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最新密档:罗斯福之子及海明威都是中情局间谍

 人淡如菊nancy 2011-04-01
2008年8月14日,美国国家档案局解密一份二战期间为OSS工作的全部间谍人员的资料档案,公众可以在14日后申请查阅文件。美国战略情报局全部间谍人员资料解密,让公众首次知道,作为中情局 (CIA)前身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当年的情报人员竟有两万多人!
 
 
罗斯福
罗斯福

 

这些人员包括士兵、演员、历史学家、律师、教授、田径运动员、记者等,在二战期间,他们专职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工作,研究作战计划、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向敌方渗透并发起有效抵抗。另外,由数百名熟悉德国工业的学者组成的研究机构也参与进来,专门选择轰炸目标,以使盟军的轰炸机精确轰炸德国的军事工业,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许多高级工程师也直接加入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他们设计了手枪消音器、钢笔式引爆装置、小型摄影机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专门设计的“读信叉”,它的形状类似刀叉,可以仅通过一条细缝插入信封,把信件像卷窗帘一样卷起、抽出,等读过后再放回信封、展开,收信人根本无法察觉收到的书信被动过手脚,间谍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获取所需情报。

海明威父子都是间谍

文件显示在这24000人中,有很多人在其他领域取得了成功,成为社会名流。他们中有亚瑟·戈登伯格(现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之一)、亚瑟·施莱辛格(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肯尼迪总统当年的助手)、斯特灵·海登(著名的电影和电视剧演员,曾参演黑帮电影《教父》里的角色)、托马斯·布雷登(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在20世纪70年代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等。

文件里提到的知名人物还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昆廷·罗斯福和科米特·罗斯福;著名乐队“警察”的成员斯图尔特·科普兰的父亲米尔斯·科普兰;著名文学家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的儿子约翰·海明威。甚至有人指出作家海明威本人也是一名美国战略情报局的间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曾武装自己的私人游艇,协助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巡逻搜寻德军潜水艇。

美国间谍小说作家霍华德·亨特,大家都知道他曾是中情局的一员,并在“水门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自愿为战略情报局效力,接受过全面、严格的谍报训练。

亨特在中国进行跳伞训练之后,广泛开展了抗日活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他自愿到南京营救盟军被俘人员。战争结束后他创作了一些间谍小说如《黑暗的尽头》、《小城陌生人》等等,但他的稿子往往要先经中情局审阅后,才能送往出版社。
 

把秘密带进坟墓的人

这些间谍人员为盟军获取了重要的情报,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在欧洲、非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行动,为打击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战争结束后很多间谍依然隐姓埋名,因为,从最初加入OSS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要求守口如瓶,“不能讲出实情”的观念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一位住在美国伍德布里奇的前OSS工作人员、93岁的伊丽莎白·麦金托什说:“这太不可思议了,他们终于将这些名字公开了。这些人中,很多人被要求一辈子都不许提他们为美国战略情报局工作的经历。”对于该局的历史,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一直采取严格的保密规定,许多工作人员的家属一直无从得知他们亲人的情况。

目前住在梵蒂冈的瓦尔特·梅斯告诉美联社记者:“他们让我闭嘴。”瓦尔特今年93岁。

丝黛拉也是其中的一员。二战结束后,她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多年来,她从未对任何亲人提起过自己曾有3年的间谍生涯。当她1996年去世后,她的侄女玛格丽特·托普森在检查遗物时,发现了一枚刻有OSS字样的小饰物及一份贴有照片的“护身符”般的美国身份证。有了这一证件,丝黛拉一旦被俘,就将被作为普通美国战俘对待,而间谍被捕往往会被敌方 (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处死。中情局现已证实,丝黛拉在二战中是以一名立陶宛翻译的身份,战斗在当时的德占区巴黎的。战后,她成为一名普通的美国陆军人员,从来没人知道她的间谍生涯,甚至包括她的丈夫和子女。

与丝黛拉不同,住在美国波士顿的丹平克却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了埋在心底的秘密。在即将发表的战争回忆录(在十几年前就已写好)中,他写道:“时至今日,我才敢坦然谈论自己在中国当间谍时的一些事情。”二战中,丹平克曾潜入中国的日本占领区,负责侦察轰炸目标。在侦察过程中,他并没有把一些重要目标报告给上级,如日本人储存燃料的一所学校,因为这地方一旦遭到轰炸,将会有无数平民被炸死。他说:“我敢肯定,如果战争再持续几个月,我将被送上军事法庭。”当听说“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他兴奋地飞奔到一座教堂,敲响了胜利的钟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