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是生造的异化的伪劣的经济学概念
国民经济,是为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的,这是国民经济理论的基本定位,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发展必然是以人类需求、最终归纳为社会需求、而根本不是什么“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本身没有需求,只是部分反映社会需求,甚至经常扭曲社会需求,主流市场经济界所杜撰的“市场需求”,仅仅是为所谓市场经济服务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经济学概念。
商品的交换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这种波动在现代市场作用下,兼有自然波动与人为波动的双重性。交换价格的自然波动,可以真实反映社会产品的供求关系;而交换价格的人为波动,是对社会供求关系的人为扭曲。交换价格越是偏离商品价值,就越能提供市场交换利益的波动空间,并且反映着人为扭曲的乖离程度(乖离率)。现代市场可能获得的波动空间或乖离程度,为人为波动奠定了利益基础。基此,社会需求就被代表强势资本的主流市场经济界,生造成了掩盖人为波动的“市场需求”。
现代市场怎样扭曲社会需求、使之成为“市场需求”?这显然是在资本主导的现代市场流通过程中得以实现。假如社会供给通过市场流通将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则资本力量所主导的现代市场商品流通方式,会把“社会供给(A)→市场流通(B)→社会需求(C)”的简单过程,转化为“社会供给(A)→市场流通(B1)→市场流通(B2)→...... →市场流通(Bn)→社会需求(C)”的复杂过程,并在“市场流通(B1)→市场流通(B2)→...... →市场流通(Bn)”的过程中,把交换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波动空间或乖离程度不断放大,比如通过现代市场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到N级批发,使社会需求由1放大到1+N,在流通不断异化、价格不断乖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扭曲成了“市场需求”。
围绕商品价值产生的人为扭曲的交换价格的乖离率,实际也是衡量“市场需求”伪劣性的量化指标。广义上,资本在现代市场人为扭曲的乖离率,是实体经济乖离率与虚拟经济放大倍率的总和。只不过实体经济乖离率往往表现为负值罢了,交换价格在价值曲线负方向的偏离程度,同时反映了现代市场的广义资本通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程度。这些资本经济异化了的扭曲方式,恰恰是被伪劣的“市场需求”掩盖了。总之,“市场需求”就是一个生造的异化的伪劣的经济学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