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箴言名句2--两个黄鹂

 昵称503199 2011-04-07









 

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8.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9.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10.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11.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1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13.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1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