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阅读报告

 shengdafei 2011-04-01

书目: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月第1版。

本书概况:为促进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把握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和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国内外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内容,展开论述,拓展思维。《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主编,另外王荣生、方智苑、曹明海、李期龙、陈佳民等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参与编写。倪文锦教授长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内陆首位语文教育方向的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核心组成员,参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语文教材的审查。倪文锦教授自1992年起,应邀多次赴香港访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所主编的这本书,内容包括: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趋势,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课程结构与学分制:国际经验与启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写作,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探索中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从“授受”到“对话”,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国外语文课程与教师发展等十三章。

个人感思:

(一)对本书的宏观评价

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著作很多,有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和蔡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法》等。而相较而言,倪文锦主编的这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特点是新颖、全面、深刻,且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与实用性。“新颖”是因为这本书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结合国际课改趋势,介绍和阐述了一些新理论、新观点,这样编排也可以拓宽读者的理论视野。比如,关于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从“授受”到“对话”。国外“范式”概念由库恩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就提出来了。而国内对范式与教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一线教师,有很多都还不知道这个概念。本书将其单独理出,使读者了解“范式”概念,引起对“对话”教学的重视。再有本书有介绍国际性研究(PISA)看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编制。“全面”是指本书既有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又有对高中语文课程理念的到位解析;既有关于课程结构的介绍,又有关于现有教科书分析和编制的理论研究;既有传统教学的研究,又有网络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及国外教学发展的介绍。“深刻”是本书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的解析十分透彻。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这一章节,本书先介绍了口语交际研究的起点,再进一步认定“口语交际”,接着介绍三种“质地”的课程内容,最后介绍如何建构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和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最后介绍口语教学评价。本书中提出口语交际首先面临的是取向问题——在语文课程当中我们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是“哪一种”说话、“哪一种”聆听。并将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分为反思性的、形成性的和技巧性的。本书对这三种“质地”透彻接受,并有案例。“时代性”是指本书紧跟研究最新动态。比如,在口语交际部分,就有对2004年王荣生等人的《口语交际课例剖析与教案研制》(第168页)进行介绍和评价。在书本页码的底端,就可观察到本书对新著书和论文的引用。“典型性”是指本书对相关理论的介绍都是时下研究的趋势,与语文学科联系最紧密的、最具代表性的。比如在“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章节,介绍了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知识论这几个当前影响最大的典型理论对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启示。实用性是指本书不单有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操作层面的研究和介绍。比如,举例和分析了上海同济大学一附中的案例(第459页)。

(二)本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我觉得,语文学科教育研究三大主干部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为什么教”是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教什么”是有关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现代主要体现在教材探索和研究上。“怎么教”是有观语文教学方法方面。《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非常全面、系统地包含这三部分。但最兴趣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章节、“探索中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章节、“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章节。这三章节对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多启示,可以做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三)本书引起的思考和启发

1、这次新课程革故鼎新的力度是前所未有。有很多人对新课程提出非常尖锐的看法。新课改不是全盘否定之前的语文教育,而是继承。新课改要把握语文教育规律,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任何改革都不能一帆风顺,但新课改是趋势,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2、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差等生,原本就没有多少语文素养,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问题。这种教学法合适吗?就好像根本没读过钱钟书、郁达夫等作品,却让他们搞钱钟书、郁达夫作品的研究,是在太难操作了。我觉得新课改对学生太信任,期待太高了,应该分层次要求,分层次提出目标、教学方法。

3、语文课堂中有“假、大、空”现象。语文课堂喜欢跟风,特别是对西方学习很盛,有些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课堂中,出现“假对话”、“假探索”现象。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如同“空对空”。搞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则进入对文本的误读。如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变通规则;学习《祝福》,讨论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时,认为阿毛也有责任,如果阿毛不死祥林嫂就不会被赶出贺家;学习《愚公移山》,有的学生以为“挖山”不如“搬家”,愚公缺乏经济头脑;还有人认为《武松打虎》褒扬了屠杀动物、《红楼梦》宣扬了近亲结婚等等。为了尊重学生,则一味地表扬学生,使课堂乱轰轰。

4、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甚至丢弃语文知识和语法教学。在本书中,“口语交际”章节(第177页)、“教科书”章节(第354页)都有单独列小节来论语文知识。从课程论角度,语文课程不能没有知识。新课改不赞成的是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语言学、修辞学和文学等知识,这不是根据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而教学。另外,虽然不教授语法知识,学生也能用说中文,表达思想。语言的表达与语法的遵守不用一一对应。但不懂语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很难提高。我在期刊中看到一些有关以语用学为来指导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些论文从语用角度来研究中小学语言教学教什么内容、怎么教。这样做是很可取。

5、几套教材编制都以人文主体组织单元,而且有点急功近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大。因此从原来的“一本统天下”变为“一纲多本”这是正确的。但教材以都以人文主体组织单元,太过偏人文。比如,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教材编制在选文方面有点随意化,显得急功近利、粗糙雷同,牵强附会地演绎着课程标准上的一些条文,机械、僵硬。既然各版本的教材都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应该向学生和教材做各类调查和访问,征询他们的意见。

6、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与教学理念有较大落差。理念上的研究,在实践上并未得到实践,甚至还产生很多误区。这或许是理论上都还没研究透彻的原因。比如“语文素养”,课标对语文素养的解读不清晰,使教师感到茫然。而且在操作层面上,页不知道则样才能缺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还要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再讨论,把各家观点综合起来,理出个思路,来指导教师教学。对课程的三维目标,各维度如何区分和操作,也是教师困惑的。综合性学习脱离以语文为本位。课堂上什么都研究,进入研究泛化,但其结果缺失收效甚微。如何正确实施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仍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7、在书中,作者就介绍了评价的四个时期:测验与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和建构时期。其中前三代评价具有“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性”、“过分依赖科学范式”。而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第四代评价,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在我国现在的评价方式,与前述三代评价具有同样的弊端。从中可以看出,质化课程评价成为当前课程评价的一个趋势。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就好似执行课程评价的一种。档案袋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有了判断,与传统的量化评价相比较有很大优点。但其如何实施还要再实践和研究。

8、网络是趋势,现代教学不可避免要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在本书中,就编排了“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章节。受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网络不可避免进入语文教学,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这其中,有关网络语言在学生中的流行,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但语文教学中,我想还是要要求老师使用规范的语言。而老师自己在课堂要做好模范,也使用规范语言。

9、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继续稳固有关语文教学体系方面的知识。而且,了解了很多前沿的理论,特别是国际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