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建设的探索

 shengdafei 2011-04-01
                                          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课程理念

    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语文教学论方面的学生全部来自浙江省。这所目前拥有2万学生、120位教授的院校力争在三年内办成绍兴大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师范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应用型理论课,课程目标是:以丰厚的学术积淀为基点,以关注中小学教学为视点,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落脚点,培养专业化、持续性发展的语文教师。我们力图予以学生宽厚的学术理论知识,培养有思想的教学行动者。

 

   二、成员构成

  

 本课程依托我校首门省级重点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编制方面学校予以倾斜。6名教师中,本校教师5名,外聘1名,分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不同高校。其中,大学3名,硕士研究生3名;老教师2名,中年教师3名,青年教师1名;教授3名,副高2名,讲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师生比为1:17。6名教师中,有4名具有13年以上中小语文教学经历,有1名多年参与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工作。所以,本课程的教学队伍从整体上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形成了一支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沿革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
   主观经验型阶段(77——89年):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客观描述型阶段(90——95年):语文教学法。
   理论创新型阶段(96——今):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
   1996年语文教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改革前后的课程状态,实现了从主观经验型向科学解释型的历史过渡,并逐步向理论创新型阶段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课程理念,由对接性地、功利性地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转型到通过培养“人”去改革语文教学;二是课程内容由单一的“课内理论必修课+实习指导”转型到多元化的立体型的课程体系;三是科研由具体的操作性研究转型到教育哲学层面,形成了学术团队,产生了巨大的教学“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创新的标志是:王松泉教授在语文教学大讨论中提出的语文教育学科大系的建设和“语文教学四大关系”的理论概括,李乾明教授提出的“作文教育哲学”的理论,王柏勋教授提出的“语文情趣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标志着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已经冲破传统观念的界定,迈入探索和创新阶段。
在校内,课程组历年来为学校实现了10 多项“零的突破”,其中包括:
    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优秀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省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零的突破”;
    全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全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担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通用系列教材主编“零的突破”;
    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新华文摘》转载论文获省政府奖“零的突破”;
    当选省级学科研究会会长“零的突破”;
    当选全国性研究中心主任“零的突破”;
    担任全国高校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零的突破”等。

   四、课程优势

  本课程具有领先于全国、全省同一课程的六个优势:
  1、全国、全省本课程系统中主编全国高师通用教材最多:已主编全国高师本课程教材7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全国高师协编教材3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在权威核心刊物发表高档次论文最多:《新华文摘》1篇,《教育研究》7篇,《课程•教材•教法》10篇。
  3、全国、全省本课程研究组织中担任学术领导人数最多: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秘书,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副秘书长、学术委员,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顾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等。
  4、全国、全省本课程系统中出版专著、教材领先:每一成员均主编、编著或参编过有关论著或教材等教学用书,累计论著和教材达40余种。
  5、全国、全省本课程系统中获奖领先:已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省级以上社科奖和教科奖、全国性学会奖等50余次。
  6、全国、全省本课程系统中师资力量领先:一般高师院校本课程教师仅有1-3名,我校本课程现有教授3名,副高2名,讲师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我们主要围绕课程理念(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学术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国内同类课程第一流的成绩。

    (一)课程理念(目标)的改革与研究

    1、我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战略眼光是: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与发展趋势,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我们的课题研究都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教学生活,从战略高度回答了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研究涉及到教师素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方法等领域,具有宏观的教育哲学上的战略性。代表性的成果是:李乾明主持了省级研究课题“语文教学的理念与行为研究”(2003-2004年),王松泉主持的课程教材体系研究的课题获浙江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李乾明有过近14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多年参与高考语文命题,对语文教学有全局的认识。

    2、我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高师生。一方面,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形成高师生语文教学能力的发展,专业的职业性特征要突出;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生长点。我们出版了20多部专著、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都是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服务的。

    3、我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自身定位是:科研推动教学,学术引领全国。我们丰硕的科研成果为自己教学的效果奠定了基础,高师生直接受益,全国的语文教师间接受益。我们的学术研究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主要标志是:与全国同类课程相比,我校“语文教学论”在全国最早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最早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03年),队伍整体的研究实力强大。

    (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改革与研究
                                                      
    1、课内必修理论课程。设置“语文课程教学概论”课程,主要在课堂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施。这是我们整个课程的主体,旨在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主要成果是,王松泉主编的四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全国通用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李乾明参编了5部语文教学论教材。

    2、课内选修理论课。设置了“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材研究”、“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情趣教学研究”、“名师教学艺术研究”5门课程,根据我们各自的研究领域而定,旨在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拓展学生的视野。5门课程都物化成了教材或专著,有4本获省部级奖。

    3、课外活动课程。设置“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有我们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学生实习指导”、“网络互动”、教育调查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4、课外研究课程。设置“论文指导”、“教育文献阅读”、“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我们教研室有1万册教育类书籍、38种教育类期刊供学生阅读,给学生开列了教育类书籍阅读书目。我们采用导师制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过学术沙龙、名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与方法。

