这个概念”。以拍摄国际象棋棋盘的黑白格子为例,相同分辨率的镜头,反差大的是下图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反差小的是下图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可以看出反差大的镜头还原出更大范围的灰度,反差小的镜头还原出相对小范围的。但这不是说反差大就一定好。在当年我在上海徕卡工作的时候知道,镜头记录灰度的时候记录的“数据量”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2支其他光学素质一样的镜头,反差大(记录范围大)的那支它的“采样频率一定会加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反差小的镜头,它记录的灰度过度层次一定会更丰富。呵呵“采样频率”在这里是一个不规范的说法,但是书里的解释太过罗索,懒得打字了,还好这个比喻还算形象吧。于是镜头就有了“硬”和“软”的说法,硬就是高反差镜头,软就是低反差镜头。



明锐度,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反差,是在微观上的反差表现。因为不是在标准的测试板的高反差下,镜头的反差更多的决定了成像的清晰度。人们开始发现相同的分辨率下反差高的镜头往往得到了更高的肉眼清晰度,这种镜头人们就把它称作“锐利”nikon在专业领域里就是以“锐”著称的。许多高手称nikon镜头拍出的片子有“刀刻斧凿”的感觉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是在镜头的制造中同时达到高反差和高分辨率似乎非常困难的。设想一下如果有2支镜头他们在放大相同幅面拥有相同的肉眼清晰度,那么相对“软”的那支镜头肯定分辨率要比“硬”的这支要高,也就是说在进一步放大后“硬”镜头由于分辨率的低下会导致肉眼清晰度迅速降低,而低反差软镜头照片在放大后会觉得肉眼清晰度降低不大,同时由于软镜头记录了更丰富的层次,使照片增色不少。早期的MF镜头中canon就是以高分辨率的“软”镜头闻名。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相反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当然低分辨率,低反差的就是劣质镜头了,俗称“狗头”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绝对的高反差、高分辨率的镜头是不可得的,这就需要一种平衡,相对来说大多数的德国产镜头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在肉眼可以接受的反差范围里,他们达到了让人诈舌的高分辨率,诸如蔡司、徕卡等厂家的顶级名镜。这种镜头出来的照片图像清晰,色彩细腻,整个画面好像被涂抹了一层油彩一般亮丽,但并不夸张。这种感觉圈内人士称为“润”“釉”。当然日产的nikon、canon这样的厂家,我个人认为也有极少数的几只镜头的素质还是可以媲美德产的,如nikon的28mm/f1.4、佳能的300mm/f2.8等,但5位数的价格开销不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可以承受。


初略谈谈镜头的分辨率、明锐度和反差by 阿莫西林
 
 还有原来的胶片的分辨率已经超过了最高级镜头能够表现的分辨率,影响整个的系统成像的瓶颈在镜头。而现在的ccd民用级也就是在500w象素,高级镜头的高分辨率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那么一样的5.0Meg的分辨率下,高反差的镜头可以得到更好的肉眼清晰度。另外ccd的介入使得诸如噪点、紫变等新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原先成像质量只靠镜头保证的情况变得复杂。佳能、nikon新出的几只DSLR专用镜头据测试都是偏“硬”的。

        除了现在柯达的那个14n之外,其余的dslr镜头选择是:

1、选择高反差的镜头,相同象素,高反差的清晰度肯定比低反差好;

2、选择中心分辨率高的镜头。有不少准专业镜头在成像中心的素质并不低于任何的高级镜头很多,而是输在边缘的成像质量差上,而现在的ccd的幅面没有到达满幅,正好可以避免这个缺陷。

        柯达的14n确实好,但高质量的成像就真正需要高级镜头的支持。不过花费将近5w买14n的用家,我想不会在乎多花1~2w在顶级镜头上吧。

        消费级的dc嘛,不要相信什么蔡司和施奈德,专业领域的优秀不等于全部产品线的优秀,我的fc就是使用的施奈德镜头,这个我知道。消费级的dc的主要选择精力还是放在镜头的变焦比、最大光圈、ccd尺寸、软件处理能力等方面,镜头的的分辨率指标几乎可以忽略。还有就是一些从fc转dc的用家在操控性能上要注意,诸如时滞啦、各控制键位置的合理啦等。我其实有一次差点决定购入卡西欧的5700,最后是在实际购买时试用后实在受不了它那个拨盘设计最后放弃掏钱的,相比后来见到的O记Z5050在这个方面就优秀的多了。当然我认为这个方面D7i是最好的。

        最后,提一下所谓的MTF(模量传递函数)值,MTF值是包含于OTF(光学传递函数)值评估的一个兼顾分辨率和反差的函数曲线。是一个迄为止最科学、全面的数量化评估镜头综合素质的一套方法。但初学者不宜过多涉及,因为我个人认为如果过多的研究这种东东就不免流于“器材的意淫者”层次了。

        另外,由于手里的资源有限,给出的测试图不是直接拍摄的,不过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可以看明白就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