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得胜路头记录施琅平台凯旋

 猫兔阅览室 2011-04-01

厦门得胜路头记录施琅平台凯旋

作者:卢志明 颜艺芬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2010-01-15   

 

  

 

 


     


    

                                                

 

   

 
 
          


    近日,一幅在康熙年间绘制的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新现世,引起了许多人士的极大关注。厦门文史专家更明确指出,当年,施琅平定台湾凯旋的登陆地就是厦门。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和挖掘,发现施琅平台凯旋后,在厦门留下了诸多历史印记,他在厦门的许多作为,对厦门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平台凯旋码头
    名为得胜路头


    我们采访了对施琅颇有研究的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先生,他指出,《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且这幅图还与厦门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凯旋的水师,意气风发。画面上透过浩渺的大海可以隐约看出有岛屿和山脉。龚老说,他经过仔细考察研究,发现这些岛屿和山脉位置很可能就是在厦门及周遭一带。龚老还指出,厦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施琅平定台湾凯旋登陆地就在厦门,登陆的码头称为得胜路头。说着,龚老指出清道光《厦门志·津澳》中的记载,“得胜渡,平台得胜,故名。亦名提督路头”。
    据龚老介绍,老闽南人都叫码头为路头,得胜路头原先称为提督路头,是福建水师提督在厦门的专用码头,因为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凯旋回到海峡西岸,在这个码头登陆,当时厦门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台湾归入版图,也为了表彰施琅将军的功勋,就把这个码头称为“得胜路头”。
    在采访的过程中,热心读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张老照片,经专家指点,这是一张厦门海岸风景老照片,专家告诉我们,老照片中的画面就是得胜路头一带的旧址。现在许多老厦门人还称这个地方为得胜路头,民间至今还传说施琅在台湾平定之后,凯旋厦门时,老百姓在这里欢呼天下太平,“得胜”两个字就此一代代流传下来,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修庙建坊
    意在两岸同心同德


    施琅凯旋后,认识到台湾与厦门唇齿相依的关系。当时清廷中许多大臣建议朝廷放弃台湾,而施琅坚决反对,提出要守护台湾,治理台湾。康熙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琅上奏朝廷把福建水师提督署建在厦门,目的是密切厦门与台湾的军事防务关系。龚老说,施琅早就意识到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是东南沿海的交通要冲,在厦门设立重要军事防卫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一个方面,施琅为了让海峡两岸人民同心同德,凯旋后在厦门注重文化建设。施琅为感恩妈祖保佑其平台得胜,重修厦门朝天宫。这在《厦门志》里有明确记载:“将军施琅平台时祷神默相。后军中乏水,祝之得泉。凯旋,捐俸、劝募重建”。施琅还重修南普陀,据说施琅在凯旋回厦门的时候,睡梦中见到“彗日普照”四个字,后来,他到普照寺(即南普陀),又恰巧彗日方丈接待他,应了他梦中的“彗日普照”四个字,这当然是传说,不过当时的普照寺年久失修,于是他捐俸重修普照寺却是事实。施琅通过修庙宇成为两岸民众朝拜的场所,加强了两岸的民间交流。朝廷为表彰施琅的丰功伟绩,在厦门岛上建了“功敷海表,泽普天南” 坊 、“勋高大树,爱永甘棠”坊 ,还有同安的“绩光铜柱”坊等。施琅不仅让厦门与台湾建立了永久割舍不断的亲密关系,也丰富了厦门的地理人文内涵。


    施琅凯旋
    厦台同属台厦兵备道


    厦门自古以来就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施琅凯旋后的1684年,朝廷在厦门和台湾设立台厦兵备道,两地几十年间属于同一个行政单位管辖,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当时的其他政区从未见过的。
    采访中,龚老打开《厦门志》,指出其中的一段记载:平定台湾以后,台湾船只往来,在内陆惟厦门一口与鹿耳门一口对渡。这种对渡关系是从1684年到1784年,维持了一百年,可见朝廷平定台湾后,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都是通过厦门来实现的。史料还记载,“凡往台湾之船,必令到厦门出入盘查,一体护送,由澎而台。”可见,当时厦门在对台交流和贸易方面是何等的重要。
    龚老告诉我们, 平台凯旋后,就在与得胜路头相距几百米的地方,水仙宫码头一带兴起成为“台运”的码头,这些码头是厦门与台湾贸易上互通有无的专用码头,“台运”这个专有名词在厦门产生了。台湾供应厦门大米,而台湾日常所需要的日用品则由厦门供应。此外,两岸贸易形成一种商业组织——郊行,台湾有“厦郊”和厦门进行贸易往来,厦门有“台郊”、“鹿郊”和台南、鹿港做生意。采访中,有关专家指出,当年朝廷绘制这幅《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可以说是具有历史眼光的力作。几百年之后,厦门与台湾仍延续着它们的历史渊源,台湾与厦门的往来,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卢志明 颜艺芬 图/龚健 蕊蕊


    【解读】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


    文/镜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派大将军施琅率军乘战船200余艘底定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描绘了施琅水师回师海峡西岸这一特殊历史时刻情景,是当时康熙朝宫廷画师的力作,实际画面长达133厘米,宽78.5厘米。据史料记载,班师回朝的水师的登陆地点就是厦门,可见此画之于厦门有其特殊意义。况且这幅画三百多年来,或深藏宫中,或隐匿民间,直到近日,该画才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引起轰动和关注。
    该图四周用宫廷绘制云纹绢装裱, 图中钤御印数方,其中仅乾隆御印即有八方,而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之章”及“五福四得十全之宝”弥足珍贵,这幅图的左上端有楷书题名:《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左下角外有“贮紫光阁”精楷四字,应可证实此画曾经悬于皇宫功臣阁壁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