    5、课内外隐蔽课程。我们课程队伍的治学风貌、绍兴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以上标志性的成果是:王松泉主持的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获全国教学论至今是唯一的一项教育部优秀课程教材一等奖;李乾明主持的省级政府课题“关于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研究”的成果《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获教育部“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奖(2004年),教材在全国推荐使用已达3年,发行了2万册。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与研究

    1、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点名、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二是开卷与闭卷考试结合的方法,“课内必修理论课程”允许学生携带记录备忘内容的A4纸1张,参加闭卷考试;理论选修课采取开卷考试、小论文方式进行。三是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隐蔽课程,采用实习档案、实习汇报课、论文答辩等方式评价。

    2、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一是学生对每一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填写学校的“评教问卷表。二是网上对教师的教学发表评论。三是阅读教师发表的论著进行评价。

    3、我们制订了绝大部分课程的课程大纲、编制了试题库等进行课程评价。
  
    (四)课程学术形成特色

    我们每个教师的研究都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李乾明近五年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出版这方面的专著1部,发表这方面的论文10篇;王松泉对语文教学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很深入,项目“语文教学论‘三位一体’课程建构与教材建设”获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柏勋对语文情趣教学法的研究很深入,出版相关专著1部,相关论文5篇;王静义对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有论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曹颖群侧重于名师教学艺术的研究,有论文发表。我们的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具有推动作用,组合起来对于全国的语文教学论课程具有团队的整体影响力。

   六、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必修教材,扩充选修教材,确保训练教材。
    教材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形成以必修课程提高理论素养、以选修课程拓宽专业基础、以训练课程培养从教能力的课程教材机制。
    教材建设的操作要求是:既重视课程教材门类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以拓宽学生的基础;又注意课程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以提高学生的水平。
    教材体系的基本结构为:理论学习系列以必修课程教材语文教学论(或语文教育学)为主,辅以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发展史、阅读教育学、写作教育学等选修课程教材;教材研究系列以指定选修课程教材语文教材研究(或语文教材分类研究)为主,辅以阅读教材论、写作教材论等选修课程教材;技能训练系列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或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课外训练课程教材为主,辅以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育科研方法学等选修课程教材。
    现在,系列教材中由本课程教师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语文教学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等四种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课程教师主编的全国高师协编教材《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至此,由本课程教师主编或编著的主要教材已有:必修课程教材《语文教学概论》、《中学语文基础教学论》;限制性选修课程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语文教材研究》;非限制性选修课程教材《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发展史》、《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课外训练教材《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育板书学》、《教学艺术论新编》等,共16种。教材使用时间长至10年,短则3年,16种教材已获包括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20项奖励。

五年来,我们使用和建设教材的情况如下:

 

 

 

 

 

七、课程评价

 

校内评价——

本课程在校内被评为文科首门优秀课程,而且作为校内文科惟一优秀课程保持了5年之久。校内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论是我校建设得最好的一门课程,教学效果最好。

校外声誉——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全国本课程专业委员会三次选定我课程组教师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已主编7部。

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先生,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科组负责人、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等均评价本课程为全国各高师院校同一课程中师资整体力量最强、教改成果最多、教学获奖最多、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建设最完备的课程。

学生评价——

学生历年无记名评教中,对本课程的评价多年来在人文学院各课程中一直保持领先。学生网上评价很高。

校内学生评价指标——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作认真负责;

2、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课堂组织管理好;

3、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讲解熟练;

4、善于吸收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信息量大;

5、讲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6、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基本能力和技能;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8、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9、指导学生方法,提供阅读(参考)书目;

10、作业适量,批改认真,耐心辅导答疑。

近三年学生评价结果——

教师姓名 2004年度 2005年度 2006年度
     李乾明     优      优       优
     王柏勋     优      优       优
     王松泉     优      优       优
     王静义     优      优       优
     曹颖群     优      优       优

 

八、课程规划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在保持本课程多项领先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念时代化、师资优质化、课程系列化、教材立体化、训练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把语文教学论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对全国同类课程具有示范作用。

在三年内,要有硕士点,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6篇,《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1篇,引进博士1名,取得国家级课题1项,与绍兴市15所中小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更强。

2007-2008年,力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对现有的教学大纲、教案、题库、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象、电子课件、教学案例等进行全面修订,完成网站资源的整合和网站链接等工作。

2008-2009年,完成全课程网络课堂教学录制工作,并上网。

2009-2010年,健全微格教学实验。

2010-2012年,建成“语文教学论课程资源数据库”。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7年,完成课程负责人全部全程授课录象,并上网。

2008年,完成主讲教师全部全程授课录象,50%上网。

2009年,对所有授课录象进行修改,并上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