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肝炎的治疗 - 中国基层医疗网

 jinlong3139 2011-04-06
中医对肝炎的治疗
www.      2007年06月28日    www.
 
    病毒性肝炎,按感染病毒种类分为A、B、C、D、E(甲、乙、丙、丁、戊)五类。仅按有无黄疸分为黄疸型与非黄疸型,又分为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还按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又分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目前国内重点研究甲型(A)乙型(B)肝炎,对丙(C)型肝炎的研究相对较少。
    对于肝炎的治疗从五、六十年代起一直倡导保肝治疗,近年来分离出病毒类型之后主要是使用免疫调节与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刺激剂,但疗效不够确切,也不特异。因此从天然药物着手用中医手段治疗肝炎,则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并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中医对肝炎的治疗不是根据病毒分型而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应用中医四诊所见结合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辨证论治。因此中医治疗则不单纯限于甲型与乙型……等。
    肝炎的表现,属于中医的“黄疸”、“鼓胀”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医治疗肝炎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前只要求解决临床症状,现在则要求肝功能的恢复及肝炎免疫血清学变化的恢复,或者是能抑制肝炎病毒,或者改善免疫血清学的变化等。
    近年来中医对肝炎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及单方验方、针灸、外治等方,二是中西医结合,三是现代中医研究抑制乙肝病毒的最新成果及新药物等。
    1.中医对肝病的命名
    病毒性肝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对本病命名主要是主症命名及症候诊断。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1)黄疸: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暑湿相薄,……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通评虚实论》:“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疽等。
    以上病名应包括急慢性黄疸型病毒型肝炎在内。
    (2)脾胃病:无黄疸肝炎多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胃纳不佳、恶心或呕吐、腹胀、乏力、尿黄,这类病人没有明显的肝脏症状,而是以脾胃症状为主,所以可以从脾胃病论治,如肝胃气痛、肝胃不合、肝胆不和等。
    (3)胁痛:以肝区痛为主要表现,可按胁痛辨证论治。
    (4)瘴瘕积聚:有一类慢肝病人,以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
    2.病因病机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从中医的角度应当是外感六淫、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饮酒等。多数学者认为“湿热”、“疫毒”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以上因素多数成为诱因。
    湿热
           侵犯肝胆脾胃→急性肝炎、肝郁脾虚,久之则为慢性肝炎。
    疫毒
  
