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

 悦读馆 2011-04-05
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
□ 本报记者 汤灏 通讯员 黄晓玲
现教传媒网 http://www.     2010-03-29   现代教育报 [ 462 ]

        近日,北京市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育委员会的中小学主管主任、中小教科科长、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共250余人,参加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
        此次研修活动围绕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基于区县和学校的实践探索精心设计,现场营造多重学习氛围,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现场互动的近100条短信反馈了大家对此次会议的共同感受:培训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大家享受到丰富而又精彩的课程大餐,还带给与会者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诸多思考,内容鲜活有效,呈现环节多样精彩,是一次高质量的研修活动。

■案例研修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

《媒介素养教育》彰显课程文化建设魅力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孩子透过传媒的表象,即刻板印象来认识现实的多样性,设计巧妙。”“这个课程很好,抓住了人文素养的核心,在广博中,学习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学校必须提供接近真实世界的课程,从而触动学生身心,真正获得教育价值,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与会者争相对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合作的《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课展示——《逃出刻板印象的五指山》,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从2008年9月到2011年9月,为期3年,分为4个阶段。截至目前,实验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各项内容和目标,第三阶段的实验也进展过半。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的张洁博士带领的团队已在学校连续实验教学共计43周,参加实验的学生共计310人,听课教师已由最初的教学干部、数学任课教师,逐步扩展到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各学科、各年级共计25名教师。
        据了解,实验成果目前初步显现。形成教案、多媒体课件成果集两册,课程录像一套15讲,发表中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共计10篇,面向国内、国际同行和专家、学者进行课程展示12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中国第二届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关本英太郎教授说:“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课程是本届会议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关本英太郎教授回国后还打来电话表示,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成果集》翻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在日本推广。
        自双方合作探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尝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以来,学校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争取获得同行、上级,以及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这样,学校仍不满足于课程引进和通过整合体现出来的特色。
        “为了使课程改革走得更健康、更稳健,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的研究,建立从组成专家团到课程申报、到课程评估,再到课程实验、监控、评价和物化推广等一整套机制,彰显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学校校长杜军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文化熏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感念教育,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跨校选修 突出共享强调共建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首轮参与跨校选修项目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领衔的跨校选修课程《社会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中学生班委发展方向指导及组织能力培训》作为研修案例,引起与会者的充分关注与交流。
        研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跨校选修如何形成合力,区县教委如何实现统筹和协调;二是校长亲自领衔开发校本课程和上课的意义。对此,宣武区教委中教科科长董培和王建宗校长分别进行了回应。
        据介绍,跨校选修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行,首轮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六十六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育才学校、北京市回民学校为主体,联合参与校开发了宣南文化、数学建模、平面设计与制作、生命伦理学、综合艺术修养和民族传统体育6门课程。
        2009年,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跨校选修课程发展到二十余门,倡导校际间开展高中新课程非指定选修模块的跨校选修,突出共享也更强调共建。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行政搭台、业务支撑、校际实施”三条原则。即行政部门策划,成立课程室,作为业务支撑,所有课程经过审核后,在校际之间实施。
        “校内校外结合、多学科结合、职高与普高结合、示范校和普通校结合、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结合、干部和教师结合、特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国内国际结合,这是目前课程开发突出的特点。”董培说:“这样规划和实施选修课程,就是力图打破地域、学科、学段、领域的界限,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名师作用,体现地方特色,关注现代科技,关注社会人文。作为主管部门,就要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保证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鼓励学校间自主探索联合开发课程的同时,跨校选修项目强化学校自主,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职业生涯规划开到宣武区第四十三中学,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与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联合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等十余门课程,形成了联合开发课程、送课到校、师资共享、师资委托培训等一系列课程共建、共享新模式。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和北京育才学校两所示范高中校的校长不仅指导参与课程开发,还亲自走上讲台授课。
        “校长真正的作用是引导一个课程。你要告诉学生不是学一门课而是学一个课程,不是学一个课程而是学一种素养和本领。”王建宗说:“在校长办学中,发力点始终要在课堂。所以,我们要深入课堂,身在课堂,体验课堂。这样,校长在课堂领导力上就不一样。”

■集中研修

构建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我觉得,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现状、明确目标、确定重点、总结和推广案例。
        每所学校的起点都不一样,进入课程改革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不仅仅体现在校本课程的特色上,实现路径、实施方案都会有差异。所以,校长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一个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这个规划去推动、总结、反馈、调整,这样一个循环接一个循环往前推进。
        经过探索,学校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科学化的学生管理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体系的特征,就是“构建一种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从教学出发 关切课程资源