    肝胃阴虚
    肝郁脾虚久之→肝郁血瘀→多脏器受损→重症肝炎
    肝肾两虚
    慢性肝炎(乙肝或丙肝)久之→臌胀→癜瘕(肝癌)→呕血便血→气血两竭→死亡
    3.治疗
    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现代中医在上述基础上强调重视解毒,此毒的含义既有中医之疫毒之意,又有现代的肝炎病毒之意。
    (1)辨证论治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
    a.常见型:黄疸鲜艳如橘子色,伴胃纳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皮肤瘙痒,心下痞满,右胁胀痛,口舌干苦,尿少深黄,舌质红,苔腻或黄,脉弦数。
    病机:脾胃肝胆湿热。治则:舒肝利胆,清利湿热。茵陈蒿汤加减。茵陈20g,山栀子15g,板蓝根15g,黄连10g,大黄10g,黄芩10g,猪苓15g,甘草10g。
    加减法:肝区痛加郁金、枳壳,大便溏泻减大黄加葛根、薏米、苍术,心下痞满重者加瓜蒌、半夏。
    本方退黄作用较好,一般2周左右退黄,4周左右临床症状消失,6~8周肝功恢复正常。或加服双虎清肝颗粒2袋/次,2次/日。
    b.高黄疸型:黄疸加深加快,血清胆红素在100mg%以下,脾胃症状较重,舌质暗,苔白腻而厚或黄而干,脉弦紧或弦数。
    病机:肝胆脾胃湿热俱重。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茵陈栀子金花汤加减。兼服双虎清肝颗粒。茵陈30g,山栀子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赤芍15g,猪苓15g,大黄5~10g,金银花15g,甘草20g,白术15g,虎杖15g,板蓝根15g。
加减法:大便溏泻减大黄,加葛根、苍术,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半夏、苏叶。
    c.重症肝炎:脾胃症状重,黄疸迅速加深加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很快进入神昏、谵语,或出现震颤、痉厥等,舌质红,舌苔黄褐而厚,脉滑数。
病机:湿热疫毒,邪人心包。治则:清热凉血解毒,开窍熄风。清营汤加减。犀角
1g冲服,生地30g,黄连10g,金银花15g,生甘草10g,丹参15g,茵陈30g,白术15g,丹皮10g,连翘15g。
    加减法:便秘加大黄,神志不清加菖蒲、郁金,震颤痉厥加石决明、钩藤或羚羊角 (冲服),出血加白茅根,调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1丸,每日3次。
    ②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
    a.脾胃湿热型:除无黄疸外,其他表现同黄疸型,表现为脾胃湿热为主。
    治则:清热和中化湿。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15g,栀子15g,藿香10g,厚朴10g,白术15g,茯苓10g,猪苓10g,甘草10g,板蓝根15g,泽泻10g。
加减法:右胁痛加川楝子、元胡、郁金、枳壳,转氨酶升高加板蓝根、败酱草、虎杖。或加服双虎清肝颗粒。   
b.肝胆湿热型:口苦咽干,两胁胀痛,尿色深黄,四肢乏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治则: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白术15g,白芍10g,茵陈15g,黄芩15g,半夏10g,枳实10g,板蓝根15g,大黄5g。
    胃纳不佳加焦三仙、鸡内金,两胁胀痛加元胡、川楝子。
    ③慢性肝炎的治疗
    a.肝郁脾虚型:肝区痛久治不愈,脘腹胀满,口苦口干,尿黄,疲乏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则:疏肝健脾和胃。逍遥散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5g,青皮10g,陈皮10g,丹参15g,香附10g,甘草10g。
    加减法:气虚加黄芪、黄精,肝区痛加郁金、枳壳、片姜黄,转氨酶升高明显加板蓝根、龙胆草、虎杖、败酱草。
    b.肝郁血虚型:肝区刺痛或闷痛,肝脾肿大,面色晦暗,有蜘蛛痣,舌质暗红无苔、脉弦数。治则:疏肝软坚,活血化瘀。膈下逐瘀汤。柴胡15g,桃仁10g,赤芍15g,当归10g,乌药10g,元胡10g,川芎15g,丹参20g,鳖甲15g,牡蛎20g,红花10g。
    加减法:乏力加党参、黄精,胁痛加川楝子、元胡、香附,肝脾明显肿大加三棱、莪术。或加服绿因和络舒肝片。
    c.肝肾阴虚型:肝病日久累及于肾,肝区疼痛,手足心热,头晕乏力,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腰背酸痛,舌质红少苦或黄腻,脉弦细。
    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15g,菊花5g,生地10g,山萸肉15g,五味子15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沙参10g,麦冬10g,牛膝10g,茜草10g,板蓝根15g。
    加减法:乏力加黄精、黄芪、党参,失眠加枣仁、远志或加服清纯乙扶胶囊。
    d.脾肾两虚型:全身乏力,胃纳不佳,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腰背酸痛,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红,苔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肾。培肾元煎《证因方论集要》加减。
    黄芪20g,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0g,巴戟天15g。
    加减法:肝区加当归、丹参、川楝子、元胡、枳壳、郁金;腹胀重加陈皮、砂仁;胃纳不佳加焦三仙。
    (2)现代中医对肝炎的治疗(中西医结合)
    结合现代医学诊断分型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筛选有效方药,在西医诊断为乙肝活动期然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型,如脾胃湿热型,肝肾阳虚型……等。总结观察每个型的相对的固定药方,筛选有效方药。此法比传统的辨证论治要更加深刻化、系统化。
    结合现代肝炎病毒学及药理学的实验研究,选择对肝炎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
    ①抑制或杀灭乙肝病毒:近年来对中草药抑制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作了大量工作,试图找出实验性抑制乙肝病毒的特异药物,有人曾经从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药物中 (1000余种)作对抑制HBsAg的体外实验,结果筛选出30余种,其中选出最佳抑制药物为:云苓、败酱草、地耳草、桑寄生、马尾松、木通、过路黄、知母、柿蒂、连翘。其次如绵茵陈、贯众、虎杖、生地、旋复花、黄芪、桑芪、桑寄生、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草河车、大黄、蒲公英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
    ②调节免疫功能: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分离出肝炎病毒,但其发病机理仍然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乙肝病毒本身可能对肝组织无明显直接作用,只有当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发生免疫反应时,才能使肝组织受到损害。根据临床与实验研究多数人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湿热偏重者,细胞免疫低下,其体液免疫多亢进,肝肾阴虚与肝脾血瘀则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也有人认为慢活肝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但也有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的表现,因此提出治疗肝炎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a.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健脾益气法、益气养血法、滋养肝肾法……等增均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猪苓、何首乌、五味子、生地、枸杞、阿胶、女贞子、桑寄生、仙灵牌、灵芝等。有文献报道以补肾法为主与清热解毒法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补肾法对HBsAg和HBV—DNAP转阴率对照组为高。临床中慢性乙肝多数为虚证,另外益气养血兼用活血化瘀治疗肝脾血瘀证比单用活血化瘀疗效要好。
    b.抑制体液免疫功能:病毒性肝炎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不仅对暴发性肝炎起主要作用,对慢活肝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同时也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目前认为下列药物:当归、桃仁、红花、丹参、郁金、三七、鸡血藤、坤草等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抑制体液免疫亢进。
    另外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大青叶、山豆根、板蓝根、大黄、金银花、黄芩、玄参、白花蛇舌草、陈皮、甘草等清热解毒的药物也有抑制体液免疫亢进功能。
    c.抑制和消除免疫复合物的有害作用:乙肝病毒除对肝脏受损外,其免疫复合物常对肾基底膜、血管壁、关节周围等有损害。实验证明,鸡血藤、红花、丹参等对于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有促进吸收之作用,另外,益母草、穿山甲、水蛭、虻虫、三七、郁金等可以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对乙肝的治疗,清除病毒与调节免疫功能是不可分的,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成为慢性感染,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所致,消除病毒要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要靠体内产生的抗体中和毒物,为巨噬细胞所吞噬,因此需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协调作用。目前认为多数苦寒清热解毒药对HBsAg有抑制作用,如果结合补虚扶正如用党参、白术、黄芪、茯苓、仙灵脾、巴戟天、何首乌等补益脾肾的药物会收到更加满意的疗效。
    d.改善肝功能的中草药:降低SGPT,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田基黄。改善蛋白代谢,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首乌、阿胶、丹参、鸡血藤、莪术等。
    目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很多困难,理想中的一种药物解决肝炎似乎不太可能,进一步研究抑制病毒复制,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防止肝纤维化和癌变,其中特别是抑制HBsAg和HBeAg仍然处在攻关阶段。
 
 
 
本文来源于 中国基层医疗网(www.)  原文链接:http://www./mlzy_view.asp?id=2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