□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学科,也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研究同样处于教学任务中的学生。这种发展折射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既有即时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等,也有长远的潜能开发、情感价值观养成等。教学既要完成指定的任务,又要关照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从教学的客体——学科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资源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围绕教学任务追求课程资源的利用。
        最后,从教学的控制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支撑教学过程。

■官方声音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水平与质量并重

□李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
        从北京市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的核心词是两个:一个是水平,一个是质量。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和环境观。
        2010年,我们更看重的是校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培训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希望这种模式和探索也成为区县和学校的探索。像王建宗校长、刘长铭校长,都是基层当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人,特别是校长亲自任课。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如何体现自己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分组论坛

        任维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学处副主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等多元需求,北京市许多高中学校都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的研发和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的需求,也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
        王京兰(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校长):校本课程统筹兼顾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和学情相结合;与学校周边地域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域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马福贵(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校本课程绝不是越多越好,也绝不是越杂越好。实际上,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才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彰显,真正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

■互动交流

        万福(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
        第一,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建设是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论述校本课程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论述的重点。
        第二,开展首都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发展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充分研究北京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以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论述的依据。
        第三,研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要从增加开发门类转向研究开设特色课程。课程开发要从知识取向转向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意义的价值取向。

■活动反馈

        最深印象:“在本次研讨会中,给您留下较深印象的活动是什么?”95%的与会者明确表示是两节研讨课。“本次活动以来自一线成功实践作为培训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活动首次采用手机短信互动方式,很有新意!”
        最大感受:“您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感受是什么?”70%的与会者认为收获很大;59%的与会者认为培训指导实践的意义强,对工作有引领、有启发,利于反思;56%的与会者认为内容丰富、鲜活、精彩,实效突出。
        最好建议:“您对做好干部培训活动的建议是什么?”26%的与会者认为要扩大培训面,尤其是多对校长进行课程培训;要多组织一些这样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活动。

专家点评

一线成功经验是课改能力建设的重要资源

□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此次活动研修的主题,是当前基层各学校深化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主题,即“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如何获得课程和教学领导力”。通过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两个案例,说明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在三级课程建设大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开设、实施校本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给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验,来丰富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他们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实践经验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的实践经验表明,校长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自身拥有渊博学识和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有能力依据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去创造并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杜军校长善于利用高校专家资源及其专业团队来帮助学校开设新的特色课程。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案例迥然不同,但都带给我们十分丰富的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首先,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种新的学生观。他们都十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及成就体验,这些都有效地唤起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两所学校实践了新的课程资源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书本知识,同时还努力将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用以唤起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他们的实践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互动观。以有价值的素材唤起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和互动建构。
        在教学现场,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意义的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双方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开展共同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方法、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教师也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参与,加深了自身对于教学主题、学习者以及教学过程的学习。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存在方式要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带给学生不同于系统学科教学的一种新的主题学习体验。这种主题学习体验,坚持下来就变成学生的特长和学校的特色。
        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拿什么样的资源提供给区县领导、学校校长和学科教师,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自身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力?市、区两级专业机构怎样规划、设计和实施培训课程?通过此次的主题研修活动,我觉得,应该在北京市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建构有价值的校长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课程。

■文件解读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解读《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是这次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的核心。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的核心目标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三级课程是否完善;形成内涵式办学特色——课程建设核心特色;树立典型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学校;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课程建设。
        问题: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是不是可以各自负责某一级课程?
        解答: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对于课程整体性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各自孤立地负责某一级课程。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就是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都要系统考虑课程设计,也就是说区县考虑地方课程规划时,要考虑怎么和国家课程衔接,同时要给校本课程留有充分的空间,留有指导的余地。
        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中,特别要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学校是能够整体设置三级课程的核心部门和关键场所。学校整体设置三级课程包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发展校本课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避免盲目开发。
        问题: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究竟推进什么?
        解答: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就是三级课程要科学互补,相互协调。包括:(1)不存在地位高低问题。三类课程各有目标、功能,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2)课程比例合适、课程结构合理。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要互补、协调。(3)课程门类相互协调、支撑。(4)整合重复交叉的内容。
        问题: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如何形成特色发展?
        解答:第一个层面是目标特色。即学校的课程发展目标与学校的特色办学宗旨协调一致。
        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分别形成各自特色,同时在总体上又能够形成一个协调、合理、整体的特色。
        第三个层面是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内涵的学校的特色发展。
        第四个层面是学生特色。通过课程的特色,让学生的特点、性格,在课程中得到发展并展现出来。这是推进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形成特色的核心目的。
        第五个层面是教师特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带来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
        问题:区县在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解答:第一,区县要强调:落实国家课程,规范开发地方课程,有效监管校本课程。第二,要特别关注地方校本课程的师资配备。大部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兼职教师在做,要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此外,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第三,逐步建立健全课程开发管理部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